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為什么很多人熱衷于驚悚故事?

    近日,美國著名歌手凱蒂·佩里一首名叫《黑馬》的新歌很火,其中有句歌詞:“她會吃掉你的心,就像杰弗里·達默那樣。”達默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一名連環殺手,以吃掉受害者著稱,1994年死于監獄。20年過去了,為什么達默依然存活于當代文化中?那些黑暗故事究竟有何吸引力?為什么有些殺手成為“名人”,另一些卻被遺忘?

    連環殺手和家庭暴力,哪個更危險?美國聯邦調查局報告顯示,連環殺手制造的謀殺案從未超過當年謀殺案總量的1%,而2012年,因家暴導致的命案卻占總量的12.5%。然而,家暴命案很少引起公眾關注,連環殺手的故事卻能長久流傳,甚至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黑暗是人生的一部分

    美國犯罪學家司考特·伯恩博士在其新書《我們為什么熱愛連環殺手》中嘗試解開上述之謎。他說:“我的問題是:我們能從殺手身上得到怎樣的啟示?我們對自己又有多少認知?人們熱衷于了解黑暗一面,而黑暗是人生的一部分。”

    探尋連環殺手的內心世界對不少人而言具有強烈誘惑。在美國國家犯罪與懲戒博物館,59歲的游客喬安娜·馬弗爾描述了他們一家人對犯罪案件的濃厚興趣:她的祖父是犯罪類雜志的忠實讀者;她的父親聲稱曾在芝加哥見過黑幫教父阿爾·卡彭;而她本人則熱衷于探究殺手的童年對其一生的影響。

    “我想很多人都是這樣,對殺手何以變成殺手更感興趣,而不是他們做了什么。”馬弗爾說。

    有一個廣為流傳的連環殺手警示信號:尿床、虐待動物和縱火。這源自1963年一個名叫約翰·M·麥克唐納的精神病學家基于100名有暴力行為病人的研究,又稱“麥克唐納三要素”。但后來的研究駁斥了這一說法,認為麥克唐納的研究設計不夠合理,且樣本太少,上述童年表現不足以預示長大后會有暴力行為。

    目前,尚無一個簡單辦法來確定一個人是如何成長為連環殺手的。聯邦調查局的報告指出,有很多因素影響到人的行為,就像你無法枚舉一個人決定結婚的所有理由,也不可能窮盡一個人變成殺手的所有原因。

    極端暴力極端刺激

    拉德福德大學連環殺手數據庫顯示,美國自1900年以來共出現過2600多名連環殺手,居全球首位;英國次之,有142名。美國布法羅大學研究連環殺手和犯罪文化的教授戴維·施密德說,因為美國連環殺手的數量遠遠高于其他國家,所以每當提及連環殺手,人們往往不由自主認定他是美國人。

    美國之所以多產連環殺手,與其高暴力犯罪率休戚相關。其中一些殺手作案手段殘忍離奇,很容易“吸睛”,從而一舉成名。試想,當每天的新聞充斥著槍擊事件報道,如果再發生一樁新案件,受害人依然為槍所傷,人們的反應勢必趨于麻木;而如果殺手是持刀捅人,對受害人實施折磨、強暴,甚至吃掉受害人,那一定會“脫穎而出”,成為公眾話題。

    美國國家犯罪和懲戒博物館經理蕾切爾·彭曼說:“我對槍支暴力已經‘免疫’,但如果有人持刀行刺,我的身心都會感覺受到驚嚇。這是不同的感受。兩者雖是同種性質的犯罪,但實際感覺不一樣。”

    施密德教授也說:“我們已經基本喪失被驚嚇的能力,現在需要非常非常極端的犯罪才能讓我們恢復那個能力。”

    而出名的連環殺手恰恰因極端而出名。有的因為作案手段兇殘,比如,著名的殺人狂魔丹尼斯·雷德自稱“BTK”殺手,意即“綁、虐、殺”;有的因其瘋狂程度,比如“十二宮殺手”每次作案后,都會向媒體寄一封信,留下密碼和線索,向警方挑釁。這些聳人聽聞的細節深深吸引著公眾,而對答案的渴望又能讓熱度持續。

    真實、虛構彼此交融

    除對公眾生理和心理產生強烈刺激外,連環殺手的故事還能極大調動人們的想象力,因為他們擁有暢銷小說的基本元素:危險、神秘、英雄、惡棍、因果報應。

    “有時你很難在現實和虛構之間迅速畫出一條實實在在的界線,”施密德說,“犯罪真人秀常常使用小說技巧來凸顯戲劇效果,而小說常常基于真實事件以增強現實感。”

    這就是為什么對閱讀連環殺手報道或觀看電影《沉默的羔羊》,公眾可能感覺并無多大區別。“他們同樣聳人聽聞,同樣娛樂百姓。”伯恩在其書中寫道。

    事實上,小說和現實確實彼此交融:《沉默的羔羊》中收集人皮的角色布法羅·比爾,其原型部分基于真實殺手埃德·蓋因,他喜歡收集女人的肢體;杰弗里·達默無數次被拿來和食人的漢尼拔·萊克特做比較,尤其是在《沉默的羔羊》公映之后。

    甚至連新聞報道也出現以故事手法描述連環殺手的傾向。伯恩閱讀了1995年至2013年間《紐約時報》和《時代》周刊所有提及連環殺手的報道,發現35%的文章用到“惡魔”、“怪物”、“邪惡”等詞匯。

    當連環殺手逍遙法外時,為回應公眾對真相的渴望,媒體和執法部門往往依據固有的道德指引說:“惡魔已經來到我們的城市,但不用擔心,我們會戰勝惡魔。”這種善惡對決、貓捉老鼠的故事架構大大簡化了真實的案情,淡化了殺手背后的復雜動因。結果是,所有細節具化成一個擁有超人能力的連環殺手,并最終成為暢銷小說的主人公。

    一切只是娛樂

    公眾對連環殺手的著迷有時顯得頗為無情,尤其是面對真實案件的時候。但研究表明,人們熱衷于驚悚故事可能出于各種原因。

    1995年一項針對青少年觀看恐怖電影的調查顯示,那些所謂的“嗜血觀影者”,即承認喜歡血腥畫面的人,表現出不夠有同情心、追求冒險刺激的強烈需求;那些所謂的“驚悚觀影者”,即為了感受驚嚇而看電影的人,則表現出既渴望冒險刺激,又有高度的同情心。前者對殺手而非受害者存有一定認同感,后者則既不認同殺手,也不認同受害者,他們只是因為刺激和神秘感而被電影劇情所吸引。

    伯恩說,唯有當真實的連環殺手來敲門時,你才會有真實的恐懼感,在此之前,“一切都只是娛樂”。

    施密德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了人們為何對連環殺手津津樂道:他們對罪犯懷有一種復雜心理,既恐懼又羨慕,因為罪犯們仿佛生活在另一個“自由”世界里,不受法律和社會規范的約束。“并非我們希望到處殺人,只是好奇,如果我們隨心所欲,生活將會怎樣?”施密德說。

    (作者:唐昀)

    • 發表于 2014-11-17 00:00
    • 閱讀 ( 806 )
    • 分類:其他類型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