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呻吟原來是一種“止痛劑”?

    很多人在遭遇疼痛時會情不自禁的呻吟,而且通常聲音越來越高。這時,有人會指責說“就你矯情,哼唧什么哼唧?你哼唧難道就不疼了嗎?”有悖于人們的常識性認識,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呻吟的確可能具有止痛的作用。科學家認為呻吟聲可以干擾大腦對于“疼痛”信息的處理,提高人們對于疼痛的耐受性。

    當我們受到傷害時,喊叫出來是一種本能。此前生物學家們認為,人類之所以進化出這種本能是為了警示他人的存在的危險;也或者是為了博取他人的關注或同情。但是,新的研究表明,我們之所以這樣做,實際上是為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以提高對于疼痛的耐受性。最新發表在疼痛雜志上的這項研究中,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心理學和神經生物學部門的科學家研究發現,人類對于疼痛的表達是跨越語言障礙而具有共享性的。在遭遇傷害感覺疼痛時,英國人大喊“Ow” 或“ouch” ,南非喊叫“EINA”,意大利人喊“ahia”,而中國喊叫“哎喲”或“嗷”。研究者分析說,跨越不同語言的這些發聲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嘴巴簡單的張開,舌頭平伸,嘴唇保持圓形,發出一個最簡單的音節”,“這種發音方式可以最省力地輸出一個最高音階的聲音”,“因此,才在遭遇疼痛時被很容易和有效地使用”。這符合進化學上的省力、高效準則。

    科學家招募了56位志愿者,進行了雙手浸泡在可以刺激產生疼痛的冷水中耐受時間長度的測試試驗。在第一輪試驗中,受試者將雙手浸入冷水中,當他們感覺到疼痛時允許喊叫;第二輪試驗中,受試者感覺到疼痛時允許不停按鍵;第三輪試驗中,受試者收聽事先錄制好的自己發出的“嗷嗷”聲的錄音;第四輪試驗,受試者收聽別人發出的“嗷嗷”聲錄音;最后一輪,受試者只能干坐著,什么也不能做,也聽不到。從受試者雙手浸入冷水開始計時,直到受試者不能承受疼痛計時結束。結果發現,在允許喊叫的第一輪試驗中,受試者可以忍受疼痛的時間最長,平均可以耐受30秒時間,比第五輪試驗平均多耐受5秒時間。允許按鍵的第二輪試驗平均耐受時間也較第五輪延長。而聽呻吟聲錄音對于疼痛耐受沒有幫助。研究者認為,試驗結果表明,遭受疼痛時的喊叫并非單純的交流行為,而是一種可以幫助人們增加疼痛耐受的“止痛劑”。第二輪試驗結果也有助于解釋為什么人在遭遇疼痛時會坐立不安,因為運動本身也具有一定“止痛”作用。

    這項試驗也證明,人的認識再次完敗于人類本能。人們的常識之所以認為“呻吟無助于止痛”,概由于通常人們認為疼痛是客觀的、一成不變的。正如筆者“受傷了,為什么有時候感覺不到痛?”文中介紹的那樣,事實上,傷害性刺激作用于感受器產生的并非是疼痛,只是一種傷害性信號,只有當這種信號被上傳到大腦皮層相關體感區域經過分析后才產生出疼痛的感覺。也就是說,雖然傷害性刺激本身是客觀的,但是,疼痛卻是一種主觀感覺。傷害并不一定意味著疼痛;同時,人體還有一套下行的疼痛抑制系統來減輕疼痛感受。所以,相同的的刺激在不同人、不同情況下是否能夠產生疼痛感覺、疼痛的程度怎樣都不是一成不變的。

    (編譯:掙脫枷鎖的囚徒)

    • 發表于 2015-02-09 00:00
    • 閱讀 ( 750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