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達克效應:無知讓人更自信?

    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情景:下班回到家中,父母已經做好飯菜等你吃飯。結果你發現,今晚又是吃洋蔥、冬瓜、綠豆薏仁粥等等最近熱門的養生明星菜品。你說,今天又是吃這些啊。你爸媽一臉認真地說,吃這個好!吃這個啊,可以益氣補血,對你好,你看你每天上班容易上火,要清熱還要溫補……一副侃侃而談、仿佛自己就是養生專家的樣子,然后你只能默默地吃下去。

    我們再來測試一下你自己:

    一個小球從入口進入,隨著彎道進行運動,到達出口的時候,小球應該以A、B、C哪一個軌跡進行運動?答案在文章最后再公布。

    一、無知讓人更自信

    在2001年的時候,搞笑諾貝爾心理學獎頒發給Justin Kruger和David Dunning,他們報道了一個有趣的效應叫“達克效應”,這一效應引用了達爾文的一句話“無知要比知識更容易產生自信。”人們在自己并不熟悉的領域,往往會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平,且不能正確認識自己已掌握的水平。

    在2013年,美國一脫口秀節目對于街頭進行采訪,來看潮人們對于虛構樂隊的“吹噓”程度。當采訪者提供一些心理線索以及特定細節:比如這個樂團是個女子組合、或者他們很特立獨行等,被采訪者就會根據這些線索,開始評價一個根本就不存在的樂隊組合,并且滔滔不絕。

    比如這樣:

    當大家進行聊天的時候,有時別人提到的一些讓你根本一無所知的名詞或信息,并不會讓你一下覺得不知所措,反而會努力說些什么,與這個信息相關的內容或者相似的信息,從而掩飾我們對這一信息的一無所知;而另外一個原因在于我們總是很想取悅一起討論的人,不想讓討論陷入尷尬的境地。因此就一些我們并不熟悉的話題,我們往往會尋找到一些線索、一些事實或者曾經發生過的事情,從而確保回答的自信。并且的確,這會讓別人看起來,我們很自信的在討論一個其實我們并不熟悉的內容。

    Cornell大學心理學系的幾位教授進行的一項研究中,詢問受訪者是否熟悉一些物理學、生物學、政治學或地理學的技術概念。在這些真實存在的概念中,混著一些根本不存在的概念,比如“視差板”、“超級脂肪”等等,但結果表明90%的人對于所問到的9個完全虛構的概念中,至少對于1個覺得熟悉,并且可以圍繞這個話題侃侃而談,表現出十分的自信。

    是不是覺得很有趣?

    二、自信從何而來?

    我們對于我們本來并不了解的事情卻能表現出如此的侃侃而談和自信,可事實上我們的實際表現并不好。這種對于自己的誤解到底從何而來呢?

    其實早在嬰兒時期,我們就有了一些錯誤觀念的直覺。在兩歲的時候,嬰兒會了解同一空間無法共存兩個物質、不管自己看不看,東西都一直會存在等等。隨著年齡增加,幼兒會傾向于把事物錯誤的歸結到意圖性、功能性和目的性。比如當問到兒童:“為什么樹木產生氧氣?”他們會認為“因為這樣動物才能呼吸。”這就是典型的“目的性導向”推理,即通過一個結果來推斷原因。在這個命題中,兒童只能了解到氧氣是動物活命的物質,因此他們會認為植物產生了氧氣才能讓動物呼吸。然而事實上植物產生氧氣是由于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為植物產生生存、生長能量的生物學過程(當然學習了光合作用以后我們都會知道)。

    在上學過程中,我們持續積累科學知識。但即使是讀到大學畢業,我們也只是在各個科目有了基礎了解,這就導致我們自小就有錯誤意圖——“目的性導向”推理在以后的生活中成為主要的推理方式,雖然沒有兒童時期那么簡單,但主要思維方式是一樣的。利用一些我們已有的基礎知識,來推斷一個我們未知的領域。并就已知領域的知識侃侃而談,從而顯示出對不熟悉領域的盲目“自信”。

    雖然在理工科學研究中,我們對于這種“目的性導向”的推理一直都在努力遏制,但即使是專業性很強的科學家也會在一定情況下做出目的導向的推理錯誤。

    Boston大學的心理學家Deborah Kelemen及同事開展一項研究,請80位地球科學家、化學家和物理學家判斷一系列陳述句的正誤。在100個陳述句中,凡是以目的性為導向的推理均是錯誤的。但當這些科學家在要求答題時間為3.2秒/題時,他們的錯誤率從15%升高到了29%。

    回歸到開頭的那個選擇題中,小球的運動是遵循一定規律的。只是,如果你選A,你的規律是“轉圈”,因為小球在軌道里被圓形軌道所束縛,會按照A的軌跡飛出。當然正確軌跡應該是B,因為依照牛頓定律,當小球到達出口時的速度是向上的,當然應該沿B路線飛出。不過如果你選A,那你也別太難過,其實在16世紀,這本就是物理學公認的答案,連達芬奇也是這么想的。

    在“目的性導向”的誤解下,即使是科學家都會出現一些推理的誤解,更不要說普通的我們。由于教育的進行,我們學到了一些知識,但是我們并不精通。正如有句話所講,你必須精通語法,才能了解自己對于語法的無知程度。而當我們并不精通一個領域而僅僅了解皮毛的時候,反而會因為無知而讓我們變得“盲目自信”,對于了解的部分侃侃而談,且通過“目的性導向”誤解進行推理,從而顯得十分“自信”。

    三、如何正確認識自己?

    其實承認“我不知道”并不可怕,發現了自己“不知道”才能引領我們走向“知道”,大腦引導我們生活和工作,但它不能正確衡量我們“不知道”的尺度。有時只有正確檢視自己,問自己是否確實“知道”,并坦然接受“不知道”,才能真正變成精通者,這并不是一種失敗,而是成功的開始。

    (撰文:重重)

    • 發表于 2014-12-13 00:00
    • 閱讀 ( 736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