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圖書館失火,為啥這么麻煩?

    前幾天,俄國莫斯科的社會科學信息研究所的圖書館失火,房頂燒塌、大量圖書受損。盡管絕大部分藏書都幸免于難,但俄羅斯科學院的院長弗拉迪米爾.弗托夫(Vladimir Fortov)先生還是認為,該館約15%的藏書被毀,對于科學的損失堪比1986年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

    那么,圖書館的火災為啥這么可怕,又該如何防范呢?

    籃子里的雞蛋

    眾所周知,圖書館對于一個社會是極其重要的。從亞歷山大圖書館那樣的私人藏書館到如今遍布全球的公立圖書館,它們儲藏、整理、傳播知識,為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難以估量的貢獻。

    有句古老的格言叫做“不要把雞蛋都放到一個籃子里”,但圖書館的定位和功能卻恰好與之相反,它需要將大量的圖書、資料收到自己的倉庫里,分門別類后供讀者借閱、研究,“雞蛋”越多、越全面,對于讀者就越方便,這個圖書館對于社會的作用就越大。

    而這些圖書、資料和雞蛋很有些相似之處:它們都很脆弱。

    幾乎所有的實體書都是用紙作為文字的載體(極少數的藏書是寫在羊皮紙上),而紙并不是一種很穩定的物質。日久天長,紙會因為其中的木質素而變黃變脆,如果再加上水汽霉菌和蛀蟲的侵蝕,它們就會更快的腐朽。因此,古書籍的保藏與修復,對于各國圖書館而言都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然而,圖書館更害怕的是火災。

    一場大火襲來,這些脆弱的圖書就會很容易被付之一炬,再也無法挽回;救火過程中,高速噴射的消防水流又會給逃過烈焰的圖書帶來二次傷害:當書籍被打濕后,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通過冷凍干燥來將書頁弄干、揭開,而一些上了年頭的書籍則很可能變成一團硬邦邦的紙漿,非常難以修復。

    如果受損的圖書、資料碰巧還是孤本、善本,或者是具有歷史意義的書畫作品,則損失就更加慘重了——不夸張的說,很可能就是整個人類文明的損失。

    難在何處?

    作為公共設施,為了便于讀者閱覽,各國圖書館在建筑上普遍都會采用寬開間、大縱深、高層高的模式,而這種形式的房間是不利于阻擋火勢蔓延的。同時,厚重的紙質書,整齊的碼放在從天到地的書架上,有些圖書館甚至還會使用密集書架,這就讓房間里的可燃物非常的多、非常的密集,只要一點火苗燃起,很容易就能迅速擴散到整個房間,進而殃及鄰近的房間,在很短時間內就能讓火勢失控,形成大面積的火災。

    而自動噴淋系統,雖然作為常用的消防措施,對于圖書館而言卻并不合適。因為這種噴淋裝置往往是整個房間甚至多個房間一起動作,而消防水對于書籍本身也是一種傷害,如果是真的失火了還算必要的代價,倘若是因為報警裝置錯誤動作就把一大堆書給噴成落湯雞,恐怕誰也接受不了。即便使用1211等含鹵素的滅火劑,依然存在污損書籍的問題。

    此外,圖書館還是人群密集的公共場合,且人員往往比較分散,又不太可能受過統一的疏散訓練。一旦遭遇火警,除了保護書籍之外,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在短時間內疏散館中的人群,這一方面也會占用起火后館員們寶貴的救災時間。

    釜底抽薪

    既然圖書館火災的后果嚴重,撲滅又很困難,所以最根本的解決之道依然是預防。“嚴禁煙火”可不僅是一塊掛在墻上的牌子,無論是讀者還是圖書館工作人員都必須嚴格遵守。然而,歷史上各國的圖書館火災,只要不是人為縱火,幾乎都是因為電器故障而引發的,所以作為預防措施,很有必要對圖書館的電器系統做出一些加強,比如,嚴禁私自使用電取暖器、采用更高等級的防火裝修材料、使用阻燃電線(電線的絕緣外皮中含有氯丁橡膠之類的阻燃材料)、防爆開關等更安全的電氣設備,總之,盡可能降低火災發生的可能性。

    同時,現代科技的發展,也為圖書館的消防提供了新的手段:氣態滅火。

    在該技術中,當探測器(煙敏或熱敏等方式)發現有早期火情發生后,會立即通報中央控制系統,中央控制系統則激活火災管理系統,通過各種信號(警鈴、室內廣播、應急照明等)組織圖書館中的人員疏散,同時啟動氣態滅火系統。

    在小學的課程中,就講到過“燃燒的三要素”或者“火災三角形”,即:空氣,可燃物,達到燃點的溫度。在圖書館中,大量的紙張就是可燃物,而當它們燃燒后,放出的熱量也絕對足以點燃其他紙張,因而能夠干預的就只有“空氣”這一項了。

    確切的說,空氣中能夠支持紙張燃燒的只有氧氣,它約占空氣的20.9%左右。而該系統的原理,正是稀釋氧氣的濃度來阻止燃燒:啟動之后,通過分布在各處的管線,平時儲藏在氣瓶中的不燃氣體能迅速釋放到各個房間之中,將室內空氣中氧氣的濃度稀釋到15%左右。在這個氧氣濃度下,人類的呼吸會感到有些吃力,但不會導致窒息,因而并不妨礙人員疏散;但紙張的燃燒卻會受到極大的阻礙,明火基本熄滅。

    在確定人員完全撤離之后,還可以進一步將氧氣濃度稀釋到5%以下,這時幾乎沒有紙張可以再燒得起來了。最棒的是,當火災撲滅后,只要徹底通風,不燃氣體就會被排除干凈,不會給書籍造成二次損害。

    具體而言,有些公司使用的是純氮氣,有的則使用氮氣-氬氣-二氧化碳的混合氣體來作為不燃氣體,但使用純二氧化碳的較少,因為二氧化碳比空氣重,沉在房間下面而不利于快速滅火,人員窒息的風險也較大。

    多個籃子

    此外,還有一種解決的思路:將圖書館中的館藏全部數字化,這樣哪怕是遇到天災人禍,也不至于導致書籍上承載的信息全部滅失,將損失降低到最小。

    可惜,這個思路目前看來還不能全面鋪開。一方面是因為將書籍數字化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時間,更重要的是,對于許多上了年頭的書籍、報紙而言,無論是掃描、復印還是拍照,都需要用強光照射書頁,而強光會加速紙張的老化,對書籍而言是一種損害,這也是大多數博物館都禁止對陳列的書畫使用閃光燈拍照的原因所在。

    因此,在找不到切實可行的“把雞蛋放到幾個籃子里”方案時,我們能做的也就是盡量用科技手段保護好圖書館,小心翼翼的守護好人類文明的一個個藏寶庫。

    • 發表于 2015-02-23 00:00
    • 閱讀 ( 1207 )
    • 分類:其他類型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