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音樂:人類的第一種語言?

    音樂對人類生活、人類進化的影響,遠比我們想象的重要,音樂構成了人類社會演化的前奏,從根本上決定了人類物種的形成。如今,科學正在揭示音樂如何根植于大腦,改善人類的神經結構。

    法國哲學家盧梭曾把音樂稱為“人類的第一種語言”。音樂是人類進化的一條根本路徑。在人類學會按照語法造句以前,或許就已開始歌唱了。歌唱也是一種語義溝通方式:獲取關注、展示自己,人類甚至還可以用歌唱去欺騙他人、號召他人。可以說,音樂是一種社交力量,彰顯了人之所以為人的特點。

    我“歌”故我在

    其實,人人都能演奏音樂,即便不是專家,也能哼個小調。音樂就像呼吸,無處不在,構成人生的重要體驗,也反應人的認知潛能。音樂與人的基本需求息息相關,是千百年來神經系統演變的結果。人類的行為模式包含對音樂的癖好。這就像身體汲取養分,就像食欲與進食后的滿足。

    早在維多利亞時代,達爾文就通過研究,指出音樂與情感都屬于人類的根本能力:情感來自適應,音樂參與進化,由物種的生物學構架決定。

    2014年9月,《神經科學前沿》發表文章,簡單描述了自達爾文以來科學對音樂的解釋。

    達爾文相信,音樂表達作為人類的普遍能力之一,與物種的溝通能力和性別選擇相關,有證據顯示,至少在四萬年前,早期智人已擁有藝術和工具,或許包括音樂。人類利用藝術再現有生命的物質,給予他們神圣地位、超驗意義。

    樂器從根本上說,源自對物理對象的認知拓展。四萬年前人類就開始敲擊簡單排列的石頭,使之發出共鳴聲。這種“聲音工具”或叫“石板琴”,在四萬年前的歐洲、亞洲、非洲都有所發現。可以說,制作音樂工具是人類頭腦的延伸。

    音樂作為藝術的一個門類,其生成過程、認知架構、多變的形式、對人類意義的展現,涵蓋了人類表達范疇的幾乎所有方面,值得藝術與科學深入發掘。音樂與藝術也代表了進化的重要階段,關系著人類的交往能力和社會互動,對整個物種而言關系重大。

    達爾文曾花了很多時間,研究歌唱現象,他認為人類先祖已具備歌唱能力。在兩性之間開始使用言辭表達愛意之前,遠古人就能利用音符與樂律吸引對方。達爾文相信唱歌屬于長久進化所獲得的交往能力,我們的社會本能也由音樂維系。人類個體的社會本能,統領著人類的社會演化,因此,作為人類本能之一的音樂,構成了社會演化的前奏。

    音樂表達結合了各種身體機能:恰如其分的呼吸控制、優秀的運動調節能力,以及其他先決條件。因而音樂和語言一樣,從根本上決定了人類物種的形成。

    音樂綜合了各種認知能力:計數、語言、空間知覺;音樂連接了人與人之間的經驗與意圖,塑造“社會自我”;音樂也能跨越壁壘,讓個人與他者溝通。

    我們在淋浴時歌唱、在獨行時歌唱,但大多數時候,音樂是交流、是表達、是社交,音樂指向他人。我們通過音樂接近他人,感知社會價值,也通過歌聲感動他人,拓展社會環境。可以說,音樂奏響了人類適應性的凱歌,遍及各種文化,將群體的交流與個體的完善推向物種完美的高峰。

    然而,音樂的普遍性依然是未解之謎:音樂如何形成?如何與其他進化而得到的能力一樣,嵌入人類的本能。

    與眾不同的音樂大腦

    讓年幼兒童接觸音樂能提高他們的親社會屬性。研究顯示,同時歌唱和擊鼓,能有效控制多樣的人格與智性,促發親社會行為。神經皮層與社交技能之間存在著有趣聯系,如果一個人體驗到更多的社交聯系,他的大腦皮層便能得到拓展(cortical expansion)。從音樂上看,充滿樂感的頭腦、音樂交流能力、熟練地使用樂器,都有助于人類表達的靈活性,培養社交習慣。

    中樞神經系統的兩個重要部分,可以幫助我們判斷:某物在何處、可能是什么?這種能力也與音樂關聯緊密。音樂離不開認知能力與運動技巧:前運動區神經元位于大腦前額葉,能指導運動方向控制,涉及音樂表現力與聽覺接收;顳葉多個區域則長久以來被認為與社會感知相關,如眼神凝視、捕捉他人的視覺導向。

    解剖證明,復雜且精致的運動協調能力,在數據上與聲音的和諧度相關。聲音節律和音程控制需要喉部的轉調功能,研究者認為,喉部就像吹奏樂器中的簧片,是聲音能量的源頭。聽覺感知系統依賴符號,編碼并構建著音樂事件,最終拓展歌唱能力。皮質運動區則結合了認知與感覺功能,鞏固唱歌與欣賞歌曲的能力。

    音樂能激活大面積神經。人的認知結構也為接受、理解、生成音樂提供基礎。音樂在頭腦中演奏,神經環路控制著音樂的演奏和傾聽。認知系統的許多活動并不都是有意識的,人的思維也并不總是明確的。樂器的演奏者無法對他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思維狀態,都投以明確意識。可以說,認知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無意識的,音樂也是這樣:推斷、期盼、預料聲音的許多過程,都屬于無意識行為。

    人類的想象力也可以通過音樂,嵌入神經系統。在一個感知案例研究中,受試者通過耳麥接收的單詞聲音,之后,同一批受試者通過讀唇,再次辨認出聽過的單詞。聆聽聲音類似于想象聲音,音樂能激活聽覺感知系統的大部分區域。

    這也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貝多芬的天才之處。他失聰已久,但創作樂曲時,仍能通過音樂進行想象,由此可見貝多芬晚年的認知能力異常復雜。很多像貝多芬一樣失聰的人也常出現音樂幻覺,聽覺與運動前區皮層之間的關系意味著它們能相互激活。

    研究也顯示,音樂家與非音樂家的大腦并不相同。音樂促進了從腦干至皮質不同區域的信息編碼過程。早期音樂訓練能影響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讓他們對新生事物更為敏感,也有利于多感官綜合能力的形成。音樂訓練有利于皮層與皮層下區域的發展,提高聽覺綜合能力。

    在音樂家與非音樂家實驗對照組中,兩組人在灰質的運動、視覺、聽覺皮層都有所不同。音樂家擁有更大的腦胼胝體(位于大腦的兩個半球間);擁有絕對音準概念的人,顳葉連接性也得到增強。此外,多個小時的專門練習,能讓音樂家頭腦不同區域都發生改變和擴張。這說明,反復操練音樂能促進神經的連接性。科學家認為,大腦左半球,尤其是上部區域和顳葉表面,與語言相關,右半球則更多涉及音調、音色。在表達音樂時,前運動區、聽覺系統、運動輸出系統的神經活動也非常廣泛。

    多巴胺:練習、練習、更多的練習!

    為了研究音樂對神經的影響,研究者將關注點放在了一個酷愛音樂的特殊人群身上——威廉姆斯綜合癥患者。威廉姆斯綜合癥患者是這樣一群人:他們的智商總測驗往往低于普通人群,特別是數學能力極差,空間能力也很弱,語言表達通常很好。患者的運動能力雖稱不上完美,但也相當不錯。

    威廉姆斯綜合癥患者有著“雞尾酒晚宴”性格:他們總是極度快樂,和陌生人交往毫無障礙,社交時格外關注眼神交流。雖然智力有所缺陷,但他們的表達能力相當完整,能進行深入交流。威廉姆斯綜合癥患者普遍非常喜歡音樂,比平常人更懂得如何表現音樂、辨別音準。患有威廉姆斯綜合癥的兒童腦容量收縮、杏仁縮小,顳葉則比平常兒童大。

    與孤獨癥患者相比,威廉姆斯綜合癥患者的大腦和舊小腦體積偏小,新小腦則偏大。在社交上,威廉姆斯綜合癥患者具有高度亢奮的親社會性;孤獨癥患者的社交性和移情能力較弱。在音樂上,威廉姆斯綜合癥患者和常人相比更加喜愛音樂,更傾向于參與到音樂當中;孤獨癥患者在接觸音樂時,情感知覺都有所降低。

    音樂能激活威廉姆斯綜合癥患者的顳回和右賀希爾氏回,表現出更為豐富、更具播散性的活化作用,涵蓋杏仁體和小腦。患者的高親社會性與高音樂參與度重疊,涉及尋求音樂、演奏音樂、聆聽音樂、表現情感。

    在研究音樂對大腦的相互作用時,研究者發現了一種有趣的物質——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種可以追溯到百萬年前的古老分子,在脊椎動物運動神經系統管理中起關鍵作用,它也關系著人對音樂的想象、預期與表演能力。多巴胺可以幫你體驗李斯特音樂的運動模式,或盡情欣賞他的精湛技藝。多巴胺也是成就感的基礎——練習、練習、更多的練習,它幫助我們理性地選擇優先目標,在積極和消極條件下都能被激活。當某人接近他想要的東西,或躲避令他反感的事物時,多巴胺都在其中發揮作用。

    多巴胺還能被音樂體驗激活,面對有益事物,多巴胺神經元會釋放更多的遞質,幫助個體預測具有回報性的事物。練習、練習、更多的練習——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有成就音樂家,能夠經受起平日不間斷練習的辛苦,以享受音樂的回報,并獲得長久滿足。

    (編譯:逢原

    • 發表于 2014-11-18 00:00
    • 閱讀 ( 853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