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上午10:45,從臺北飛往金門的臺灣復興航空ATR-72-600型客機起飛不到五分鐘即墜毀。這一空難事故已經造成40人遇難,其中有大陸游客22人,目前仍然有3人失蹤。

機體墜河后嚴重破損,所幸沒有起火燃燒或爆炸,曾有報道稱墜毀的原因是飛行員關錯發動機,但河面上并沒有看到油污,剛剛起飛的飛機沒有航油又成疑點。就此,有臺灣媒體聯想起14年前臺灣那架油箱里被加了水的貝爾206直升機——起飛4分鐘即呼叫“Mayday”(求救)。復興航空GE235莫非是重蹈了這一覆轍?那么為何臺灣媒體會懷疑島內航空業管理的問題?油箱里摻水的飛機為什么能起飛?
水變油這樣的奇跡與魔法是不存在的。相信上過化學課的讀者都做過這么一道題目:有些人,由于缺乏起碼的化學常識,聽信“水變油”的騙術,從而吃了大虧,請讀者從化學的角度來揭穿這個騙術。
而標準答案是: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水中沒有碳元素,而油中含有碳元素,所以水不可能變成油。
而2001年9月3日,臺灣凌天航空的一架貝爾206用自己的殘骸來再次證明了這道題目的答案。在這一起14年前的空難中,這架貝爾206的末端油路中的油料,含水量為96%-98%。而給這架失事的貝爾206加油的油罐車里,其所裝載的油料含水量為99.8%。隨后臺灣飛安會給出的“整改意見”為:請增加檢查加油車內油料含水量這一步驟。

而14年后,復興航空GE235航班在臺北基隆河墜毀。雖說臺灣方面很及時的拉起了攔油索避免飛機墜毀的油料污染。然而奇怪的是,失事地點的河面上沒有一點油跡。據臺灣媒體報道,在河中參與搜救的人員身上也沒有油污痕跡。


復興航空GE235航班是在臺北松山機場起飛后3分23秒墜毀,此時的飛機雖然油箱可能沒有加滿油,但應有著大量的油料。在飛機墜毀之后其中央油箱與兩翼油箱不可能保持完整,其油箱內執行航班的油料也應泄漏出來在河面上形成油跡帶,然而這些在失事現場并沒有。不由讓人對此產生一個疑問:飛機的油箱里,是油還是水?

筆者多年從事民航現場工作,也聽說過很多和油料有關的事故。比如由于單位轉換,將以公斤為單位的油量加成以磅為單位的油量(1公斤等于2.205磅)。又比如給飛機額外加了10噸油,為了滿足起飛油量不得不將旅客和行李落下(該事件發生在英國希思羅機場)。然而對于起飛不久即墜毀的客機,毫無燃油蹤跡這種事,實屬筆者孤陋寡聞,聞所未聞。
事發當日,臺灣飛過ATR72的飛行員就提出質疑:
1.左發動機確定失效,而右發動機也疑以“順槳”,意即兩具引擎同時故障,這機率微乎其微。
2.飛機失事現場無爆炸,無起火,河面無浮油,現場無汽油味,那麼“汽油呢?”
3.根據飛航紀錄,這架失事班機,今天是在執行第二趟臺北-金門航班任務時墜毀,起飛前有確認油夠嗎?有加油記錄嗎?
結合2001年凌天航空事故,不由指向一種可能性:飛機所加的油,其實是水。而水變油這樣的奇跡與魔法,是不可能發生的。
有讀者會問:如果油箱加的是水,那么飛機怎么可能飛起來呢?其實事情是這樣的,飛機有至少三個油箱,中央主油箱與兩翼油箱。這三個油箱之間并不是直接相連,而是通過泵來進行連接,需要的時候泵會從別的油箱抽取油料。有時能通過泵來對各個油箱之間的油量進行調節,以改善飛機飛行時的重心。
對于ATR72這一款上單翼渦槳支線客機,其并沒有中央油箱,只有兩翼油箱。機翼油箱通常會分隔為多個油箱,每個油箱之間相互隔絕通過油管來連接。如果GE235航班因為“含水量96-98%”的燃油導致發動機停車,那極有可能是在飛機滑行與起飛之后裝有正常燃油的油箱消耗一定程度后,抽取了“含水量極高”的燃油。

那么為什么會同時有“含水量96-98%”的燃油與正常的燃油呢?要是加油的話難道不是應該同樣的油么?飛機執行航班時,其起飛油量是大于計劃飛行所要消耗的航段耗油的。筆者在前文提到過,航班飛行時通常有著大量的備用油量,其中包含緊急油量。而當飛機落地后,通常有著上一段航班所剩余的油量。
舉例而言,一架航班執行第一班飛行時起飛油量為7噸,計劃航段耗油為3噸。而實際完成航班時由于空中流量管制等因素,多消耗了些油量,總計消耗4噸油量。那么飛機上剩余3噸油量。而執行下一段航班時起飛油量依然為7噸,那么只需要再加3噸的燃油即可。而失事的GE235航班所執行的是當日第二班航班,其飛機油箱內有著已經完成前段GE232航班的正常燃油,在臺北補充計劃起飛油量后執行GE235航班。
如果基于GE235航班在臺北松山機場加的油是“含水量極高”的油這一猜測的話,那么事故很可能是這樣:在降落之后,地面勤務人員往已經空空如也的部分油箱內加入了“含水量極高”的油量。飛機滑行與起飛時所使用的是裝有前段航班所剩下的正常油量的分油箱內的燃油。當完成起飛之后,裝有正常油料的分油箱消耗一空,轉為使用新加的“含水量極高”的分油箱內的油。而這些含水量極高的油導致了一個發動機空中熄火。隨后處于特情之中的飛行員錯誤的將還在運轉的發動機關閉了,導致雙發失效。最終飛機墜毀在基隆河。


對于航班保障來說,加油車與清水車是必不可少的。前者給飛機加入燃油,后者給飛機補充清水,以供飛機上使用。兩者外形差異巨大,且管道接口不同,理論上不可能導致把清水車當作輸油車,將清水注入飛機油箱之內。然而基于凌天航空的事故,又有了一種可能:輸油車清洗油罐后未將水排出,并將清洗油罐的水當作飛機燃油加了進去。雖然這種可能非常的難以置信,然而臺灣航空業已有先例,也不能將這種可能性排除在外。
而筆者在查閱ATR72的資料時,又發現了另一種可能性:若ATR72使用ATR42的油量指示器,會顯示錯誤的油量。油箱里只有600公斤油量時指示器會顯示有2750公斤油量。而油箱若為空時,會顯示依然有1800公斤油量。雖然失事的飛機剛剛交付僅9個月,安裝錯誤的油量指示器的可能也極小。然而嚴謹起見這種可能也列入文中。

對于復興航空而言,這已經是第四架該公司的ATR72飛機失事了。而最近一次的ATR72失事為去年7月22日GE222航班空難,對于該空難筆者也曾撰文分析過。復興航空十幾年內總共購買了10架ATR72,而現在僅存6架,失事數量占總數40%,這是個相當驚人的數字了。而臺灣航空業劣跡斑斑的記錄并不僅限于復興航空,臺灣的華航也在民航安全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其華航611空難更是航空史上著名的空難,由此還產生了靈異傳說。


復興航空在去年澎湖GE222空難的解釋就是:中國大陸的四川航空以高薪挖走了10名資深飛行員,使得資深飛行員不足,新手飛行員也得飛航班才導致了空難。不過筆者得說:人往高處走,飛行員也是要養家糊口的,面對高薪聘請,做出選擇并不困難。如果臺灣航空業覺得難以為繼的話,倒不妨兩岸簽署個航空服務貿易協定,將臺灣航空市場開放給大陸航空公司。想必三大航(國航、東航、南航)會非常樂意在臺灣設立基地,開辟臺灣地區航班,給臺灣人民更加安全放心的飛行旅途體驗。畢竟中國航空公司的安全記錄可是全球領先的。
(作者:張仲麟,民航工作者,民航業評論員)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