棕矮星是一個處于非常大的行星或非常小的恒星邊緣的天體。褐矮星的質量范圍從13到90個木星。國際天文聯合會將大行星和小棕矮星的界限定為13個木星質量,因為這是氘聚變所必需的質量閾值。 拿著一本書的女人,氘是氫的同...
棕矮星是一個處于非常大的行星或非常小的恒星邊緣的天體。褐矮星的質量范圍從13到90個木星。國際天文聯合會將大行星和小棕矮星的界限定為13個木星質量,因為這是氘聚變所必需的質量閾值。
![]()
拿著一本書的女人,氘是氫的同位素,原子核中含有一個中子,而不是像普通氫那樣只有一個質子,它是最容易熔合的原子,因為氘與普通氫相比是相當罕見的,例如木星每10000個原子中就有6個原子,因此它不足以形成真正的恒星,因此棕矮星通常被稱為"失敗的恒星"。太陽質量約為0.075,或木星質量為90,褐矮星能夠融合正常的氫元素——盡管速度比太陽等主星序恒星慢得多——使它們成為紅矮星,即太陽光度約為1/10000的恒星。棕矮星通常顯示出很少或根本沒有亮度,主要通過其內所含的放射性元素產生熱量,由于褐矮星很暗,很難從遠處觀察到它們,目前已知的只有幾百顆。第一顆褐矮星于1995年被證實。另一個棕矮星的名字是"亞星"。褐矮星的一個有趣的特性是它們幾乎都有同樣的半徑——大約是木星的半徑——它們之間只有10%到15%的差異,即使它們的質量范圍是木星的90倍。在質量尺度較低的范圍內,褐矮星的體積是由哥倫布壓力決定的,這也決定了行星和其他低質量物體的體積在質量尺度的更高范圍內,體積由電子簡并壓力決定,也就是說,原子被盡可能緊密地壓在一起,而電子殼層不會坍塌。這兩種排列的物理性質是,隨著密度的增加,當附加的質量超過褐矮星質量的上限時,體積又開始增加,產生了半徑更接近太陽的大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