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徐曉東與雷公太極的交手,掀起了新一輪對“傳統武術是否能實戰”的質疑。雖然現在始作俑者徐曉東已經偃旗息鼓了。但是后續問題仍在發酵,中國參加MMA的職業運動員李景亮甚至表示“傳統武術是表演”。顯而易見,未來一段時間,關于傳統武術是否有實戰能力,還是僅剩健身表演功能的爭論仍將繼續。

然而,這些爭論其實陷入了一個最大的誤區,或者說嚴重跑偏了。因為大家針對于傳統武術,其實說的都是拳腳等空手搏擊術。但是,誰說中國傳統武術就只有拳腳的?其實這里筆者要特別指出的,從歷史上看,中國傳統武術里弓槍等冷兵器才是主流和王者,至于拳腳根本是末技!比如明代萬歷年間形成的十八般武藝,“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鎬、十四殳、十五叉、十六鈀頭、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

一般來說,現在我們一般認為的中國傳統武術主要形成于明清時代。元朝末年,天下大亂。各地百姓們紛紛學習武藝、參軍自保。明朝建立后,明朝政府決定將民間勇武之人集中起來編成隊伍,并不定時的進行武藝訓練。這個政策無疑給民間的習武之風提供了很大的空間土壤,再加上各地“隨其風土所長”,逐漸演變出了各種不同的武術流派。明代比較有名的幾個就是河南的毛葫蘆,擅長短兵器和弓箭;山東的長槍手,擅長大槍;閩漳之地以標槍盾牌為主;泉州永春則精于拳腳格斗技擊之法。

鄭若曾在《江南經略》中感嘆:“中國武藝不可紀勝,古始以來,各有專門秘法散之四方。”
但是到了清朝建立,民間武術遭遇了一個很大的變故,因為清朝統治者出于“防漢”的考慮,幾乎每一代皇帝都嚴令禁止民間習武,因此,有清一代中國的民間武術主要以秘密結社的形式發展繼承。

當然,要肯定的是,拳法是傳統武術的入門與基礎,比如抗倭名將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曾指出:“拳法似無預于大戰之際,然活動手足,慣勤肢體,此為初學入藝之門也。”拳法的記載宋代便已出現,但因為拳種稀少并沒有正式名稱。發展到明代,中國民間出現了大量拳法,明確記載的就有十六種,到了清代則更多。可以說,現在中國很多拳法武術都是明末清初及以后出現的。明清時期的拳法主要分為兩種內容,就是拳路和拳勢。拳路鄭若曾的《江南經略》有解釋,就是預先編排的套路;而拳勢在明清兩代的武術理論中主要指招數法勢,唐順之對拳勢有一個很好的解釋:“拳有勢者,所以有變化也……可以守,可以攻,謂之勢。”可以理解為實戰技擊那部分。

但總體上,明清兩代最重要的傳統武術還是器械武術,如刀槍棍棒之類的冷兵器。

就史料記載,明朝時期民間刀法非常豐富。不過由于宋代以來民間花式套路繁雜,很多明軍將領并不為意,認為是無用的花法。之后倭亂的爆發,讓日本刀法也傳入中國,并逐漸為民間武術家吸收學習。比如明后期的安徽休寧武術家程宗猷,遍尋名師,最后師從浙江劉云峰學習倭刀之法。但由于當時雖然日本刀法已經傳入,可語言不通,因此刀法名稱沒有被漢人所接受,造成了有勢有法而無名的情況。程宗猷為了便于記憶學習,就按照中國的習武方式將其編成套路,這就是《單刀法選》。

這期間除了學習融合日本刀法的民間武術家之外,也有一些武術家對傳統刀法進行整理、鉆研,最終成功提取出中國傳統刀法的精髓。比如明末河北學者王余佑,雖然是個學者卻也精通武藝,他整理提取了中國傳統刀法,練習方式主要采取主客對刀的方式,實戰能力大幅增加,后來將其編為《十三刀法》一書并流傳至今。

同時,何良臣曾說民間劍法眾多,不下幾十種。不過由于實戰劍法失傳嚴重,明代的一些武術家開始遍尋古籍希望復原古代實戰劍法。比如唐順之就搜尋了古劍訣十五句,并對之加以闡釋,另一位茅元儀則遍尋海內外,從朝鮮找到了一本從中國傳出去的劍譜,并將它收錄在《武備志》中。除了這些失傳的,名將俞大猷曾跟民間武術家李良欽學習荊楚長劍,在學成之后還與其進行決斗,明末清初的武術家吳殳也跟隨漁陽老人學習單手劍法。

槍法在古代是最重要的武術,被稱為諸兵之王。到了明代民間槍法眾多,出名的有少林槍法、韓氏槍法、峨眉槍法、楊家槍法、沙家桿子、馬家長槍等,反映了明代槍法武術的興盛。當時不少人為了學習槍法精髓,往往自帶干糧,四處奔波拜師求藝。比如被稱為槍之近祖的武術家劉德長,最早是在少林學習少林槍法,之后游歷天下學習各家槍法,融會貫通之后成為一代槍法宗師。他的徒弟常熟武術家石敬巖也是如此。此外還要加上吳殳,他學習了石家槍、馬家槍、峨眉槍等諸家槍法,并到處尋找槍師比試,因此名重江南。

當時明代的槍法主要分為軍隊使用的戰陣之槍和民間使用的游場之槍兩種。在軍隊中,長槍是除了弓弩火器之外最重要的兵器,而以有效率的殺人為唯一目的的戰陣槍法,自然與民間槍法有很大不同。比如說軍中槍法都是以沖鋒陷陣為出發點,而且千軍萬馬、大陣當沖,不可能像民間那樣訓練十年槍法才小成。因此明代軍隊規定軍中槍法要簡、疏,士兵訓練只需要練習圈串、進退便可,然后就是出槍的速度和精度。軍隊中訓練會找一個跟真人差不多高的靶子,上面標出頭、喉嚨、胸、手、腳等部位,士兵站在一定距離外,聽到號令就猛沖過去扎刺上述部位,簡單有效。

要說器械武術不能不說百兵之祖的棍法。明代以前雖然也有對于棍法的記載,但都不成體系,一直到明代棍法才成系統描述。《續文獻通考》中記載當時“使棍之家三十有一。”比較出名的有少林棍、梢子棍、連環棍、陰手短棍、趙太祖騰蛇棍、邊欄條子和跨虎條子等。

其中最為出名的無疑就是少林棍。《紀效新書》稱其為“今之有名者”更有“棍宗于少林”之說。不過嘉靖四十年的時候,俞大猷奉命南征,專門前往少林請求觀摩棍法,但一番演示下來俞大猷很是失望。他認為少林棍法“傳久而訛,真訣皆失”,嚴重的名不副實,據說他還因此打遍了少林無一敵手。

在這種情況下少林主持也起了變革之心,于是請求俞大猷傳授棍法,俞大猷也沒有拒絕,但因為軍務在身也不能長時間停留,于是就挑選了兩名武僧加入軍隊。在跟隨俞大猷征戰的過程中,這兩名武僧學習了軍中棍法長達三年,三年之后兩名武僧返回少林寺,將學習到的軍中棍法廣傳少林眾僧,這樣軍民結合,革新了少林棍法,也從側面說明了明代軍中武術對民間武術產生的影響和促進。
由此可見,真正意識上的中國傳統武術其實是以器械為先,現在如果只著重于拳腳,其實反而陷入誤區。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黑云,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