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抗抗,電動汽車/3D打印
鋰電池的發現并不是人類科技樹的必然成果,而是一項古跡。
若是沒有 M. Stanley Whittingham)與 John B. Goodenough 英雄史詩一般的進獻,也許我們此刻還糊口在一個沒有鋰電池的宿世界里。
Goodenough 老爺子已經年近百歲,依然奮戰在科研一線,再不給他發個諾貝爾獎可能就來不及了!
他拿這個獎可以說是眾望所歸!
為什么這么說呢?來聽聽他們的故事吧!
鋰電池降生前的電動汽車
電動汽車的發現其實比內燃機汽車更早,直到 1912 年還在市場份額上據有優勢[1]。
后出處于電池手藝前進遲緩而被汗青裁減,墳頭草都有三尺高了! 正常來說,一項手藝路線被裁減后,永遠出頭之日,例如液晶電視 vs 等離子電視。
電動汽車之所以可以或許在百年之后重返汗青舞臺,恰是因為鋰離子電池成長史上英雄人物輩出,奇思妙想的劃時代手藝沖破,力挽狂瀾地給電動汽車續上了命。
能量密度,繞不開的“鋰”
1859 年,法國人普蘭特于發現經典的鉛酸蓄電池,這是一條目很是當作功的發現,直到今天還被遍及利用。
可是,若是把它用到車上,就會表露出龐大的問題:能量密度太低!
有多低呢? 給出下面這張圖來直不雅理解:左下角的 Lead-Acid 就是鉛酸蓄電池,與此刻常用的 NCM622 鋰離子電池比擬,重量能量密度與體積能量密度都低 4 倍擺布。
汽車的應用場景比力特別:
與鉛酸蓄電池相似,鎳隔電池、鎳氫電池的能量密度也沒改善幾多。若沒有新的高能量密度電池,電動汽車將永無出頭之日。
能量密度為啥低呢?
我們知道,電池充放電可以理解為氧化還原反映。
初中化學告訴我們:化學性質本家兒要由最外層的電子決議,內層電子都是光吃飯不干活;電子很輕倒也沒啥,但為了電荷均衡,不干活的內層電子也需要配上很重的質子。
打開元素周期表[2],輕易找到鉛(Pb)在第 5 排,有 4 層不干活的電子;鎳(Ni)在第 4 排,有 3 層不干活的電子。這就從原子的角度決議了:鉛酸電池、鎳隔電池、鎳氫電池的能量密度潛力都是有限的!
為了削減懶漢數目,提高整體效率,我們仍是從元素周期表的前 2 行來找找潛力股:氫氦鋰鈹硼、碳氮氧氟氖。
知乎萬贊神文[3]闡發指出:氧與氟都是氧化劑,解除;氦、氖、氮都是惰性或準惰性氣體,解除;碳和氫其實就是石油,已經用過了,也做不當作充電電池,解除。
零丁放出知乎萬贊神文的鏈接,寫得很是好,保舉大師閱讀
那么就只剩下鋰、鈹、硼,它們的電子轉移數 / 原子量別離為 14%、22%、28%[3]。再考慮到 2 個身分:
可能還有其它身分,但我不清晰。不管怎么說,大師告竣了一個共識:在造物本家兒的這個時空次元中,能量密度最高的充電電池,大要率是基于鋰元素做出來的!
惠廷漢姆: “辭別化學反映”的鋰離子電池
充電 / 放電陪伴著化學反映,例如鉛酸蓄電池在充電時:
在上面這個化學反映中,硫酸鉛釀成了鉛單質與氧化鉛,意味著化學鍵的斷裂與重組、物質布局的龐大轉變。
關于物質布局,大師熟悉的別的一個例子就是分歧布局的碳:金剛石、石墨、C60、碳納米管。
課間提問:石墨釀成金剛石,是物理反映仍是化學反映?
早期的鋰電池在工作時,也是陪伴著化學鍵的斷裂與重組,這也就是所謂的“鋰轉化”(Conversion)。
負極凡是為鋰金屬,發生的反映為:
等等,這個化學式怎么那么熟悉? 這不就是導致電動汽車自燃的元兇“鋰枝晶”化學反映嗎[5]?
在當前的鋰離子電池中,鋰枝晶現象僅在超快充、過充等少少數異常景象下才發生,就已經有如斯大的風險。
早期鋰電池竟然以“鋰枝晶”為根基反映,把砒霜當當作便飯來吃,豈不長短常危險?
事實簡直如斯,售出數百萬早期鋰電池的加拿大公司 Moli Energy,一年之內發生數起平安變亂而破產。日本 NEC 將 Moli Energy 收購之后研究發現:這種以“鋰枝晶”為根基反映的早期鋰電池,在 5000 次輪回之后幾乎全數呈現故障掉效與平安變亂[6]!
以鋰金屬為負極的鋰電池,平安變亂不是偶爾是必然,不是個體是全數!這個結論將鋰電池打入冷宮,行業上下一遍灰心。站在這個時候點,幾乎沒人會相信,幾十年后電動汽車又能重返舞臺!
若是“鋰轉化”(Conversion)的手藝路線堅苦重重,那我們避開不就可以了嗎? 說的輕易,要知道那時辰所有的充電電池,包羅鉛酸電池、鎳隔電池、鎳氫電池,都是基于“轉化”(Conversion)反映的!
時代在期待一位英雄,于是 M. Stanley Whittingham(邁克爾·斯坦利·惠廷漢姆)呈現了!
他指了然除“鋰轉化”(Conversion)之外的別的一個手藝路徑:鋰嵌入(Intercalation)。
通俗易懂地講:以特別的層狀材料作為宿本家兒(hosts),鋰離子(Li+)作為客人(guests)可以較為隨意地嵌入(Intercalation)或脫出,根基不影響宿本家兒的物質布局。
在鋰嵌入(Intercalation)系統中,鋰離子不必再履歷疾苦的轉化(Conversion)。“辭別化學反映”之后,鋰離子變得瀟灑超脫良多,有詩為證:
輕輕地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地來,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當然,必需嚴厲地指出:鋰嵌入(Intercalation)中鋰離子看起來僅發生了物理活動,但素質上依然是化學反映。
鋰嵌入(Intercalation)帶來良多益處,大大提高了充放電反映的可逆性;也避免利用鋰金屬作為負極,提高了平安性。
從鋰轉化”(Conversion)到鋰嵌入(Intercalation),是鋰電池的手藝革命。因為這個進獻,惠廷漢姆被稱為“鋰電之父”(Founding Father of rechargeable lithium ion battery)[7]。
最后要提一下的是,鋰嵌入(Intercalation)在電極電勢上占優勢,但在能量密度上占劣勢。
很輕易理解,若以鋰金屬作為負極儲存鋰離子,那材料操縱率必定很高。正因為如斯,基于鋰轉化”(Conversion)的鋰金屬電池手藝路線固然堅苦重重,但為了更高能量密度的鋰電池,此刻科學家們仍是硬著頭皮前赴后繼地投入研究。
Goodenough 師長教師: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惠廷漢姆指了然鋰嵌入(Intercalation)的手藝偏向,但距離做出鋰離子電池還有很長的距離。鋰電池汗青上第二位英雄人物進場了,他的名字很出格: John Bannister Goodenough(約翰·班尼斯特·古迪納夫)。
以前讀論文,見到“Goodmann”(大好人師長教師)就已經讓我足夠受驚了,而這位巨匠的名字較著更勝一籌:“Goodenough“(足夠好的師長教師)。
沒有最好,無須更好,咱們只要“足夠好“
這位老師長教師的故事更出色,這篇文章寫得很好了,保舉閱讀[8]。直接放出鏈接吧:
鋰電專利的戰爭
歸納綜合一下,Goodenough 師長教師最讓人佩服的是:
我真的是發自心里地服氣,衷心祝愿:大好人平生安然!
鞭策汽車電動化的其他人物 / 公司
惠廷漢姆和 Goodenough 的科研進獻,奠基了鋰電池大成長的理論與手藝根本。
從汗青的角度來看,鋰電池的大成長光靠科研也不可,還必需依靠財產。財產界也涌現了不少英雄人物,限于篇幅,他們的故事在此只能用一句話歸納綜合。
鞭策汽車電動化的關頭人物:
環保是如何改變你的糊口體例的
鞭策鋰離子電池商用的關頭公司:索尼
1991 年,索尼發布了第一個商用鋰離子電池,后來被普遍地用在相機、手機中。
鋰離子電池助力了消費電子行業,改變了整個宿世界;反過來,消費電子行業的龐大市場,也大大助力了鋰離子電池手藝與財產的敏捷成長。
若是沒有消費電子行業的助推,在 21 宿世紀初的時辰,也許底子找不到可以達到電動汽車應用尺度的鋰離子電池 —— 消費電子行業助力鋰離子電池從 1 前進到 10,電動汽車行業才有機遇在此根本上繼續推進。
對電動汽車的成長來說,索尼也功不成沒。可悲的是,此刻鋰電行業已沒有索尼的身影:索尼老是超前地做出驚艷的產物與手藝,但無法對峙到吃到勝利果實的一天。
也許這就是“索尼大法好“?
關于“索尼大法好“的更多故事,拜見此回覆:
小結
在汽車的 AI(主動駕駛)、Connectivity(智能互聯)與 e-tron(電力驅動)三個趨向中,電力驅動手藝給人心理上的沖擊,也許沒有主動駕駛那么大,猛一看顯得不算是“劃時代“的沖破。
今天,我們已經習慣了鋰離子電池手藝帶來的便當,感覺這項手藝稀松泛泛,沒什么出格;可是,穿越到 20 宿世紀 70 年月,若是你說鋰離子電池將大規模應用于消費電子與汽車行業,大師也許會感覺你是個瘋子!
類比地,今天我們感覺主動駕駛手藝惶恐宿世俗,但在 30 年后的人們眼中,可能也感覺這只是稀松泛泛的手藝,沒什么出格。所以,我們不克不及憑債主不雅上的沖擊力來判定哪項手藝“劃時代“,哪項手藝很一般,而應該站在汗青的長周期角度來判定。
若是站在汗青的長周期角度來看,鋰電池成長史,是人類不竭追求可充電電池理論極限的科技史。電力驅動的鋰離子電池關頭手藝的崛起,依靠于科研界與財產界的配合立異,過程中英雄故事數不堪數,才在極端晦氣的景象下找到一個沖破口,幫忙電動汽車百年之后重返汗青舞臺。
這的確就是一個古跡,稱之為“劃時代“并不夸張。
本文節選自本人的知乎文章:有哪些劃時代的存在沖破了你現有的認知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