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索橋是一種橋梁,它是通過連接在橋長以上的主纜上的纜索將道路懸掛起來而建造的。這種橋除了結實、輕便之外,也很漂亮,世界上一些最著名的橋梁也是用這種方法建造的,包括舊金山標志性的金門大橋和紐約的布魯克林大橋。懸...
懸索橋是一種橋梁,它是通過連接在橋長以上的主纜上的纜索將道路懸掛起來而建造的。這種橋除了結實、輕便之外,也很漂亮,世界上一些最著名的橋梁也是用這種方法建造的,包括舊金山標志性的金門大橋和紐約的布魯克林大橋。懸索橋的設計簡單明了,利用多種技術安全、均勻地分配橋梁的重量

金門大橋是舊金山的一座懸索橋。懸索橋的基本設計已經使用了幾個世紀:數千年前,人們通過在懸空的纜繩上手拉手的方式跨越水道和峽谷。后來,為了使這一過程更容易,人們在纜繩上懸掛了走道,原來的藤蔓和繩索開始被鏈條取代。直到1808年,美國發明家詹姆斯·芬利(James Finley)申請了專利,大橋仍采用桁架設計在這類橋梁的早期版本中,芬利的設計包括在幾座塔樓的頂部延伸兩條堅固的鏈條,并將它們錨定在橋的兩側。他從兩條主鏈上懸掛較小的鏈條,用它們來懸掛剛性橋面,這座橋的現代化身就誕生了

紐約市威廉斯堡大橋就是懸索橋的一個例子。1830年,法國工程師意識到,強力編織的電纜比鏈條更安全,并開始將其用于懸索橋的建造。今天建造的橋梁都采用這種纜索設計,但其基本形式保持不變,工程師們繼續推動懸索橋跨越跨度的限制。截至2007年,世界上最長的懸索橋是日本的明石開友大橋,沒有支撐中心跨度為1.2英里(1991米),總長度為2.4英里(3911米)。懸索橋從建造塔樓開始。如果可能,塔架位于旱地上,并錨固在基巖上。如果塔必須位于水中,則使用稱為沉箱的結構將水排出工作區域,以便在干燥區域進行施工。一旦塔架建成并錨固,主纜將穿過它們并錨固在旱地上的各個點上,雖然有些橋是自懸式的,也就是說主纜實際上是錨在橋面板上的,然后將吊繩從主纜上串起來,再把橋面系在橋上,設計簡單懸索橋允許在甲板下有一個很高的凈空,當橋是在一個主要的航運水道或一個很深的裂縫上建造時是有用的這種類型的橋梁也有纖細、干凈的線條,在美學上吸引了許多工程師,并且比其他一些橋梁類型(如支撐桁架上的橋梁)更不容易倒塌。它也很靈活,使其更有可能在地震和極端天氣下幸存下來,盡管這種靈活性也使得它只適用于車輛和輕軌:重型貨運機車集中的前進重量對于吊橋來說太多的能量無法安全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