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證券交易所成立于1973年,當時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證券交易所(SEMS)因兩國不再接受對方貨幣而崩潰,由此產生的兩個交易所是新加坡證券交易所和吉隆坡證券交易所,新加坡證券交易所與從事期貨交易的新加坡國際貨幣交易所(SI...
新加坡證券交易所成立于1973年,當時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證券交易所(SEMS)因兩國不再接受對方貨幣而崩潰,由此產生的兩個交易所是新加坡證券交易所和吉隆坡證券交易所,新加坡證券交易所與從事期貨交易的新加坡國際貨幣交易所(SIMEX)合并,新加坡交易所是由新加坡證券交易所和新加坡國際貨幣交易所合并而成的20世紀70年代,新加坡政府將金融業作為一個潛在的增長領域,以進一步加強新加坡經濟,開放型經濟,基礎設施發達。由于政府在財政上的保守控制,新加坡在20世紀80年代成為亞洲第三大金融中心,金融服務業雇傭了9%的勞動力盡管新加坡證券交易所實力雄厚,但1985年12月,新加坡證券交易所崩潰。1986年,為了幫助政府對證券交易保持更嚴格的控制,成立了證券業委員會,瞬息萬變的全球市場變得越來越難以駕馭,1987年10月,全球股市同時崩盤,證券交易所再次受挫又過了四年,金融市場才恢復元氣,新加坡證券交易所與美國全國證券交易商協會(NASDAQ)達成協議,鼓勵兩個市場之間的交易。稅收優惠和交易過程自動化的發展幫助市場繼續復蘇。新加坡證券交易所(Stock Exchange of Singapore Exchange)開始通過與SIMEX的交易拓展期貨交易,后者剛剛與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hicago Mercantile Exchange)建立了聯系,以促進交易到1998年,新加坡證交所共有307家上市公司,市值達1960億美元。全球流動性增加和市場非集團化趨勢導致決定與新加坡國際貨幣交易所合并,新加坡交易所自1984年成立以來一直從事期貨交易,在非聯合化之前,決策傾向于偏向于經紀人成員的利益,而不是廣大股東。通過非公司化,新成立的新加坡交易所將與世界其他市場競爭,政府最近把交易所的所有權交給了股東。為了促進合并,政府通過了《合并法》,繞過了會員必須批準影響合并的決定的要求。此外,《合并法案》賦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在合并完成之前對官員和程序的巨大權力合并后,新成立的新加坡證券交易所成為亞太地區第一家一體化、非集團化的證券交易所,進一步鞏固了新加坡作為亞洲主要金融中心的地位
-
發表于 2020-08-27 02:36
- 閱讀 ( 873 )
- 分類:經濟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