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85%癌癥患者屬于酸性體質”的帖子在微博、微信上被廣泛轉載。其中,還特地羅列出了多種酸性食物和堿性食物,呼吁大家多吃堿性食物以達到抗癌的作用。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我們知道,人體中有許多種液體:細胞內液、細胞外液(血液、組織液和淋巴液),還有分泌的各種消化液、排泄出的汗液、尿液等。這些液體各有各的酸堿度,可以用pH值來統一衡量。pH值一般在0~14之間,當pH值為7時,溶液為中性;小于7時為酸性,值越小,酸性越強;大于7時呈堿性,值越大,堿性越強。人體在正常生理狀態下,血液的pH值精確保持在7.35~7.45之間,為弱堿性。
另外,胰液是pH值高達8.8的強堿。而人體中有幾個地方,必須偏酸才算健康。比如胃的酸堿值為1.5到2之間。還有健康的皮膚酸堿值應該是5.5左右,處于弱酸性,這樣能保護皮膚不容易滋生細菌。蛋白質分解過程中產生的尿酸、硫酸,糖和脂肪代謝產生的乳酸等,也是體內酸性物質的重要來源。
人的體液各有各的酸堿度,因此不能將人的體質籠統地分為酸性體質和堿性體質,這也是現代醫學所不承認的一種劃分。如果硬要將人體血液pH值作為酸堿體質的劃分,其pH值一旦低于7.35或者高于7.45,都代表身體器官出了嚴重的問題,甚至會有生命危險。而所謂的“酸性體質”或“堿性體質”都將帶來巨大的代價,根本不可能擁有正常生活甚至還有時間“食補”調節酸堿體質。
既然酸性體質是不存在的,那么引發疾病乃至癌癥的論調也自然站不住腳。癌癥的發生是一個多因素、多步驟參與的復雜過程,是環境與人體內、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需要強調的是,實體腫瘤對體液酸堿度的影響只局限于腫瘤組織周邊的微環境,目前尚無科學證據表明實體腫瘤會導致整個身體的體液都“變酸”。
那酸性食物和堿性食物又是什么呢?該流言所推薦的堿性食物是指蔬菜、水果、豆類及其制品,其中包括杏仁、椰子、海帶、檸檬、洋蔥、豆腐等,而酸性食物指的就是各種畜禽類、各種蛋及蛋制品、大米、面粉、酒類、甜食類等。實際上,所謂的酸、堿食品應稱為呈酸性食物和呈堿性食物,這只是200多年前化學家對食物的一種酸堿判定,對改變人體的酸堿性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但是呈酸性食物和呈堿性食物確實可以調節身體健康,卻不是站在酸堿度的角度上,而是站在平衡營養膳食的角度上。多樣性的飲食才能保證身體健康,不能一味地強調食用蔬菜。
關于酸性體質者易患癌癥,算得上是一條傳播最為久遠的流言了。大概是因為“酸堿、pH值”這些術語讓人覺得與科學沾了關聯,又借著健康飲食的外衣,雖屢有辟謠,但仍一再死灰復燃。科學用來還原真相,而一些偽科學所披的外衣,往往最不易被大眾察覺。
(作者:步召德,范志紅;via 《科技生活》 )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