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漫步于田邊小路,還是匆匆于北上廣CBD,敢穿超?短褲的男人是越來越少了,甚至偶爾有人露出腿毛濃密的大腿,還會被人偷拍發微博朋友圈——“今天我在街上看見了一個變態娘炮!”海邊健身房之外的地方,二分三分短褲,似乎已經成了女性的專屬。
很少有人會反問自己,憑什么鄙視男人在街上露大腿?其實,這種觀念固化的時間,并沒有很多人以為的那么長。

接下來你將看到:
●30年前,中國男人還穿超短褲來著
●男人褲子短,本來是件挺時尚的事
●男士超短褲的倒掉
為男人露大腿權利一呼的值班編輯 / 馬馬馬
30年前,中國男人還穿超短褲來著
-+-
剛蓋住大腿根的短褲、黃塑料涼鞋,偶爾再加一根革腰帶,這是七八九十年代男生的夏季標配。
1974年,以階級斗爭為主題的兒童電影《向陽院的故事》里,十一二歲的小男孩們就已經穿起了超短褲。1982年《心泉》里的苗族小孩卡里、1991年《屏幕奇遇》里的奇奇、1994年《我愛我家》里的賈志新……幾乎所有八九十年代的國產電影電視劇里,男孩子們夏天都是清一色的短褲,勉強蓋住要害的長度在今天看來,先鋒性堪比國際一線品牌主打男性解放的春夏大秀。

●1974年 《向陽院的故事》,左一男孩褲子極短
校服也是如此。不同于現在大多數學校夏季校服的短衣長褲配置,八十年代后期至二十一世紀最初幾年,短褲校服在中小學男生之間十分常見。數據顯示,九十年代,廣州有95%以上的小學男生穿只到大腿中部的短褲校服,初中生也有90%左右的夏季校服是短褲。
即使是八九十年代,超短褲還沒有任何“不正經”暗示的時候,成年男人也很少穿超短褲上街。工廠有工服,公務員有著裝要求,外資企業更不用說,“單位”的存在事實上讓所有人都在體制內,即使是小商販、個體戶,也不會隨隨便便穿著短褲和人做買賣談生意。當時成年男人最喜歡也最穩妥的穿法,還是黑西裝西褲白襯衣。“大褲衩”對大多數人來說,始終都是夏天洗完澡坐在大樹底下吃瓜時的裝備設定。

●八十年代 男性西服
如果說當年短褲能大行其道,有氣候和經濟發展水平原因,那么為什么城市熱島效應越來越嚴重,人們越來越有錢之后,男生的褲子反而越來越長了?其實,在短褲長度和出街頻率這件事上,社會觀念變遷才是更重要的影響因素。

●現在男人能接受的短褲長度底線
同一條三分短褲,八九十年代只是“不正式”,現在卻逐漸“不正經”起來。但是如果追溯短褲的發展史,在它最光輝的歲月里,短褲不僅足夠正式,更是上流社會身份的
象征。
男人褲子短,本來是件挺時尚的事
-+-
雖然總有民間科學家力圖證明短褲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但老祖宗發明的“犢鼻裈”相比現代意義上的短褲,更類似于一歲小孩穿的開襠褲和日本相撲運動員的兜襠布,合襠短褲基本上只出現于插秧種田等情景中。

●元 趙孟頫《浴馬圖》
現代中國人的日常服裝是全方位對接西方的,所以,要考察短褲的前世今生,還是需要回到古代的歐洲看一看。
褲子第一次大規模出現在西方歷史上,與古羅馬軍團向北征戰的時間點基本相同。在后來的上千年中,無論是裹腿、褲子還是緊身長筒襪,歐洲男人總喜歡把腿裹得緊緊的,這種顯露下肢肌肉結構的審美情趣,與今天女性們的著裝偏好極為類似。

●穿緊身褲的拿破侖
時間走到中世紀,消泯性別差異的長袍寬衣在西方占據了主導地位,褲子被定位為內衣。14世紀中期,男性開始穿從腳踝包裹到大腿根部的無襠緊身長褲“肖斯”。肖斯色彩艷麗,有條紋裝飾,它的流行奠定了西方男性外穿褲子的基礎。
文藝復興時期,男褲的形式更加豐富。16世紀出現了現代能外穿的連襠短褲雛形:傳統肖斯被分成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分是長度及膝的“奧—德—肖斯”(Haut de chausses)有寬松緊身兩種,下半部分的長筒襪叫“巴—德—肖斯”。法國大革命前夕,貴族們的短褲多為天鵝絨和絲綢質地,膝蓋處有蝴蝶結裝飾,褲管非常窄,刻意凸顯腿部線條。

●路易十六的緊身短褲和長筒襪
十九世紀之后,樸素簡潔的西裝長褲替代了貴族的緊身短褲。此后很長一段時間里,短褲成了男孩子們的專屬,換上長褲,就意味著長大成人。所以即使是炎夏,成年男人為了“成熟”,也拒絕穿短褲。
隨著女權運動興起,在男裝界不入流的緊身短褲越來越受到女性的追捧。但是,對于中西方男性而言,短褲在近二十年的潮流里不光變得越來越長,而且始終是一種難登大雅之堂的服裝,再也無法獲得歷史上的“正裝”地位。
幾百年前,在西方上層社會流行過的短褲雖然不直接裸露肌膚,但如果用今天的標準來衡量,它們的緊身設計或許比露出大腿的短褲更加“娘炮”。
那么問題來了,同樣凸顯男性下肢線條,為什么當年緊身褲能流行開來,現在超短褲卻被鄙視?這和人們對男裝功能的認知變化有關。
男士超短褲的倒掉
-+-
文藝復興之后很長一段時間里,西方服裝最首要的任務不是區分性別,而是區分階級。
法國大革命之前,貴族引領時尚潮流,男裝極盡奢華,綴滿緞帶蕾絲,沒有人會把這些裝飾或者男性們的長發、香水、脂粉同“女性化”、“同性戀”聯系在一起,它們唯一的作用就是彰顯
“高貴”。

●《絕代艷后》劇照
18世紀末期,男裝迎來了被稱為“偉大的男性化放棄”(Great Masculine Renunciation)的審美突變。男性放棄了所有艷麗、華美、繁復的裝飾形式,服裝開始趨向簡潔、沉穩、樸素。剪裁簡潔,顏色低調,形制單一的西裝大行其道。
一方面,法國大革命使貴族的地位被動搖,革命者希望以統一著裝的方式塑造新型社會。從理論上講,這時的男性服裝成為一種制服,不再追求外貌,而是要求勞動與平等。另一方面,第二次工業革命催生了大量資產階級和產業工人,男性“生產者”、女性“消費者”的分離空間(separate spheres)概念形成。

●1906年的男裝插畫
法國藝術評論家和社會學家皮埃爾·布爾迪厄認為,“19世紀初期,出現性別角色分裂,產生剛健男性和溫柔女性,19世紀是男性統治最顯著的時期”。服裝的首要目的從區分階級變成了區分性別,另外,現代工業定義的的價值觀不僅定義了男性化特征,而且反映在了男裝上。
從某種角度上講,個人的成長史就是一部社會性別確立史。現代社會對男女社會性別的嚴密規訓依然存在,溫柔、粗獷、修飾、樸素、生育、工作……這些要素定義了什么是標準男性,什么是標準女性。
由于男性事實上處于更有優勢的地位,女性的“男性化”尚可接受,而男性“裸露”身體,就被大多數人視為主動放棄男性化特征,因此格外不光彩,乃至“變態”。這才是普通人對男性服裝所可能含有的“緊身”、“裸露”、“鮮艷”、“華麗”等元素持拒斥態度的根本原因。
參考資料:
1.高秀明,《男性服裝史上“偉大的男性化放棄”原因探析》,《東華大學學報》,2015年第2期;
2.尹志紅,《東西方褲子起源趣談》,Fashion Color;
3.方剛,《當代西方男性氣質理論概述》,《國外社會科學》,2006年第4期;
4.姜吉林,《性別氣質與性別霸權——對康奈爾男性氣概相關理論的再思考》,《山東女子學院學報》,2011年第5期;
5.劉傳霞,《論男性性別身份認同與文化再現》,《山東社會科學》,2014年第6期。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