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什么是塞貝克效應(Seebeck Effect)?

    塞貝克效應描述了一種熱電現象,通過這種現象,電路中兩種不同金屬之間的溫差轉化為電流。 熱電偶溫度計是基于測量Seebeck效應和Peltier和Thompson效應。Seebeck效應發現于1821年,是描述類似熱電過程的三種可逆現象之一,電...
    塞貝克效應描述了一種熱電現象,通過這種現象,電路中兩種不同金屬之間的溫差轉化為電流。熱電偶溫度計是基于測量Seebeck效應和Peltier和Thompson效應。Seebeck效應發現于1821年,是描述類似熱電過程的三種可逆現象之一,電導率和溫度。珀爾帖效應首次在1834年被觀察到,湯姆遜效應在1851年首次得到解釋。托馬斯·約翰塞貝克在他的與金屬和電有關的實驗。塞貝克效應是以東普魯士科學家托馬斯·約翰·塞貝克(Thomas Johann Seebeck,1770-1831)命名的。1821年,Seebeck發現由兩種不同的金屬組成的電路,如果金屬連接的兩個地方保持在不同的溫度下,就會導電。Seebeck在他建造的電路附近放置了一個指南針,注意到指針發生了偏轉。他發現,偏轉的幅度隨著溫度的增加而成比例增加他的實驗還指出,沿著金屬導體的溫度分布不會影響指南針,但是,改變他使用的金屬類型確實會改變指針偏轉的幅度塞貝克系數是一個數字,用來描述導體兩點之間產生的電壓,在這兩個點之間存在著1開爾文的均勻溫差。塞貝克實驗中的金屬對溫度作出反應,在電路中形成電流環和磁場,而不知道有電流當時,塞貝克錯誤地認為這是一種熱磁效應。1834年,法國科學家讓·查爾斯·阿塔那塞·佩爾蒂埃(Jean-Charles Athanase Peltier,1784-1845)描述了第二種密切相關的現象,現在被稱為珀耳帖效應。在他的實驗中,珀爾貼改變了金屬導體之間的電壓,發現兩個結處的溫度成比例地變化。1839年,德國科學家海因里希·倫茨(Heinrich Lenz,1804-1865)進一步闡述了帕爾帖的發現,并描述了結處的熱傳遞,這兩個實驗的重點是電路的不同部分和熱電效應,它們通常被簡單地稱為Seebeck-Peltier效應或Peltier-Seebeck效應1851年,英國物理學家威廉·湯姆森(1824-1907),后來被稱為第一個開爾文男爵(Baron Kelvin)觀察到,電流對單一類型金屬導體的加熱或冷卻。湯姆遜效應描述了載流金屬或其他導電材料產生或吸收的熱量的速率,受到溫度梯度的影響熱電偶溫度計是以測量塞貝克效應、珀爾帖效應和湯普森效應為基礎的電氣工程工具,其工作原理是將熱電勢差轉換為電位差。
    • 發表于 2020-08-18 05:46
    • 閱讀 ( 2531 )
    • 分類:科學教育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