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人們為什么會沒完沒了地抱怨?

    中國人的字典里,和“抱怨”相關的詞有“怨婦”,“怨天尤人”,“怨氣沖天”,“民怨沸騰”,“怨聲載道”……“怨”不滿,內心的期待沒有被滿足,對不滿意的事歸咎于別人或各種客觀情況。

    “存在即合理”,抱怨確實也有很多益處。例如,一個允許百姓的抱怨的社會充分說明了社會環境寬松;客戶的抱怨會找到提高產品或者服務的角度;社交中“同仇敵愾”會讓迅速拉近彼此的距離;心情不好時,找朋友抱怨一下,怨恨的情緒隨之也就平復。

    抱怨沒有指責程度強烈,也不會直接誘發你的攻擊性。但是一個人內心不滿意,沒有奮起抗爭,只是用嘴不斷反反復復、各種情況都要抱怨,絮絮叨叨、沒完沒了,長期下來也會摧毀你的心情,消磨你的意志。“小媳婦”式抱怨,往往反復用嘴用語言表達內心的不滿,怨恨的情緒包裹在語言中,綿里藏針,就如大戰僵尸里連續發送的小炮,雖然每個單獨的種子戰斗力不強,不斷發送也會讓你招架不住。終究會或設立防線、或起而攻之,或逃之夭夭。身在其中的人有時候會想如果索性一頓吵架、或者干仗更能讓人痛快。

    那么,為什么有些人要沒完沒了的抱怨呢?

    小時候的無助

    人的心理微妙之處在于,如果你被愛過,你就會學會自愛;被相信過,你就會學會自信;被尊重過,就會學會自尊。愛抱怨的人,小時候受到類似的待遇。

    (1)追求愿望時受到打擊

    有一個非常經典的心理學實驗:習得性無助。心理學家對放在籠子里的狗做電擊實驗,剛開始還拼命地想逃脫,但電擊次數多了,甚至不知道什么時候會被電擊,根本無法躲避,最終狗放棄了努力。小孩子身邊有這么個大人,也愛抱怨,在他想要追求的愿望的時候不給支持反而打擊他,那么這個小孩長大以后也會深感無力,只能用嘴巴抱怨緩解內心的焦慮,卻難以用力量去爭取。

    (2)遇到挫折時的外歸因

    有個小孩子學走路,搖搖晃晃不小心跌倒了,身邊的姥姥趕緊跑過來抱起小孩:“寶寶不哭,寶寶不哭,都怪這個地板把寶寶弄疼了吧。姥姥打地板。"邊哄邊拿腳跺地板。這種就是外歸因。長期下來,自己面對挫折也學得了同樣的“本領”。

    長大后的自我詛咒

    人的成長就如開車,開始我們學習的時候要每個動作分解練習,但學會后就變成了一種自動化的習慣。小時候的行為在重復中變成了習慣式、自動化的反應。一旦遇到類似的情境,我們就開啟了自動模式。結果就變成:“某種情境”——“抱怨:都是某某的錯誤”——“怎么做也沒用”放棄努力——結果真的沒實現。形成了無法解開的死循環。

    抱怨的人潛臺詞是“怎么做都沒有用”。把失敗,心情不好,問題等都統統歸為外在的、無法掌控的因素。他們內心其實就非常焦慮的,因為“命運不在自己手中”。“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蠟燭”,知道自己是怎么了,就是找到更好應對方式的第一步,把握自己的命運。

    (作者:閻文蓉)

    • 發表于 2015-01-25 00:00
    • 閱讀 ( 751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