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泡室是物理學中用來探測帶電粒子的一種裝置。它是由唐納德·格拉澤于1952年發明的,后來他因其發明而獲得諾貝爾獎。雖然氣泡室曾經是探測粒子的普遍方法,但目前并不常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處理高能粒子時,一些明顯的...
氣泡室是物理學中用來探測帶電粒子的一種裝置。它是由唐納德·格拉澤于1952年發明的,后來他因其發明而獲得諾貝爾獎。雖然氣泡室曾經是探測粒子的普遍方法,但目前并不常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處理高能粒子時,一些明顯的缺點。
![]()
科學家用燒杯研究氣泡室背后的原理,事實上大多數粒子探測器,很簡單。它可以被認為是類似于觀察天空中飛機留下的痕跡。即使一架噴氣式飛機飛馳而過,你不會注意到它經過,你也會在一段時間內看到它的蹤跡,這樣你就可以重建它所走的路徑。氣泡室的工作原理與此類似,粒子會留下一串可以拍到的氣泡。燃燒室本身充滿了某種透明的、不穩定的液體,通常是過熱的氫氣。通過保持壓力使液體過熱,并在微粒進入的那一刻稍微釋放出來。帶電粒子在前進通過腔室,它們使液體在通過時沸騰,形成一系列氣泡。粒子本身只需幾納秒就可以穿過腔室,但氣泡膨脹的時間要長數百萬倍,一般需要10毫秒左右。在這段時間里,可以從不同角度拍攝照片,創建粒子路徑的三維表示。然后通過對腔室加壓消除氣泡,然后對下一批粒子重復該過程。每一組照片都是在我們認為很短的時間內拍攝的,每次只需要幾秒鐘,但從科學標準來看,這實際上相當長現代探測器能夠在毫秒內完成整個過程,允許在幾秒鐘內記錄成百上千個粒子的爆發。現代探測器還以數字方式捕捉圖像,使其更易于分析和存儲。因此,氣泡室在現代粒子探測中很少使用。另一個問題是,由于氣泡室相當小,它們也無法正確記錄高能粒子的碰撞,這進一步降低了它們在現代實驗中的用處。最后,液體過熱的點必須一致正是在瞬間粒子相互撞擊的時候,這幾乎不可能與壽命極短的粒子相協調。盡管它們相對過時,氣泡室的圖像對于教學還是很有用的。因為它們是物理軌跡的照片,所以它們通常是很多的比起更復雜的相互作用描述或其他抽象數據,人們更容易理解。學生們可以看到氣泡軌跡的圖像,精確地看到各種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粒子在室內的衰減過程。基于這些原因,雖然在前沿研究中沒有廣泛應用,但氣泡室仍有一些使用大學實驗室,歷史上拍攝的照片經常出現在教科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