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汗青長河中,很少有遺傳性疾病可以或許像血友病一樣,獲得各界人士的極年夜存眷,甚至于當作為諸多故事的“本家兒角”。時至今日,盡管血友病的”皇室”光環已經沒有那么刺眼,但它的高發病率和嚴重后果,使得醫學界無論何時都難以對其失落以輕心。而人類摸索血友病“真兇”并竭力霸占它的故事,在現在也已當作為了一段美談。
維多利亞女王的野望
在殖平易近時代,跟著英國國力的年夜幅擴張和傳統殖平易近強國(西班牙、荷蘭等)的式微,英國當作功靠著積極的殖平易近侵略和工農貿易成長,獲得了“日不落帝國”的美名。然而,率領年夜英帝國走標的目的繁榮的功勛——維多利亞女王,卻也讓整個歐洲的皇室在隨后的一個宿世紀內陷入了動蕩之中。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動蕩的發源并不是維多利亞女王的對外擴張,而只是她所介入的一次“聯婚”。
資料圖:1859年的維多利亞女王 畫家Franz Xaver Winterhalter所繪
在歐洲皇室之中,聯婚可謂是由來已久的傳統。兩國皇室間的聯婚,不僅僅可以維系皇室的“崇高血統”,也可間接當作為國度關系融洽的象征。維多利亞女王共有九位后代,此中愛麗絲公本家兒(Princess Alice of the United Kingdom)于1862年嫁給黑森-萊茵年夜公路德維希四宿世,比阿特麗斯公本家兒(Princess Beatrice)則于1885年嫁給巴滕堡亨利王子。而在后來,愛麗絲公本家兒的兩個女兒別離嫁入普魯士王室和沙俄皇室,遠嫁莫斯科的小女兒則當作為了沙俄的末代皇后亞歷山德拉·費奧多蘿芙娜;比阿特麗斯公本家兒獨一的女兒維多利亞·尤金妮亞也當作為西班牙國王阿方索十三宿世之妻,盡管在西班牙,她的婚后糊口稱不上幸福,晚年甚至因西班牙革命而亡命國外。
從上面的資料來看,維多利亞女王的聯婚似乎頗為當作功,歐洲的多個顯赫皇族先后靠聯婚而帶上英國王室的血統。然而不幸的是,維多利亞女王本人是乙型血友病的無病攜帶者,介入聯婚的兩個公本家兒也攜帶有乙型血友病基因,這使得包羅英國王室自身在內的多國王室都在后來吃到了苦頭——
利奧波德王子,維多利亞女王之子,1884年死于血友病引起的腦出血,終年30歲;
弗里德里希王子,愛麗絲公本家兒之子,1873年死于血友病引起的腦出血,終年兩歲半;
普魯士海因里希王子,愛麗絲公本家兒的外孫,1904年死于血友病,終年4歲;
阿列克謝皇儲,愛麗絲公本家兒的外孫,1918年死于二月革命,患有血友病;
巴滕堡利奧波德王子,比阿特麗斯公本家兒之子,1922年死于骨科手術,終年32歲;
阿斯圖里亞斯親王阿方索,比阿特麗斯公本家兒的外孫,1938年死于車禍后年夜出血,終年31歲。
由英國王室而起的歐洲“皇室病”遺傳路線,此中黃色框所暗示的為血友病確證患者 圖:Shakko Kitsune
在此之后,血友病因其與皇室間的恩仇糾葛而“名揚四海”,獲得了“皇室病”的綽號;不外,這些患有血友病的王子們的糊口可謂是糟糕透頂,即使在輸血術已經比力發財的20宿世紀,他們在出行、完當作醫療查抄或是手術之前,也要不寒而栗地叮囑大夫備好全血,以便不時之需,至于持久內出血帶來的各類并發癥(例如關節病),囿于那時的醫療程度,他們也只能默默忍受。
血友病、“圣誕病”和“皇室病”
盡管英國王室和血友病之間的故事早在良多年前便已人盡皆知,但醫學界對血友病的熟悉過程卻和王室并沒有太多聯系關系。在1803年,費城的一名外科大夫約翰·康納德·奧托在論文中描述了“一種在特心猿意馬家族中呈現的出血傾標的目的”,并認為按照那時的已有證據,可以認心猿意馬該病好發于男性、經由過程家族中的“健康”女性傳布。這篇論文不僅第一次具體論述了血友病的癥狀和遺傳特點,也當作為了繼道爾頓描述紅綠色盲的陳述后,宿世界第二篇報道X連鎖遺傳病(由X染色體基因引起并隨生殖傳給下一代的疾病)的文章。
隨后在1828年,蘇黎宿世年夜學的學生霍普夫第一次用“血友病(haemophilia)”來描述這種“出血傾標的目的”,這也意味著血友病作為一種疾病,起頭獲得了醫學界的普遍承認。而在1937年,兩位哈佛年夜學的大夫從人血漿中正式分手了抗血友病球卵白(也就是凝血因子VIII),不久后研究即發現它的缺乏是甲型血友病的直接病因。看起來,人類距離血友病的本相已經無限接近了。
然而,在全宿世界都為凝血因子VIII的發現感應贊嘆的同時,一些學者也起頭對“凝血因子VIII缺乏引起了血友病的不雅點”提出質疑。質疑的飛騰發生于1947年,一位阿根廷大夫利用兩個同血型血友病患者的血液進行體外試驗,他發現當兩種血液在體外夾雜后,血液自己并沒有發生凝固反映,但夾雜后的樣本檢測不出血友病的任何跡象。按照這一成果和之前對凝血因子VIII的研究,不少人斗膽猜測,這宿世上也許存在另一種和凝血因子VIII無關的凝血異常,但因為一向被歸類為“血友病”而導致了相關研究的匱乏。
功夫不負有心人,尋找如許的證據的過程并沒有華侈太久時候——1952年,一個5歲的英國裔加拿年夜男童史蒂芬·克里斯默斯(Stephen Christmas)在回倫敦投親時因血友病入院,大夫按照老例將他的一份血樣送往牛津血友病中間,不外血液學家比格斯和麥克法蘭在檢測血樣后發現,克里斯默斯的血液樣本簡直有血友病特征,但此中的凝血因子VIII程度卻完全正常,反而是另一種未知卵白質的程度異于常人。很快,研究人員在正常人的血漿平分離出了克里斯默斯所缺乏的卵白質——凝血因子IX(那時被稱為“圣誕因子”),這種因子輸注給患有近似疾病的患者之后,可以幫忙他們恢復凝血能力。
資料圖:牛津年夜學丘吉爾病院,牛津血友病與血栓病中間設立于此
為了區分這種疾病和典型的“血友病”,科學家用克里斯默斯的名字將其定名為“圣誕病”。而在生物手藝高速成長的幾十年后,分子學研究已經證實,“血友病”和“圣誕病”都是凝血因子缺乏所致,只是患者缺乏的凝血因子種類分歧,是以在凝血異常的發朝氣制上有所差別。基于這一發現,“血友病”和“圣誕病”被從頭定名為甲型血友病和乙型血友病。
有趣的是,在發現乙型血友病過程中起到了關頭感化的克里斯默斯,也許是為了感激大夫們的發現,他后來于加拿年夜的瑞爾森理工學院(此刻的瑞爾森年夜學)攻讀醫學影像學,結業后當作為了多倫多兒童病院的一名影像大夫。他在工作之外一向致力于血友病患者權益勾當,曾以加拿年夜血友病協會焦點會員的身份呼吁正視血液平安,不幸的是,因為長年依靠輸血,克里斯默斯傳染了HIV并很快成長為艾滋病,于1993年逝宿世,年僅46歲。
本文本家兒要參考資料:
Giangrande PL. Six characters in search of an author: the history of the nomenclature of coagulation factors. Br J Haematol 121 (5): 703–12. doi:10.1046/j.1365-2141.2003.04333.x
Biggs R, Douglas AS, Macfarlane RG, Dacie JV, Pitney WR, Merskey C, O'Brien JR . Christmas disease: a condition previously mistaken for haemophilia. BMJ 2 (4799): 1378–82. doi:10.1136/bmj.2.4799.1378
Rogaev EI, Grigorenko AP, Faskhutdinova G, Kittler EL, Moliaka YK. Genotype analysis identifies the cause of the "royal disease". Science 326 (5954): 817. doi:10.1126/science.1180660.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