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前,一則“艾滋病阻斷藥物科普”的微博一經發布就迅速成為了熱點,在30個小時內就獲得了近9萬轉發。這條微博中講述了一名在讀大學生今年在泰國遭遇按摩師(后證實為HIV攜帶者)迷奸,隨后進行藥物阻斷的過程。
(微博“艾滋病阻斷藥物科普”截圖)
當天晚上,一名曾受到惡意傳播艾滋病毒傷害的浙江傳媒學院男生,在看到“艾滋病阻斷藥物科普”微博后,也講述了自己被侵害后服用阻斷藥的經過,這條微博也同樣引起廣泛關注,發布21小時后轉發量近4萬。
(微博“明知自己攜帶HIV,還和他人發生無保護性行為”截圖)
可見,社會大眾普遍對“艾滋病”及其相關知識非常關注。那么,“艾滋病阻斷藥物”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什么是“艾滋病阻斷藥物”?
所謂“艾滋病阻斷藥物”,是一系列抗病毒藥物,其原理是針對艾滋病毒在人體內自我復制的各個步驟進行干擾,使得進入人體內的艾滋病毒不能正常增殖。也就是說,阻斷藥物其實并不能殺死艾滋病毒本身,而只能是保護人體,避免形成病毒感染。
因為并不是一旦艾滋病毒進入人體,事態就無法挽回了,而是需要經過“病毒進入人體→侵染人體免疫細胞→增殖擴散侵染更多細胞→形成感染”的過程,被艾滋病毒侵入的人才會變成感染者。阻斷藥物就是在可能發生了“艾滋病毒進入體內”后,及時出手,將病毒的攻勢遏制在“增殖擴散侵染更多細胞”這一步之前,使人不會變成感染者。
艾滋病毒學名叫“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它能感染人體免疫系統細胞,損傷其功能。HIV感染將導致免疫功能逐漸衰退,最后出現“免疫缺陷”。與嚴重免疫缺陷相關的感染被稱為“機會性感染”,因為這些感染只有在免疫系統功能低下時才可能出現。
而艾滋病學名叫“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是HIV感染的最后階段。HIV感染者如果出現20余種機會性感染中的任何一種,或發生與HIV相關的任何一種腫瘤,就意味著成為“艾滋病患者”。
HIV屬于逆轉錄病毒,從“通過黏膜、傷口等處進入人體血液”,到“形成HIV感染”,需要經過以下幾個步驟:
1、結合CD4+T細胞表面的受體,并進入細胞;
2、在逆轉錄酶作用下,開始逆轉錄,由RNA合成DNA;
3、合成的DNA整合到宿主細胞的基因組上;
4、在RNA聚合酶作用下,轉錄合成新的mRNA;
5、翻譯mRNA合成新的病毒蛋白;
6、新的病毒蛋白和新的RNA組裝形成新的病毒顆粒;
7、釋放新的病毒顆粒,繼續侵染更多CD4+T細胞。
只要中止以上7個步驟中的某一步,就能夠攔截HIV,防止形成HIV感染,這就是HIV阻斷藥物的阻斷原理。
服用HIV阻斷藥物有什么注意事項?
1、盡快服用
人類還沒能研制出直接清除細胞中HIV的藥物,HIV阻斷藥所做的,是抑制上面這些步驟中的某一步,從而把HIV堵截在最初侵染的那少數幾個細胞里,避免病毒擴散,這樣一來,等那幾個被侵染的細胞死掉以后,HIV就自然而然地隨之消逝了。
這就好像是森林中起了火,當我們無法撲滅山火時,還可以挖防火溝,將火限制在一定范圍內,防止火勢蔓延到其他區域,等限制范圍內的山林被燒盡,山火就會熄滅,這樣就避免了更大的損失。
HIV阻斷藥物也是這樣,只要盡早服用,就能將病毒鎖定在一開始感染的細胞內,無法擴散。因此,HIV阻斷藥必須盡快服用,如果超過72小時,病毒已經在體內復制出較多的數量,就很難再阻遏它們的勢頭了。
發生HIV意外暴露或高危行為后,只要處置正確、及時服藥,阻斷率可接近100%。
HIV暴露后,正確的處理方法為:
第一步:在皂液、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的沖洗下,由近心端向遠心端輕柔擠壓傷處,盡可能擠出污血,沖洗后用75%乙醇(皮膚)或0.5%聚維酮碘(黏膜)對傷口局部消毒;
第二步:立即前往當地疾控中心,獲取HIV阻斷藥物,應盡可能在2小時之內服用阻斷藥物,通常在72小時之內服用阻斷藥物,能起到阻斷作用,服藥越早,阻斷效果越好;
第三步:在暴露后的第一時間、第4周、第8周、第12周和第24周分別進行HIV抗體檢測,并接受心理干預咨詢。
高危行為后的處置方法,與上述第二步、第三步相同。
2、多種聯合
HIV阻斷藥分為六大類,為了保險起見,通常需要使用至少三種阻斷藥品,這三種藥品至少要分屬于六大類中的兩類。醫生會根據現有藥物情況來進行選擇,確保藥物盡可能涵蓋更廣泛的范圍。如果你有需要服藥阻斷,不妨核對一下自己的藥物是否分別歸屬于至少兩個不同類別。
六大類HIV阻斷藥分別是:
融合抑制劑(Fusion Inhibitors),針對步驟1,讓HIV不能與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例如恩夫韋肽Enfuvirtide;
進入抑制劑(Entry Inhibitors),針對步驟1,讓HIV不能進入細胞,例如艾博衛泰Albuvirtide;
非核苷類逆轉錄酶抑制劑(NNRTIs,non-nucleosidereverse-transcriptase inhibitors),針對步驟2,讓被HIV入侵的細胞無法合成DNA,例如替諾福韋TDF、依非韋倫EFV、奈韋拉平NVP、依曲韋林ETV等;
核苷類似物逆轉錄酶抑制劑(NRTIs,non-nucleosidereverse-transcriptase inhibitor),針對步驟2,讓被HIV入侵的細胞無法合成DNA,例如齊多夫定AZT/ZDV、去羥肌苷ddI、阿巴卡韋ABC等;
整合酶鏈轉移抑制劑(INSTIs,integrase strand transfer inhibitors),針對步驟3,使得細胞被HIV操控后合成的DNA無法整合到細胞的基因組上,例如拉替拉韋RAL;
蛋白質合成抑制劑(PIs,protenase inhibitors),針對步驟5,使得細胞無法合成按照HIV序列編碼的蛋白質,例如洛匹那韋LPV、夫沙那韋FPV、阿扎那韋ATV等。
3、謹遵醫囑
由于HIV阻斷藥物中的很多都是針對人體的某個酶起效,實質上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招數。類似于鬼子進了村,為了不讓鬼子利用村里的資源來壯大力量,干脆一把火把村子燒了。正因為如此,這些HIV阻斷藥物的副作用往往也會很大,切不可自己擅作主張。只有在真的有必要服用時才服用,而不要本著“提前吃點兒,預防艾滋病”的心態隨便服用。
世界衛生組織在《使用抗逆轉錄病毒藥物治療和預防艾滋病毒感染的綜合指南》中列出了在HIV治療和阻斷中常見的一些藥物的毒性及危險因素:



對于真正需要進行艾滋病暴露前預防(PrEP)的人群,例如男男性接觸者、某些國家和地區的性工作者等,由于預防的用藥原則和阻斷的并不完全相同(譬如世界衛生組織強烈建議向他們提供富馬酸替諾福韋酯TDF),還是應該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預防。
4、放寬心態
如果延誤服藥導致阻斷失敗,或發生HIV暴露后較長時間才發現,也不必視為末日來臨。
曾發生無保護性行為的人、經常需要輸注血液制品的患者、輸注過未經抗HIV檢測的血液的患者、從事接觸血液等特定行業的從業者等懷疑或擔憂自己被感染的人,可以通過血清學檢測來確定是否感染HIV。
如果第一次檢查結果為陰性,過幾個月再檢查仍然為陰性,則可確認并無HIV感染。如果檢查結果為陽性,這時還處于感染早期,只要及時就診、遵醫囑治療、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心態、必要時接種預防其他疾病的疫苗或用藥來避免機會性感染,完全可以有很大概率實現終生無癥狀生存,且生活質量和預期壽命也并不會有顯著降低。
【參考文獻】
1、世界衛生組織政策簡報《暴露前預防(PrEP):世衛組織擴大了艾滋病暴露前預防(PrEP)口服藥的建議范圍》2015年11月
2、世界衛生組織指南《使用抗逆轉錄病毒藥物治療和預防艾滋病毒感染的綜合指南:針對公共衛生措施的建議》2013年6月
3、Lunding S, et al. The Danish PEP Registry: Experience with the use of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following blood exposure to HIV from 1999-2012. Infect Dis (Lond).2016;48(3):195-200. doi: 10.3109/23744235.2015.1103896. Epub 2015 Nov 3.
4、Aminde LN, et al. Occupational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PEP) against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infection in a health district in Cameroon: assessment of the knowledge and practices of nurses. PLoS One.2015 Apr 16;10(4):e0124416. doi: 10.1371/journal.pone.0124416. eCollection 2015.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