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義的根基是:你相信自身的價值要建立在自身的成就之上。
當下列因素按照一定組合存在時,完美主義就出現了:
父母僵硬、嚴格的高要求、高期待。
父母非常愛評判、羞辱以及虐待。
對你的成就贊譽過度。
低自尊或者自我感覺不夠好。
相信自我價值取決于你的個人成就。
非黑即白的評價模式。
為了感受“一切盡在掌控”而各種努力。
文化層面的社會期待。
很多完美主義者在成長中攜帶著不切實際的期待,這些不現實的期待可能來自于父母、撫養者或者完美主義者自己。
一些家庭鼓勵孩子成為完美主義者,有時父母們有意無意地將是否完美定為衡量的標準。這些父母要求孩子次次考試拿前三,或者要求在鋼琴演奏表演中表現得無可挑剔。犯錯誤是絕不容許的,且會遭到嚴厲的懲罰,甚至是虐待,這包括謾罵、吼叫、羞辱、冷暴力,以及身體懲罰。這些言語或行為都讓孩子體認到:任何錯誤都是不能被容忍的。
而年幼的孩子非常渴望去取悅成年人,即使是有施虐傾向的成年人。
因為孩子還未擁有足夠的思考能力或者生活經驗來意識到“有時候成年人也會犯錯”。當孩子的自我價值開始建立,其是否健康完全仰賴于成年人的善行。如果一個成年人告訴一個小孩“你是一個失敗者、蠢蛋,太胖了且毫無天賦”,那么這個孩子會內化這些評價,他會相信這些評價都是真實的,然后繼續去尋找相應的證據去支持這些評價。

即使孩子在成長歷程中各種成功,但完美主義仍會如影隨形,歸根結底是他們被父母塑造的思考模式和行為模式已經定型。當孩子的成就被父母過度贊揚,而孩子的努力或進步不被注目時:完美主義正在被助長。
為了獲得接納、愛和贊揚,他們在追逐完美這條道路上漸行漸遠。
追逐完美也可以是為了防御混亂、變化無常或者不安全的家庭生活,因為無瑕疵的學校成績或嚴格的飲食控制也許能建立一種控制感和可預見性。
而文化和媒體對完美主義的形成也有非常強的影響力。對于絕大多數的美國媒體來說,高挑、纖細的白種人模特仍是他們的主打特色。這種難以企及的審美觀充斥在孩子們的成長歷程中,輕易就讓我們相信假如自己長得跟那些模特不相像,我們就是不夠漂亮或者是不夠好的。
一些文化和譬如像學校那樣的機構會推崇完美主義那套思維模式。在這些情況中,已經不是一個家庭或一對父母了,而是一整個龐大系統正在教授和強化一種嚴苛的價值標準:任何低于這套價值標準的人就是一個失敗者,或者被認為是天生智能障礙。
而大多數人卻認為,完美主義是完美主義者自己強加給自己的——是啊,你的父母從來沒要求你做到完美,你可能是自找的?
可是如果沒人明確地表示接納本來面目的你,你就可能轉而用成就來衡量自己的價值。此時,我希望你整頓這種鏈接——因為你的成就并不是你,成功也不能衡量你,事實上你一直都兼具缺陷和美麗,這一切從來就已經是完美了。
譯者:毛敏樂 作者:Sharon Martin, LCSW,本文由在線心理咨詢譯制,轉載請注明出處。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