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德利效應是指當面對白人對手時,非裔美國人和其他少數族裔候選人在民調中的表現比在選舉中表現更好這個概念是以1982年競選加州州長的非裔美國人湯姆·布拉德利(Tom Bradley)命名的。在大選前的民調中,布拉德利明顯領先,許多媒體大膽預測他將贏得選舉。然而,在選舉之夜,他輸給了共和黨候選人,這讓民主黨和許多加州人感到困惑。1989年在弗吉尼亞州的另一場州長競選中也發生了同樣的事情,布拉德利效應在美國歷史上的各個階段都有記載
在2008年總統大選期間,巴拉克奧巴馬在愛荷華州的黨團會議上經歷了布拉德利效應的逆轉,當時他在競選希拉里·克林頓時的表現好于民調數據,這一現象的主要解釋之一是種族歧視民調機構表示,選民可能不愿意承認計劃投票反對黑人候選人,因為他們害怕被視為種族主義者,尤其是當民調者是黑人時。民調機構也指出,布拉德利效應可能是由猶豫不決的選民造成的,他們中的許多人在選舉之夜傾向于保守派。這種影響在美國社會似乎正在減弱,原因有很多,但這仍然是一個現在和有趣的問題。研究人員很想了解這種現象的機制,希望能更多地了解美國的政治和文化信仰。毫無疑問,美國少數族裔候選人的崛起將提供更多布拉德利效應的實例,這也有點令人遺憾,當拉美裔、亞洲人和其他少數民族試圖在州和國家層面闖入美國政治。2008年,愛荷華州發生了布拉德利效應的有趣逆轉,當黑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巴拉克·奧巴馬在該州的黨團會議上對白人候選人希拉里·羅德姆·克林頓的表現好于預期一些政治專家認為,由于黨團會議是公開的,一些選民可能會迫于壓力支持奧巴馬,因為他們希望在鄰居面前表現得自由和開放黑人候選人,因為他們害怕被認為是種族主義者。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