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第三人稱視角究竟是怎樣的體驗?

    某日,我正津津有味地看著RSS,好友突然發來信息:“心情不好,怎么辦?”我說:“這還不簡單嗎?你可以去運動,去聽聽音樂,或者......”好友聽完連忙點頭稱是,屁顛屁顛地離開了。后來,由于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我的心情也不好了,痛苦了許久之后,我想到了一個解決辦法——我發了一條信息給好友:“心情不好,怎么辦?”

    許多人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同一個問題,若是發生在別人身上,我們往往能做出睿智的推理和判斷,并給予適當的建議,而一旦發生在自己身上,則又不知所措。似乎,只有置身事外,才能讓我們完美地討論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案。

    確實,人們在處理他人的問題時似乎總是比處理自己的問題時表現得更加明智,這個現象被滑鐵盧大學心理學家伊戈·格羅斯曼(Igor Grossmann)稱之為“所羅門悖論”(Solomon’s paradox),但——你也許要問——這跟所羅門有啥關系呢?好,那我們先來講一講關于所羅門的故事:

    所羅門王,以色列王國的第三任君主,集智慧與謀略于一身。據說,在他漫長的統治時期,人們經常千里迢迢地從外地趕來尋求他的忠告。但你也許并不知道,所羅門王自己的個人生活其實是——一團糟!他的生活充滿了許多糟糕的決策,他擁有數以百計的異教妻子和情婦,他很喜歡金錢,經常吹噓自己的財富。此外,他忽視了對自己唯一的兒子的指導與教育,以至于兒子長大后成為了一個暴君,所有的這一切最終導致了王國的滅亡。

    根據所羅門王的故事,格羅斯曼便提出了“所羅門悖論”這個概念。他認為“所羅門悖論”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并做了一項研究來證明“所羅門悖論”的存在。

    在他的研究中,他找來了許多處于長期戀愛關系中的人,接著,他讓其中一部分人生動地想象自己的伴侶出軌了,另一部分人則想象自己最好的朋友的伴侶出軌了。最后,格羅斯曼問這些研究參與者,他們(或者他們的朋友)要怎么辦?未來的生活如何展開?同時,參與者還要回答一系列用以測量他們推理與決策的明智性的問題。

    結果如何?不出所料,為朋友出謀劃策的參與者對這個問題的處理表現得更加明智。

    格羅斯曼所發現的“所羅門悖論”現象,引出了我們所要討論的第三人稱視角。了解第三人稱視角之前,我們先要知道什么是第一人稱視角和第二人稱視角。第一人稱視角,就是從自己的角度看待周圍的一切,是關于“我”的思維。第二人稱視角是從“你”的角度看問題,體現的是一種換位思考的思維方式。而我們所說的第三人稱視角,則是關于“他”的思維,是以一種局外人的態度來看待問題的思維方式。

    所羅門悖論的啟示其實也就是第三人稱視角的啟示,它啟示我們,在生活中,當深處困境時,我們應該多以第三人稱視角進行思考,即以一個第三者的立場,讓自己與這個問題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樣的視角,能夠減少主觀情緒的影響,增以客觀性,從而使你最明智地解決問題。

    格羅斯曼在他的第二項研究中也證明了這一點,這次實驗里,仍然使用第一次實驗中的伴侶出軌的情景,所不同的是,這一次,一半的參與者被要求全身心地投入問題之中,以第一人稱視角來考慮問題,不管是自己還是朋友的伴侶出軌,他們都要問自己:為什么我會產生這樣的感覺?我的想法和情緒是什么?另一半的參與者被要求以第三人稱視角來考慮這個問題,即思考:“為什么他(她)會這樣覺得?”“他(她)的想法和情緒如何?”

    結果表明,總體而言,思考朋友伴侶出軌的參與者仍然比思考自己的伴侶出軌的參與者更加明智,同時,研究還發現,當思考自己的伴侶出軌的時候,使用第三人稱視角進行思考會比第一人稱視角進行思考表現得更明智。

    第三人稱視角有如此好處,怪不得認知取向的心理治療師喜歡鼓勵來訪者思考“如果你的朋友遇到這樣的問題,你要怎么辦?”一句簡單的提醒,能讓求助者跳出自己的思維框架,以客觀的態度審視自身的困境,不僅開放了來訪者的思維,也提升了解決問題的概率。

    當然,第三人稱視角的神奇之處不限于此,在另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用第三人稱視角進行思考能有效緩解我們的抑郁情緒。實驗中,研究人員讓參與者回想一段抑郁的經歷,然后要求其以自我卷入(第一人稱視角)或自我遠離(第三人稱視角)的策略對個人經歷進行分析,結果表明,以自我遠離策略進行分析有助于降低抑郁情緒。

    此外,同抑郁一樣嚴重影響我們心理健康的——憤怒情緒,亦能通過第三人稱視角思維得到緩解,由于第三人稱視角的這些優勢,于是有人提倡,心情不好的時候,就用第三人稱視角把自己的經歷記錄在日記本中。不使用第一人稱視角是因為,以第一人稱視角進行記錄,可能會導致思維反芻(rumination,指反復在腦中回想負性經歷,思維反芻常常導致抑郁情緒的增加)現象,這樣不利于情緒調整與恢復,而第三人稱視角就不一樣了,這樣的視角跳出了自我,此時或許才能讓我們更理性地看待自我。

    事實上,第三人稱視角的運用并非當代所獨有,如果稍有留意,那么你會發現,古今中外的許多著作,如《三國演義》、《水滸傳》、金庸小說等等,無不是運用第三人稱視角進行敘述(小說中也叫全知視角)。歷史上的大家們,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到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榮格,他們也都喜歡用第三人稱視角來理解和看待人類。由此可見,第三人稱視角早已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歷史階段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

    雖然在小說敘述中運用較為廣泛,但在生活中,大多數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卻很少運用第三人稱視角進行思考,這樣的現狀也許是時候引起我們的注意了。

    (作者:太樂哦)

    • 發表于 2015-04-18 00:00
    • 閱讀 ( 823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