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春節近了,如何讓節日病遠離你?

    春節,是中國人最盛大的節日,忙碌了一年的人們,終于有機會家人團聚,共享天倫,其樂融融。然而,喜慶的春節,也是疾病的高發時節,如不加以注意,很可能樂極生悲。要過好春節,就需要做好防范,遠離種種節日病。

    先來看一則舊聞——

    新華網南京2月8日電 馬年春節假期后上班的第一天,江蘇省人民醫院早早就進入了忙碌的工作狀態。據了解,截至今天下午4點的門診總數為6500人次,其中,消化科360人次,心血管內科340人次,呼吸科210人次。而在春節假期期間,省人民醫院也一直在為市民健康“保駕護航”,急診中心1月31日至2月6日累計就診人數為2600人次;從門診辦公室得知,2月3日至2月6日的門診人數達17000人次(含婦幼分院),其中心血管內科就診人數為710人次,消化科為746人次,呼吸科為695人次,消化、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疾病成為春節疾病的“重災區”。

    這是2014年2月8日新華網的一篇報道。看來,馬年春節,南京人民過得挺“鬧心”的。其實,不止是在南京,也不止是馬年的春節,近年來每逢春節,各地都會迎來一個疾病的高發期。

    為什么會這樣?都有哪些疾病會在春節期間高發?我們怎樣做才能避免染上這些疾病呢?

    急性胰腺炎

    節日期間,暴飲暴食是急性胰腺炎的主要原因。過量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和飲酒,會引起胰腺水腫,發生急性胰腺炎。由于發病位置不確定,患者一般在餐后1~2小時,出現劇烈而又持續的腹痛,并向左腰背部放射,伴有惡心、嘔吐等。

    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瑞金醫院教授徐家裕表示,胰腺炎不同于常見的胃部疾病(如急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等),也與膽囊炎或膽結石、胃腸炎、急慢性肝炎或腸易激綜合征等不同。臨床上的主要區別點是發病不是先有發熱,而是胰腺突發疼痛,特別劇烈,一般止痛藥或胃藥無效。患者常有惡心、嘔吐,上腹部偏左呈持續性疼痛,并可反射至后背或左腰部。初次發作的患者過去無類似的癥狀。此時如果急查血或尿淀粉酶,可見明顯增高,一般即可確診為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是胰腺炎中常見的類型。少數患者病情特別嚴重,甚至出現頭昏、休克、四肢厥冷、體溫升高、脈搏增快以致神志不清等癥狀,這時則需要考慮急性重癥胰腺炎,必須立即送到醫院作進一步檢查。

    胰腺炎不是感染引起,治療時一般不用抗菌素。目前主要是中西醫結合的非手術治療。輕癥患者病情有一定自限性,經過1周左右病情逐日緩解,疼痛減輕以致消失,血、尿淀粉酶均下降至正常,約3周至1月左右,胰腺功能恢復正常,患者可以恢復正常飲食。病情稍重者需禁食,同時應用一些抑制胰腺分泌的藥物。常用的有加貝酯、烏司他丁及抑肽酶等。

    急性胰腺炎發作時,應該完全禁食,并急送醫院!另外,隨著病情的延長,少數患者還需要警惕癌變發生。

    除了急性胰腺炎,暴飲暴食還可能導致其他消化問題,如急性胃腸炎、胃擴張、尿結石與腎結石等,重者威脅生命。老年人消化不好,脹氣、反胃等消化道疾病就有機會出來作怪,春節期間切忌吃多吃雜。

    乙型肝炎

    在中國人眼里,春節是一年中最值得慶祝的日子,可就在這時,一些原本相對安分守己的乙肝病毒,也可能來湊一把熱鬧。

    這時,一些原本病情平穩的乙肝患者,突然覺得不對勁了,不僅茶飯不思,而且感到特別疲勞,還發現眼睛發黃、尿如紅茶。仔細一查,原來,肝功能又出現明顯損害。為什么在歡度春節時,乙肝患者容易出現病情復發呢?怎樣才能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呢?

    上海市肝病研究中心教授瞿瑤表示,慢性乙肝患者的病情變化,多取決于患者自身的免疫狀態。一般來講,病情平穩的乙肝患者,多處于免疫耐受或免疫低下狀態,盡管此時的病毒多為高復制,但是肝細胞并無明顯損傷,故表現得和常人一樣。但每到春節,人們不免會忙碌起來,乙肝患者常態下的平穩往往會被打破;加之時值數九寒冬,極易著涼受寒,如果出現頭痛發燒,再服些對肝臟有損害作用的退熱止痛藥;如果還飲酒,則更是火上加油。種種原因疊加,最終導致肝炎復發。

    那么,慢性乙肝患者如何既過好春節,又把握好自己的病情呢?

    患者日常生活要注意休息及保暖,宜選用易消化、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品。在蛋白質食物中,應選用生理價值高的優質蛋白,如蛋類、肉類和豆制品。肉類食物宜選用牛肉、魚肉、兔肉、雞肉、瘦豬肉等,不吃肥肉。每天喝2杯牛奶。

    適當補充維生素A、B、C等。脂肪的攝入要以患者易消化的含膽固醇少的為宜,如植物油、奶油等。糖類食品是我國人體的主要熱量來源,供給要適當,每天50克比較合適,不宜過量。

    對于乙肝患者而言,體育鍛煉要適當,不宜飯后“百步走”,餐后最好平臥1小時左右,這樣可以向肝臟提供更多的營養,有利于受損肝臟的修復。

    冬春交接之際是肝炎的好發時期。春節前后是乙肝病毒攜帶者導致乙肝急性發作(重疊感染)的高峰期。在這個特殊時期,人們一定要注意飲食衛生,把好“病從口入”這一關。

    腦血管病

    腦血管病患者多為中老年人,他們在春節期間的發病,恰恰應證了一個成語——樂極生悲。

    過年了,遠離父母的子女紛紛回家,一年中難得的團聚,常使老人興奮過度導致腦血管病發作。此外,老人為節日飲食操勞過度,加上飲酒,會導致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可能引起腦溢血等。搓麻將、看電視時間過長也都有害健康。腦血管疾病專門在老人們疲勞激動的時候偷襲,因此要格外注意。

    起居無常會引起人體各器官系統功能紊亂,輕則精神萎靡,重則舊病復發、新病纏身。尤其是老年人,機體調節功能減退,節日期間更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規律。因此年輕人應該關心老人的健康,不應打亂他們的生活規律,同時應該多分擔家務,讓老人在節日期間注意休息。

    一旦老人發生腦溢血,家人不要驚惶失措,可解開其衣領,讓其臥床不動,不要盲目移動患者,不能讓患者頭位過高,最好平臥,頭偏向一側,用冰袋或冷水毛巾,敷在患者額頭上,以減少患者出血和降低顱內壓,并立即打120,請醫生出診,并說明具體地點和聯系電話,以便醫生及時趕來急救。

    心臟病與糖尿病

    節假日熬夜玩樂、吸煙、飲酒過量,可使心臟負擔加大,平時無器質性心臟病的人也會發生陣發性心動過速。此外,過度興奮、激動都會導致心率加快,誘發心律紊亂、心絞痛和心肌梗死,甚至造成猝死。需要注意,患者發病時會血壓偏低,嘴唇發紫。此時先不要輕易搬動患者,也不要搖晃患者,如有心臟病史要馬上服藥、送醫院。如果出現心跳、呼吸停止,應立即給患者作胸部按壓和人工呼吸。

    此外,春節期間,高脂肪食物吃得較多,有糖尿病史的患者血糖很容易升高。一些患者沒按時服藥,漏服次數多了就會惡心、嘔吐等。因此,糖友春節應控制進食和飲酒,千萬不要擅自改變藥物的服用量,藥量不當很容易引起低血糖。如果因漏服,出現惡心、嘔吐癥狀,要及時上醫院。

    感冒

    春節期間也是喉嚨發炎、感冒、發燒、咳嗽等呼吸系統疾病的高發時節,其中以感冒為甚。冬天室外冷,出外穿得厚厚的,回到家暖和了,老年人身體抵抗力弱,室內外溫度反差太大,感冒就來了。

    因此,建議老人要保持情緒的穩定,不大喜,避勞累,起居如常。參加娛樂要有節制,時間不宜長,不參加競爭性強的活動,電視也要少看,切忌通宵達旦地泡在牌桌上。最好在家中常備一臺家用制氧機。

    流感

    流感主要癥狀是發燒、咳嗽、乏力、渾身酸痛,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但冬春是高發季節。春節期間走親訪友、親朋相聚,人員流動增多,聚會增多,流感傳播的機會也就相對增多。因此,在歡樂過節的同時,對流感要嚴加防范。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呼吸科主任文仲光表示,對付流感,重點在于預防。接種流感疫苗是一種較為有效的預防方法,尤其是老人、兒童和有慢性病、體質虛弱并容易引發并發癥的流感高危人群可以提前注射流感疫苗預防。但應該注意的是,流感疫苗并不能完全確保不患流感。這是因為流感病毒是極其不穩定的,并永遠處在變異的過程中,其基因結構每年都會發生變化,因此,流感疫苗不能完全抵制所有的流感病毒。關鍵是要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采取積極有效的預防措施。總結起來就是“4勤2少”,即勤洗手、勤通風、勤喝水、勤鍛煉;少熬夜、少去公共場合。

    流感并不可怕,大可不必過于恐慌。一旦確診為流感,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對癥治療。抗流感藥奧司他韋對流感治療具有較好療效。由于其不良反應少,藥物耐受性良好,與其他藥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也很小,所以相對安全。

    心理疾病

    節日期間,一些處境或事件往往會導致有些人心理活動異常,引發生理疾病,損害身心健康。心理醫學研究表明,易發生節假日心理異常的有三類人:一、喪失親人的中老年人。“每逢佳節倍思親”,他們愛拿出已故親人的照片或遺物來看,睹物恩人,心情變得悲傷沉痛。二、離鄉背井者。“獨在異鄉為異客”,目睹他人合家歡聚共度佳節,自己顯得更為孤獨凄涼。有些人甚至會魂不守舍、思維發生偏執、產生幻覺和妄想,出現思念過度的心理障礙。三、生活境遇遭受變故的人。回想以往生活中的情景或同別人相比感到反差很大,不良情緒就會如影隨形。

    可采用以下幾種方式幫助他們走出心理誤區:一是多陪有心理障礙的老人,不要只顧自己與朋友歡聚,自己玩得瀟灑;二是采取自然隔離法,把死者用過的物品、照片巧妙移開,不讓他們觸景生情;三是采取心理轉移法,通過陪他們聊天、娛樂、團聚,談一些社會新聞、熱點話題、生活趣事,使之避開不愉快的事情;四是幫助那些有心理障礙的人進行自我調適。通過參加體育、娛樂、交友等活動,擺脫孤獨和寂寞,當心中不快時要多向別人傾訴,消除不愉快情緒。

    空巢危機

    最后要提的是一種特殊的心理精神問題——空巢危機,狹義上來說,它不算春節的節日病,但春節期間,空巢危機也會顯得更加明顯,故此處暫歸入春節病范疇。

    春節,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共享天倫,很多工作地離家遠的子女(特別是一些事業強人)工作太忙,春節期間可能無暇回家,但他們往往會以為只要給父母足夠的錢,父母的生活就可以完美無缺了。但實際上,空巢老人更需要的是子女在心靈上的慰籍,春節期間更是如此。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可冀表示,空巢老人心理危機主要有5種表現及5條對策:

    1.失落感

    指自認為失去人生價值的一種失魂落魄的感覺。一般情況下,引起空巢老人失落感的主要原因是失去了生活的目標,會覺得精神空虛,無所事事,而產生煩躁不安或心情沮喪的情緒反應。

    應對:做好思想準備。主動迎接空巢家庭到來的老人較被動接受者產生的心理障礙要小得多。老人應提前做好迎接空巢的心理準備(如培養業余愛好,多交朋友,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等),時間應以1年以上為宜。

    2.孤獨感

    孤獨感,是指一種無依無靠,無奈無助的感受。人類是以社會群體為基本生活方式的群體,所以,很少有人會喜歡孤獨。當子女離家而去,自己面對“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的單調生活,每日除了進餐和睡眠之外無事可做,自然會產生孤寂凄涼的感覺。

    應對:再就業。雖然子女不在身邊是會令老人覺得孤獨,但是,忙碌的工作會沖淡孤獨的感覺。建議那些已經退休的空巢老人,如果您身體健康狀況較好又有一技之長,不妨再就業,既有利于國家人力資源的再利用,又能給自己增加新的經濟來源,而且可以從工作中體驗歡樂和滿足。

    3.衰老感

    衰老感,是指自我感覺體力和精力迅速衰退,做事力不從心的感覺。衰老本就無法避免、不可逆轉。空巢老人既失去了社會生活中緊張、忙碌的工作環境,又失去了與子女在一起的和諧、溫馨的家庭生活環境,特別是那些有失落感和孤獨感的空巢老人可產生體力下降、精力不足、記憶力減退、疲乏無力等多種不適的感覺而加重衰老的癥狀。

    應對:正確認識衰老。對衰老要有正確的認識,明確它是正常生理現象,沒有人能夠逃脫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所以要順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態對待。

    4.抑郁癥

    老年抑郁癥是老年人群中的一種常見疾病,表現主要有抑郁心境、體驗不到快樂、無原因持續感到疲勞、睡眠障礙以及食欲減退等。調查結果表明,空巢老人的抑郁癥患病率明顯高于非空巢家庭,而且老年抑郁癥是引起老年人自殺的最主要原因。

    應對:做好生活安排。空巢來臨后的第一個半年是老年人思想波動、情緒低落最明顯的時期,這個時候老人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豐富多彩一些,多參加一些老年人的集體活動。具體來說,60~80歲老年人可以多參加戶外活動、多接觸大自然;而85歲以上老人最好是通過社區或者家人在家里組織一些活動。

    5.焦慮癥

    空巢老人的焦慮癥多表現為煩躁不安、緊張恐懼、顧慮重重,有如大禍臨頭、惶惶不可終日,精神十分緊張;或認為病情嚴重,不易治療;或認為問題復雜,無法解決等,即使多方勸解亦不能消除其焦慮情緒。

    應對:防治抑郁癥與焦慮癥。

    所謂春節病,并無統一定義,一般來說,春節期間常見,且與春節特點相關的疾病,都可以歸入春節病。春節病,與飲食、心理等多種因素有關。相對于飲食,心理上的問題更難以控制。俗話說,每逢佳節倍思親,而春節病中有不少都屬于心理疾病,都源自家人難聚。所以,在春節,子女們請暫時放下繁忙的工作,常回家看看,家人團聚,是春節病最好的治療方法。

    • 發表于 2015-02-09 00:00
    • 閱讀 ( 797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