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制作: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王日出
監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這段時間,網上封了很多明星八卦號,在很多人高呼大快人心的時候,也有人感嘆,沒地方看八卦了。茶余飯后、好友聚會,談得最熱鬧、最多的就是各種各樣的小道消息。有數據顯示,我們的對話中65%的內容可歸為八卦。既然我們知道八卦不那么光彩,那人們為什么還喜歡八卦呢?

大家不要小看聊八卦,聊八卦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八卦的主題多為社會關系,很多八卦并不是當事人主動承認,而是要靠邊角碎料來總結品味。這種以己度人的表現,正體現出人類的“心理理論”,也就是從理解別人的視角,揣測他人看待問題是什么情況。
不少動物也可以轉換視角,有“心理理論”,不過往往就是一層,從自己轉到別人。而人類嬰兒不到一歲就已經開始發展“心理理論”,隨著孩子的發展,他/她可以掌握更為復雜的多層心理理論,比方說“我認為你以為我希望你覺得是怎樣怎樣”。這說起來很繞,但是很多八卦比這個繞口令要復雜得多。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說八卦的時候會莫名興奮,這可能因為聽八卦可以刺激大腦的獎賞中樞。深圳大學一項腦成像的研究掃描了人們聽到八卦消息時候的大腦神經反映。這些八卦有些是關于自己的,有些是關于好友的,還有些是關于明星的;在內容上,有些是不好的事情(比如車禍逃逸),而有些則是正面的消息(比如關愛弱勢群體)。當被試者進行主觀評價時,他聽到正面消息會更高興,而最受不了聽到關于自己的負面八卦。
但有趣的是,腦成像信息顯示,最吸引人的八卦是關于名人的負面消息,大腦的獎勵中樞激活程度最高。而為了克制自己“心地的小邪惡”,當進行主觀評估時,大腦必須控制自己的真實感受來做出評價,這表現為認知調節中樞的激活。雖然被試者并不承認對名人八卦感興趣,但是數據顯示,明星的丑聞對大腦的刺激甚至大于身邊的朋友遭遇麻煩。研究者對于這種“幸災樂禍”提出了解釋:當我們聽到名人倒霉的消息,會讓人們覺得他們過得也不好,就好像看到自己的競爭對手倒臺一樣,從而自己似乎獲得了在競爭中的優勢,找到了優越感。

聊八卦還真是件口嫌體正直的事情,這可能因為聊八卦是人類進化選擇的結果,有助于人類生存發展。美國學者Dunbar認為,八卦的目的是建立聽者和說者之間的社會聯結,原形甚至可以追溯到猿猴之間互相為對方梳毛的行為(Social grooming)。猿猴們為了抵御天敵而群居,當天敵的數量增加,自己的群體也要擴大。但是當群體達到一定規模,內部就會產生利益幫派,以保持整個群體的穩定統一。從行為上,他們靠著互相梳毛來形成社會聯結,從認知上還需要具有了解其他同類想法的能力。當毛發變得稀疏,聊八卦就取代了梳毛成為了建立聯結的途徑。
另一方面,聊八卦還有一個主要作用是聽者和說者可以交換有用信息。在遠古的時代,嚼嚼朋友、親人或者鄰居的舌根,可能會起到保證生存的作用:八卦是一種交換信息的有效渠道,如果人們總能知道有哪些危險、知道別人在做什么,自己存活下去的機會就會更大,生活也會更好些。換句話說,越會打聽八卦的人,就更容易生存。同時,分享消息是促進群體團結的一種方法,有利于內部信任的建立,合同協作。
在現代社會中,好的八卦讓我們獲取有益的資源,而負面的消息,則使我們發現那些可能的危險或威脅,提前做好準備。由于八卦有利于個體生存、也有利于群體的發展,熱衷八卦、善于八卦的基因也就流傳下來了。
同時,聊八卦還是一種社會學習,是人們了解社會文化、學習如何在社會里生存的途徑。所以我們不單談熟人或明星的八卦,有時候也會對陌生人品頭論足。八卦是一個觀察學習的機會,而這個過程讓我們了解社會或者小團體看重哪些方面,哪些行為或特征是受贊許、受歡迎的,而哪些是受到批判、不受歡迎的。尤其是那些不言明的的隱藏規則或態度,更容易在不經意的八卦中表現出來。不好的八卦還會起到警示的作用:劃出了哪些是“出格”的事,社會規范的邊緣在什么地方。
還有人認為,八卦的作用是黨同伐異。有研究發現,工作場合八卦更多是關于“內部”人員,而被八卦的對象,尤其是負面的八卦,常是那些處在組織內地位低、更為邊緣的人。當我們和其他人交換關于別人的負面八卦時,通過貶低他人,提高了自己的自我感覺,將議論者無形的綁定在一起,提升到了較高的社會地位,而被八卦的人成為了整個團體的替罪羊。當群體的大部分成員在交換著自己同一成員的負面信息,往往意味著這個成員違反了團體的規則和利益,會受到團體的排擠,被議論的人只能選擇離開或者進行改變。這樣,群體就通過八卦從而達到“凈化團體”、統一態度的目的。
所以說有需求才有市場,有市場才會有奸商。那些被取締的狗仔黑子也真是因為大家喜歡八卦才能從中獲利。理性聊八卦、休心不修仙,才是對待八卦的最好態度。
參考文獻:
1. Peng X. et al. (2015). The ugly truth: negative gossip about celebrities and positive gossip about self entertain people in different ways. Social Neuroscience, 10, 320-336. DOI:10.1080/17470919.2014.999162
2. Dunbar RIM (2004). Gossip i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8, 100-110. DOI: 10.1037/1089-2680.8.2.100
3. McAndrew F et al.(2007).Who do we tell and whom do we tell on? Gossip as a strategy for status enhancement,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7. 1562–1577. DOI:10.1111/j.1559-1816.2007.00227.x
4. Baumeister, R., Zhang, L., & Vohs, K. (2004). Gossip as cultural learning.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8, 111-12, DOI: 10.1037/1089-2680.8.2.111
5. Ellwardt L et al (2012). Who are the object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gossip at work?: A social network perspective on workplace gossip. Social Networks, 34, 193-205, doi:10.1016/j.socnet.2011.11.003
6. Martinescu, E., Janssen, O., & Nijstad, B. (2014). Tell Me the Gossip: The Self-Evaluative Function of Receiving Gossip About Other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 1668-1680, DOI: 10.1177/0146167214554916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