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瑟夫·雷蒙德·麥卡錫,生于1908年11月14日,從一個相當不起眼的早期政治生涯中成長為1950年代冷戰緊張局勢后反共恐慌中最突出的人物之一。他的行為導致了現在一些歷史學家稱之為第二次紅色恐慌。 約瑟夫·麥卡錫在194...
約瑟夫·雷蒙德·麥卡錫,生于1908年11月14日,從一個相當不起眼的早期政治生涯中成長為1950年代冷戰緊張局勢后反共恐慌中最突出的人物之一。他的行為導致了現在一些歷史學家稱之為第二次紅色恐慌。

約瑟夫·麥卡錫在1947年至1957年間是美國參議院議員。
1947年至1957年,約瑟夫·麥卡錫曾多次聲明聯邦政府是到處都是蘇聯間諜和共產主義者。據參議員麥卡錫說,共產主義者已經滲透到美國軍隊、杜魯門總統的政府和國務院。盡管麥卡錫沒有證據證實他的指控,但他的說法導致了幾位著名官員的失業和痛苦共和黨人約瑟夫·麥卡錫曾是威斯康星州的美國參議員。

共和黨人約瑟夫·麥卡錫(Joseph McCarthy)曾是威斯康星州的美國參議員。
美國歷史上動蕩而可怕的時期,盡管這句話并不一定指約瑟夫·麥卡錫一個人的行為。在他的鼎盛時期,約瑟夫·麥卡錫的活動得到了美國軍團、美國分鐘婦女組織、美國公共關系論壇和一些著名基督徒的支持原教旨主義者。參議員麥卡錫也是老約瑟夫P肯尼迪的密友
然而,在1954年初的軍方麥卡錫聽證會電視直播后,對約瑟夫·麥卡錫的支持率迅速下降。盡管他沒有向軍隊施壓,要求他對他的一位前助手給予優待,但聽證會讓他顯得魯莽對許多選民來說是不誠實的不久之后,愛德華?R?莫羅的紀錄片《現在就看》(See it Now),公開抨擊參議員麥卡錫的做法是應受譴責的誹謗策略,從而加劇了反對情緒。
1954年12月,參議院以67票贊成、22票反對的結果投票通過了對約瑟夫?麥卡錫的譴責。這在當時是一種非常不尋常的紀律形式,因為參議院曾僅在前三次提出譴責。在譴責之后,約瑟夫·麥卡錫繼續履行他的政治職責,但基本上被他的參議院同僚排斥。很快,1957年5月2日,參議員麥卡錫因肝硬化和急性肝炎去世,享年48歲。
多年來,約瑟夫·麥卡錫的政治生涯進入了美國的流行文化。1962年的電影《滿洲候選人》以參議員約翰·伊塞林為主角,2005年的電影《晚安,好運》中出現了一個與約瑟夫·麥卡錫(Joseph McCarthy)密切相關的人物和麥卡錫參議員演講的檔案錄像。此外,R.E.M.在1987年錄制了一首名為"挖掘麥卡錫"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