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結構是層狀的,一般分為硅酸鹽地殼、粘性地幔、液態鐵鎳外核和固體鐵鎳內核四部分,有時根據巖石類型、溫度、密度的不同,將地幔進一步細分為內、外地幔,地殼是地球上唯一一個既相對涼爽又完全固態的部分,只占其總體積...
地球的結構是層狀的,一般分為硅酸鹽地殼、粘性地幔、液態鐵鎳外核和固體鐵鎳內核四部分,有時根據巖石類型、溫度、密度的不同,將地幔進一步細分為內、外地幔,地殼是地球上唯一一個既相對涼爽又完全固態的部分,只占其總體積的不到1%。

地球的各個層是地殼、地幔、外核,地核。地球結構的第一部分,地殼,由漂浮在粘性地幔頂部的冷卻巖石組成。地殼的厚度主要取決于它是海洋性的(5公里(3英里)到10公里(6英里)厚)還是大陸性的(30公里(20英里)到50公里(30英里)厚)。海洋地殼由輝長巖、玄武巖和輝綠巖等致密巖石組成,而大陸地殼則是由花崗巖等較輕的巖石組成。人類在地殼中挖的最深的洞是11.26公里(7.62英里),大約是到達地幔的三分之一;據信,旋轉的磁芯會產生磁場地殼下面是地幔,最淺部分由橄欖石、輝石、尖晶石和石榴石等巖石組成,而較深部分則由高壓多晶礦物組成,其元素組成與上面的巖石相似。地幔是一種塑性固體,在數千年的時間里緩慢流動,產生對流類似于將意大利面放入沸水中時所看到的洋流,只是速度慢得多。這些對流流會造成火山熱點,并導致大陸漂移。地幔是地球結構最厚的部分,約2890公里(1800英里)厚,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地幔對穿過地幔的地震波的影響,對地幔有了更多的了解太陽。地球結構的最核心部分是外地幔和內地幔。外核由熔融的鐵和鎳組成。在這個深度,溫度足以融化鐵和鎳,但壓力不足以迫使它變成固體。外核包含了地球上絕大多數的鐵和鎳,它在46億年前地球形成的過程中沉入地核。據信外核中的渦流會產生地球磁場。內核的組成與內核相似,但那里的壓力足以使其成為固體地核內部的溫度可能超過太陽表面的溫度。

地球的頂層稱為地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