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攝像什么的可是很怕鏡頭不穩定的,照片還好,最多不過是成像模糊了,要是錄像那畫面一跳一跳的,看時間長了,會讓人有要吐的感覺了,所以,要想獲得穩定的畫面就需要三腳架呀、軌道呀這些東西了。不過攝影師們還在不斷發覺著新的穩定器材,其中一個被盯上的,居然是雞頭……把小攝像機綁在活雞的腦袋上似乎也能獲得很不錯的穩定攝影效果啊,這是啥狀況呢?
走路會點頭的動物
如果細心觀察,你會發現,雞這種動物走路的時候姿態也是蠻有趣的,每走一步就要伸一下脖子、點一下頭的樣子,其實不光是雞,鳥類幾乎都這樣,但是你見過人啊、大熊貓啊這樣走路的嗎?所以,這事兒早早就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注意。
早在80多年前,美國的鄧拉普(Knight Dunlap)和莫瑞爾(O. H. Mowrer)就研究了這個問題,他們用照相機攝影拍攝鳥類的行走,發現,鴿子之類的行走方式原來是先把腦袋伸到前方,然后頭就保持不動了,等著脖子后面的身子追上來,然后再走下一步……至于為啥,兩位科學家認為這是為了獲得一個穩定的視野,這也是第一次科學的提出鳥通過穩定腦袋來獲得一個穩定的視野。
1975年,弗萊得曼(M. B. Friedman)設計實驗來證實了這個假設,第一個實驗(a圖)將鴿子放置在黑箱中,推動黑箱運動,發現鴿子紋絲不動;第二個實驗(b圖)將箱子底板向后拉動,鴿子被迫在上面走動,但是這時候鴿子的頭卻沒伸縮;第三個實驗(c圖)則是給鴿子開了個窗子,能讓它看到外面的景色了,結果鴿子的頭動了,箱子每前進20厘米,頭向前伸一次,之后頭不隨箱子運動,而是相對外界景物固定!這就說明鴿子頭和外界景物的空間位置是對應的,也就支持了鄧拉普等人的觀點。

還有一個很強大的實驗,來自弗洛斯特(B. J. Frost),他用了跑步機,不過跑步機設定的帶速很慢,慢到速度不足以讓鴿子行走,于是鴿子君為了保證視野穩定,脖子越伸越長,然后,然后,鴿子君就這樣摔在跑步機上了……
因此,至少保持穩定視野是鳥類點頭式行走的一個重要原因,后續的大量實驗也都證明了鳥類有頭部保持穩定,以獲取一個穩定視野的功能。你可以玩一個簡單的實驗,比如抱住一只雞,然后在它前面用吃得啊什么東西吸引它,接下來各種對雞君各種晃動,你會發現雞身動的時候,雞頭是沒有動的。當然,如果用貓頭鷹的話,效果會更好,因為那家伙的頸椎更靈活。
人也是一樣的
其實晃雞實驗用在人身上也是ok的,比如你讓實驗伙伴盯住某個東西,告訴他不要動頭,然后擺動肩膀,你就可以觀察到類似的現象了……只不過,我們硬邦邦的小短脖兒會使得實驗現象不是那么明顯……
還有,如果你扛著一臺錄像機跑路,好吧,如果手頭沒有的話,將手機將就著粘或者捆在身上也是ok的……你會發現拍攝的景象要比你眼睛看到的晃動得厲害得多,這就是我們人體一系列的成像穩定的“硬件”和“軟件”的功勞。
我們成像的另一大優勢就是,我們的眼球要比鳥類靈活得多,而鳥的眼珠就相當不靈活了,比如雞君,如果它想認真看看沒有在視野正中你,就需要調整腦袋對準你,比如把臉側過來,而我們很多時候動動眼珠就好了。不過,對于同樣不能轉動眼珠的攝影機來說,和雞頭就確實是個絕配了哈。
我們用眼珠鎖定目標的過程被稱為“動眼反射”,這里面涉及到任何動物身體里一個非常重要的系統——前庭系統。前庭器官是感受器,隱藏在人的內耳中,是包括半規管在內的非常小的彎曲管狀系統,當然,也就是一左一右兩個了,前庭器官通過前庭神經與腦干里的中樞相連,再與小腦和大腦相連,與有關組織和器官組成前庭系統。
你可不要小看這個小不點的系統,它可是與運動、平衡有極大的關系,連暈車什么的都與它直接相關,更與其它系統相關。幼兒園里推出的所謂“感覺統合”課程,其實質就是前庭、本體覺與視覺三者的協調訓練,能幫助兒童專心地學習。
至于前庭的功能,那就是感覺自己的空間位置,或者說,對自己的運動狀態做出判斷,正是因為如此,即使你坐在車上閉上眼睛,也能感覺到汽車的運動。具體說來,前庭的主要功能,一是幫助小腦維持身體的平衡,另一個就是參與調節眼球、脖子的運動,使人和動物獲得一個穩定的視野了。比如,人在凝視時,需眼球、頭頸穩定不動;而追蹤運動目標時,需頭和頸部要穩定地移動,眼球也要做出相應的調整,才能捕捉到穩定、清晰的影像。前庭系統能協助視覺系統,形成前后左右、遠近高低的感覺,也就是“空間視知覺”,這是兩個系統的感覺統合。
那么,所謂的暈車,就是有些人的前庭耐受性差一些,在顛簸等環境因素的刺激下,引起了前庭系統紊亂,然后就各種不爽。當然,最慘的,就是暈火箭了,當然一般人也坐不上去,但是為了不暈火箭,除了選拔宇航員時注意外,各國航天都還有相應的對策,比如俄羅斯注重前庭系統的鍛煉,而美國人則側重藥物控制,我國則采取兩者的平衡策略。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