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心靈雞湯:解藥還是毒藥?

    俗話說,不想當廚子的作家不是好商人,杰克·坎菲爾(Jack Canfield)一定深諳其中道理。心靈雞湯(Chicken Soup for the Soul)這一品牌可以說是由坎菲爾一手打造,從1993年至今,它已經綿延不絕20余載,目前這一系列有數百分冊圖書,僅在北美地區就有13億美元的累積銷量,翻譯成全球數十種語言,所有的書加起來不知道要繞地球多少圈。除此之外,這位大廚曾經同時七本書出現在紐約時報的暢銷榜上,他目前還是這一記錄的保持者。與此同時,他還擁有一個培訓集團,專注于提供和個人成長相關的培訓和服務。那么,問題來了,作為雞湯學的開山鼻祖,坎菲爾大廚有什么訣竅呢?

    一、“好”故事是雞湯的原材料

    訣竅就是三個字:講故事。1993年第一版心靈雞湯的第一個故事是這樣的:

    愛,創造出力量

    25年前,有位教社會學的大學教授,曾叫班上學生到巴爾的摩的貧民窟,調查200名男孩的成長背景和生活環境,并對他們未來的發展做一評估,每個學生的結論都是“他毫無出頭的機會”。

    25年后,另一位教授發現了這份研究,他叫學生做后續調查,看昔日這些男孩今天是何狀況。結果根據調查,除了有20名男孩搬離或過世,剩下的18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擔任律師、醫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

    這位教授在驚訝之余,決定深入調查此事。他拜訪了當年曾受評估的年輕人,跟他們請教同一個問題,“你今日會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結果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回答:“因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師。”

    這位老師目前仍健在,雖然年邁,但還是耳聰目明,教授找到她后,問她到底有何絕招,能讓這些在貧民窟長大的孩子個個出人頭地?

    這位老太太眼中閃著慈祥的光芒,嘴角帶著微笑回答道:“其實也沒什么,我愛這些孩子。”

    怎么樣,是不是感覺一股濃郁的雞湯味撲鼻而出?第一本雞湯收錄了101個故事,在其后的上百本心靈雞湯系列圖書中,也是通過一個一個這樣的故事來滋潤讀者的心靈。

    二、“好”故事不一定可信

    那么,這樣的故事可靠性有多大?至少這個故事來說,在70年代的美國已經有類似的版本出現,但是在已經出版的科學文獻數據庫中,按照故事的線索提取出關鍵詞,并不能找到這一故事的最初來源。由此可見,即使故事有相應的原型,經過幾代人的加工,也早已面目全非,唯一剩下的,就是一個雞湯的內核——積極、向上、“政治正確”。

    盡管故事的來源并不可靠,但是人們卻很少懷疑這些故事的真實性。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生活在一個相對公平的世界里,好人就一定有好報,壞人一定有報應。心理學家認為這種“公正世界信念”有助于人們的心理健康,提升人們的幸福感。一個“好”故事恰是“公正世界”的最好例證。

    人們喜歡這樣的“好”故事勝過那些傳遞黑暗信息的“壞”故事。積極的事情會刺激我們的大腦釋放多巴胺,這是一種神奇的物質,能讓人感到興奮和快樂,從抽煙、喝酒、吸毒、網癮,到愛情、巧克力、雙十一降價促銷,通通和多巴胺的分泌有關。

    三、還要給故事一個“標準答案”

    一個“好”故事是雞湯核心的要素,但是和煲湯一樣,食材再好,掌握不了火候,也熬制不出一鍋靚湯。在這方面,于丹老師是雞湯發展史中繞不過去的人物,爐火純青的雞湯烹飪技術使得于老師成為了第一個把雞湯端上了千家萬戶餐桌的大廚。于老師給雞湯進行了一個革命性改進,在保留故事性的同時加入了“哲理”。其實這個東西也并非于老師首創,任何一個合格的小學語文老師在教學中都會反復強調的一點,就是故事的中心思想。其實這和心靈雞湯的初衷是相悖的,雞湯是滋補心靈的營養品,愿不愿意喝,愿意喝多少,喝下去能吸收多少,因人而異。同一個故事,你讀出了愛,我讀出了感動,理解的毫厘之差不會改變雞湯的品味,也沒有人要求雞湯需要具有百藍根一樣包治百病的功效。

    但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是,我們小學語文中還有一個神奇的東西,叫做標準答案。所以當我拿到一個故事讀完之后,腦子里的第一反應就是,我的理解正確不正確?這種不確定性非常折磨人,但凡小時候做作業偷偷翻過參考書上標準答案的人都有這種體會。對于不確定性情境的接受程度是會受到先前學習經驗的影響的,習慣了翻看標準答案的我們長大后自然也樂意接受于老師從故事中總結出的“哲理”。就好像學校食堂的一鍋雞湯,即使是用食堂大媽吃剩下的雞骨頭熬制,你也依然喝的津津有味。無法忍受不確定性會帶來消極的結果,比如習得性無助,并且會扼殺人們的創造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除了故事的標準答案之外,我們也需要人生的“標準答案”,于是各路禪師智者陸琪仁波切大行其道,捧上一碗碗熱氣騰騰的雞湯,有的雞湯為了讓人喝的方便,連故事的渣滓都已經過濾的蕩然無存,只剩下144字的空洞道理和更加沒有內容的配圖。但是這種形式依然有人接受,追捧這些東西的人,大多犯了兩個常見的心理偏差,一個叫(自我)歸因偏差:認為自己的成功來源于個人的努力和智慧,而失敗來源于時運不濟,天妒英才。另一個是(自我)證實偏差: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兩種偏差累積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催化劑,具有把雞湯轉化成雞血的神奇療效。對于這些人而言,雞湯的內容和邏輯已經完全不重要,只要可以證明“我很聰明,我很努力,我一定可以成功,只不過還沒有等到合適的機會”的東西,都會受到歡迎。

    四、長久來看,毒效大于療效

    簡單總結一下,故事型雞湯的特點是不顧內容真實性與邏輯連貫性,用小故事為人們勾勒了一個簡單的、公平的、充滿正能量的、自我為中心的世界。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這樣的心靈補品是有一定作用的(比如失戀、情緒低落等)。哲理故事型雞湯實際上已經偏離了雞湯最初的目的,它為人們指出了一個看似正確的答案,實際上卻是在嬌慣著讀者總愛偷懶的大腦,久而久之,會使人漸漸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與批判性思維,想必這也是諸位人生導師不愿見到的,尤其是那些貼著“人生道路、成功捷徑”的雞湯,恐怕還是毒效大于療效。至于寧愿相信雞血湯而不愿進行自我反思的諸位,只能說,現代社會很危險,還是請先自行進化300萬年再考慮在這里定居吧!

    (作者:落雁戲飛鴻)

    • 發表于 2015-02-12 00:00
    • 閱讀 ( 737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