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小時候的事嗎?你的“最初記憶”可以回溯到多小的時候?小學?幼兒園?或者再往前?
從什么時候開始,那些我們小時候的記憶變得越來越模糊不清,明明也是“昨天”“今天”過下來的經歷,卻仿佛霧里看花終不見全貌、甚至連真實性也要打個問號?為什么我們會越長大越遺忘?

首先,你知道“記憶”這件小事是什么時候開始發生的嗎?
人類個體的記憶發生在什么時候呢?不是幼兒、嬰兒時期,也不是出生后不久的新生兒時期,而是在妊娠末期就開始了,人類個體在胎兒末期(妊娠8個月左右)就有了聽覺記憶,并且出生后有再認表現。
普遍的研究結果顯示,新生兒末期已具備特定的長時記憶能力;3個月嬰兒對操作條件反射的記憶能保持達4周之久。12個月之后,嬰兒語言的產生也讓嬰兒語詞邏輯記憶能力、表象記憶及再現能力有了發展的可能。

其次,我們小時候都是怎么“記憶”的,又能記多少?
我們通常說的幼兒期指的是兒童從3歲到6、7歲這一階段。
幼兒初期兒童的記憶以無意識記占優勢,凡是他們感興趣的、印象鮮明的、強烈的事物就容易記住,相反,讓他們有目的地去記憶卻不一定能奏效;隨著年齡增長也在教育的影響下,幼兒晚期的兒童有意識記和追憶的能力才逐步發展起來,有意識記最初通常都是被動的,要大人們先給出目標后兒童才能主動確認并進行記憶。
另外一些研究結果也顯示,幼兒中期和晚期的記憶效果都是無意識記優于有意識記,3歲幼兒并未真正接受識記任務,基本只有無意識記;到了小學階段,有意識記才趕上無意識記,甚至逐漸超過無意識記。
我們一般認為,兒童的記憶容量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與嬰兒時期相比,幼兒的信息儲存容量相應增大,對信息的接收和編碼方式也在不斷改進,記憶的策略和元記憶初步形成。
以短時記憶為例,成人的的容量為7±2個組塊,而7歲前的兒童明顯還未達到這一標準,幼兒從3~7歲時短時記憶廣度均數分別為3.91、5.14、5.69、6.10、6.09個組塊(洪德厚,1984)。

然后,層層排除下來,我們小時候到底記了些什么呢?
除了一些從小用到大已然熟練成自然的技能外,就剩下些對自己來說特別重要的經歷的回憶了吧?#自傳式記憶
兒童對新奇事件的自傳式記憶常常是相當好的,比如3、4歲時參觀了迪斯尼的兒童在18個月后就還能記得許多當時旅程中發生的事。
但同時,嬰幼兒對事件的記憶也非常容易被誤導,他們會以為一些強加在自己身上的事件和原先虛構的事件真的發生在自己身上了,且在被誤導之后即使有人重新告訴他們這些事件是假的、實際上并沒有發生過,許多兒童仍然相信之前被誤導的“真相”。

最后,我們為什么會忘記?
在不玩重生穿越梗也剁掉金手指的情況下,如果一個人想要把小時候的記憶帶到成年,那至少得滿足幾點:
記憶順利存進大腦;
記憶在大腦中呆著的這十幾年里不被模糊、替換甚至是遺忘掉;
記憶在需要的時候能被成功提取。
對我們現在的大部分人來說,想要完成某些記憶任務都會采用某些手段、方法來幫助記憶,這個也叫做“記憶策略”。而一般來說,兒童5歲以前的記憶是沒有策略的,5~7歲處于過渡期,10歲以后記憶策略才會逐步穩定發展起來。#可以說不管你現在的記憶力多么驚人,往前推,都是從該記的不記、記了也記不多一點點發展起來的,我們現在看來理所當然的第一點就開始出了問題。
我們想要對記憶進行“加固”經常會用到“復述”,然而對于年幼的兒童來說,有效復述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一種說法是認為他們在執行更復雜的聚類復述策略時占用了工作記憶容量中的大部分資源,以至于不能提取足夠的信息形成有效的“詞語組”。
至于提取就更有難度了,你想成功提取某項記憶通常都會需要一把“鑰匙”,比如想到迪斯尼會接著想到自己的旅行經歷,比如提到幼兒園可能會想到自己的學業生涯,但是再往細了說呢?#比如你旅行當天第幾、玩了哪個項目?比如幼兒園時每周的課程有幾節?你還記得嗎?沒有對應的“鑰匙”作提醒,即使你記憶深處沒忘掉也不見得就能成功說出當時的場景。

所以說你知道人為什么會丟失童年的記憶吧?大概用“丟”這個字都不合適,可能是你壓根沒在記、可能是你記了也記不全、可能是你記到了又忘掉了,還可能從始至終你記得的都是假的……而我們從小到大丟掉的記憶又何止是童年呢?
33IQ,在線思維訓練平臺。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