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地行星:生命的誕生地
毫無疑問,類地行星是系外行星觀測上的焦點,此類行星與地球非常相似,也是硅酸鹽或碳化合物等物質構成的巖質天體,這就意味著類地行星擁有陸地、山脈這樣的固體表面,為生命誕生提供了棲息環境。
如果我們在恒星周圍的可居住帶上發現類地行星,那么后者表面擁有液態水的概率就更大的,一旦有了水,很有可能就存在宇宙生命。
類地行星在太陽系內較多,比如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都是類地行星,但目前發現的系外類地行星數量較少。前不久,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確認EPIC 201367065系統中存在三顆類地行星,距離我們150光年左右,還有一顆還處于可居住帶上,質量為地球的1.5倍,這個消息令人非常興奮,這意味著我們有望發現第一顆擁有液態水的系外天體。值得注意的是,該系統主星為紅矮星,并不是與我們太陽類似的G型主序星,體積和輻射能量都比后者要小得多,但能夠保持數千億年的穩定光度,因此有可能存在較為高級的文明。

超級地球:比地球大好幾圈
從字面上看,超級地球就是比地球更大一些的巖質行星,質量可達到數倍地球質量。這是一種太陽系內沒有的行星類型,太陽系中最大的類地行星就是地球,比地球大10倍的行星并不存在,但太陽系之外超級地球卻相當普遍。
超級地球主要以巖質為主,這意味著其擁有更大型的山脈和平原,目前所發現的超級地球遍布各個軌道上,有的非常靠近恒星,半長軸僅為0.03個天文單位,一年只有3.15天,有的超級地球處于宜居帶上,是潛在擁有生命的行星。
比較著名的超級地球要數“格利澤”581c,軌道處于宜居帶上,表面溫度大約在0至40攝氏度之間,顯然這里具備了擁有液態水的基本條件。
試想一下,如果把地球體積放大數倍,任何旅途都要把原來的時間乘以數倍,從倫敦飛到紐約8小時的旅程就要花上數天。如果超級地球上存在文明的話,它們的年假可能要以月來計算吧。

熱木星:極為酷熱的地獄
目前發現的系外行星大約有2000顆,還不包括待確認的候選者,估計數量在數千顆。這些系外行星有個特點,它們多數屬于熱木星。
事實上,行星命名只要從字面上看就能夠理解其含義,熱木星,顧名思義,就是比木星還要熱。木星的軌道半徑在5個天文單位左右,而熱木行星的軌道半徑只有不到0.5個天文單位,一般情況下只有0.01這個數量級。從質量上看,熱木星的質量有的是木星數倍,有的要小于木星一些,基本上處于木星質量附近的區間上,相差不多。
如此小的軌道半徑意味著其公轉周期也很短,比如距離地球150光年左右的HD 209458熱木星,軌道半徑僅為水星的八分之一。
如果你抵達這顆行星上,幾乎可以不用手表了,一年只有3.5天。這還不算啥,由于其軌道半長軸太短,該行星表面溫度達到1萬攝氏度,潮汐鎖定使得行星的一面永遠朝向恒星,一個半球永遠是白天,另一個半球則是極夜。因此,熱木星是宇宙中名副其實的地獄。

冷木星:寒冷是它的主要特征
如果你掌握了熱木星的概念,那么依次推斷出冷木星是怎樣的行星就易如反掌了。
冷木星的軌道半長軸較長,處于恒星系統的軌道外側,太陽系內的木星和土星都屬于冷木星。冷木星的軌道周期大約是12年,因此相比熱木星而言,冷木星上的一年時間是相當長的。
事實上,冷木星也被認為是薩達斯基分類法中的氨云型系外行星。這是因為冷木星上的大氣溫度極低,只有100多K,能夠滿足氨云的形成。
冷木星其實還有一層意思,即此類行星釋放的內熱要大于從恒星接收到熱量,熱木星的表面極端高溫幾乎全部來自恒星,而冷木星則截然相反。如果冷木星的表面溫度繼續升高,就像往熱木星的方向發展,其大氣云層也會出現翻天覆地變化,從氨云演變為蒸汽云,在溫度700K左右時,云層會幾近消失;一旦溫度高于1000K,那么以鈉為首的堿金屬元素、硅酸鹽等會成為云層的主要類型。
不論如何變化,冷木星與熱木星一樣,都無法支持生命的誕生,畢竟它們連塊像樣的地兒都沒有,甚至都沒有固體核心。

冰巨星:寒冷與狂風肆虐的世界
冰巨星與熱木星、冷木星的不同點在于大氣成分和質量,后者大氣中擁有90%以上的氫,而冰巨星大氣中氫的含量很少,甚至還不到20%。在質量上,冰巨星的塊頭明顯要小于類木星,但也明顯大于地球這一類巖質行星。我們的太陽系內也擁有冰巨星,即天王星和海王星。
從行星的形成模型上看,冰巨星的形成機制要晚于類木行星,因為原始行星盤在演化過程中,外圍某些區域的溫度處于冰點之下,這時候早期形成的甲烷、水等物質也會以固態的形式存在。在類木行星形成后期,當溫度進一步下降時,冰巨星就開始形成了,其表面的溫度極低,甚至可允許超臨界流體的存在。
以天王星為例,其大氣溫度是太陽系中最低的,還不到50K,這相當于零下200多攝氏度。而且,大氣中不是超級颶風就是大尺度的全球性環流,儼然是個寒冷的地獄。

流浪行星:無家可歸的流浪漢
流浪行星也稱為星際行星、游牧行星、孤兒行星,它的地位較為特殊。我們知道,行星應該圍繞著恒星公轉,共同構成一個天體系統,但流浪行星卻另辟蹊徑,它不圍繞恒星公轉,浪跡于宇宙空間中,隨著恒星系一起圍繞星系中央公轉,仿佛是一個獨行俠。2013年,泛星望遠鏡觀測到距離我們大約80光年的流浪行星,位于繪架座(南天星座之一,是拉卡伊在1752年命名的)方向上,與太陽系一起圍繞著銀河系中央公轉。
說起來,流浪行星的形成過程頗為有趣。我們知道,原始行星盤是早期恒星、行星系統演化的場所,當行星盤各軌道上逐漸聚集物質形成新生行星后,這些初生天體難免為了進一步聚集質量出現不和的現象,有些塊頭較小的行星可能在引力拉鋸戰中敗下陣來,最終被踢出系統。那些被踢出局的小個子行星,就變成了一顆顆流浪行星。

從軌道類型上劃分系外行星
除質量與組分差異外,行星還可以從軌道類似上劃分,比如大偏心率行星、近圓軌道行星以及極短軌道周期行星。
大偏心率行星。偏心率一般都大于0.1,近日點與遠日點相去甚遠,所以此類行星表面上溫度變化極大。

近圓軌道行星。該行星的特點是表面溫度變化幅度較小,軌道近似圓形,是生命誕生的理想軌道。

極短軌道周期行星。它們距離恒星非常近,公轉周期一般以天計數,表面溫度極高,是名副其實的地獄。

(作者:陳喆,畢業于南京大學天文系,現從事科學研究工作)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