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為牛人的道路上,沒有人能否認練習的作用。
然而,真相是,從來不存在一萬小時定律,它僅僅是暢銷書作家對心理科學研究一次不太嚴謹地演繹而已。
1973年,即將在1978年拿到諾貝爾獎的西蒙,與合作者Chase發表了一篇關于國際象棋大師與新手的比較論文。在這篇論文中,西蒙發現通過長期訓練,雖然工作記憶容量相差不大,但是國際象棋大師,在擺盤、復盤等實驗上都顯著強于一級棋手、新手。蒙在文中首次提出專業技能習得的十年定律(10 year rule),西蒙推測,國際象棋大師能夠在長時記憶系統中存儲5到10萬個棋局組塊,獲得這些專業知識大概需要10年。
這就是西蒙的十年定律。后來,瑞典心理學家移民美國埃里克森參考西蒙論文的10年定律,在1993年發表論文,闡釋他對一個音樂學院三組學生的研究結果。這就是被格拉德威爾引用,以致演繹出一萬小時定律的實驗:
把學院學習小提琴演奏的學生分成三個組。第一組是學生中的明星人物,具有成為世界級小提琴演奏家的潛力,第二組的學生只被大家認為“比較優秀”,第三組學生的小提琴演奏水平被認為永遠不可能達到專業水準,他們將來的目標只是成為一名公立學校的音樂教師。….. 實際上,到20歲的時候,這些卓越的演奏者已經在他的生命中練習了10000個小時,與這些卓越者相比,那些比較優秀的學生練習的時間是8000個小時,而那些未來的音樂教師,他們的練習時間只有4000個小時。
但這個定律有什么問題呢?
首先,不同專業領域的技能習得時間與練習時間并不存在一個一萬小時的最低閾值。如,優秀專業演員的專業技能習得往往是3500小時;記憶類專家技能的習得也并不是需要一萬小時,而是數百小時。Hacker News讀者們已經整理的證據表明,不少互聯網公司創始人專業技能習得同樣不是一萬小時。
其次,成功與練習時間并不完全成正比,天賦在其中扮演重要作用。如心理學家平克指出,優秀科學家的平均智商在125以上。同樣,1997年一篇研究報告表明,醫生、律師、會計的智商多數位于標準七以上區間。一篇來自1990年的報告表明,非言語智商,能夠解釋少兒象棋成績高低的12%。
每位熟悉寫作技巧的暢銷書作者們,常常會用一個清晰的行動規則,如:練習一萬小時成為標準九、二十一天養成好習慣等來激發你的行動。但是對于究竟有多少人能夠堅持一萬小時?一萬小時是否真的導致成功?堅持一萬小時的關鍵節點?一萬小時練習的本質卻置之不理。這些暢銷書作者略過不談的細節,卻是科學著墨最多,也對人們提升自我最有幫助的地方。
事實上,埃里克森的刻意練習核心觀點是,那些標準七區間以上的人們,擁有一種較強的記憶能力:長時工作記憶。長時工作記憶正是區分標準七區間以上與標準五們的一個重要能力,它才是刻意練習的指向與本質。那些卓越的專家,能夠將工作記憶與長時記憶對接起來,在進行鋼琴、象棋等自身熟悉的專業活動時,能夠調用更大容量的工作記憶。如同西蒙等1973年那篇開創性研究報告所指出的一樣:國際象棋大師在長時記憶這款硬盤中存儲了五萬到十萬個關于棋局的組塊。
如果說標準八們,已將自己的大腦升級了,工作記憶內存條可以同時調用一塊SSD硬盤來用;那些專業領域的新手們往往還是在使用小內存跑。
幸運的是,進化給標準五們留了條路。這種長時工作記憶能力,埃里克森認為是領域相關的,并且通過他所說的刻意練習,可以習得。只要你努力,砸鍋賣血,做上苦力幾十小時到成千上萬小時不等,就能買來那款可以被工作記憶內存條調用與使喚的SSD硬盤——長時工作記憶。
標準五們怎樣才能買得起那塊硬盤?刻意練習的任務難度要適中、能收到反饋、有足夠的次數重復練習、學習者能夠糾正自己的錯誤。如此如此,必成大器。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