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清明節】全國各地吃什么?

    清明節到了,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 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其實,清明節這天也是寒食節,后來清明時節也有了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其實,相傳寒食節吃寒食和晉文公有關。春秋時期,晉獻公的兒子重耳晉文公流亡期間,跟他一同出奔的臣子介子推曾經割股為他充饑。晉文公歸國為君后,分封群臣時卻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爭寵,攜老母隱居于綿山。晉文公得知后放火焚山,本想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

    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像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唐代詩人盧象這首《寒食》詩,所言即是寒食節的來歷“之推綿山焚身”的故事。

    當然,“寒食”食品種類也很豐富,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稞等;飲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數十種之多。

    那么清明節全國各地在“吃”這個方面,都有什么講究?

    歡喜團

    四川成都一帶有以炒米作團,用線穿之,或大或小,各色點染,名曰“歡喜團”。舊時,在成都北門外至“歡喜庵”一路擺賣。清人《綿城竹枝詞》有詩云:“"歡喜庵"前歡喜團,春郊買食百憂寬。村醪戲比金生麗,偏有多人醉腳盆。

    潤餅菜

    每到清明時節,泉州人有吃“潤餅菜”的食俗。清明吃潤餅,不僅是泉州獨有的,廈門人也很喜歡。泉州的“潤餅菜”是以面粉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食時鋪開餅皮,再卷胡蘿卜絲、肉絲、蚵煎、蕪荽等混鍋菜肴,制食皆簡單,吃起來甜潤可口。

    棗糕

    棗糕又叫“子推餅”,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發面,夾棗蒸食。他們還習慣將棗餅制成飛燕形,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可以冷食,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

    粽子

    在浙江湖州,清明節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墳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的干糧。俗話說:“清明粽子穩牢牢。”

    烏稔飯

    關于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畬家的“烏稔飯”。每年三月初三,畬族人家家戶戶煮“烏稔飯”,并饋贈漢族的親戚朋友,久而久之,當地的漢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時食“烏稔飯”的習俗。

    清明螺

    清明時節,正是采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說。螺螄食法頗多,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若食法得當,真可稱得上“一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了。

    菠菠粿

    清明節日或前后,福州民間家家戶戶去郊外踏青,上山祭祖掃墓。掃墓的供品并不復雜,只有光餅、豆腐和面點等,但有一主味是絕對少不了的,即福州特制的“菠菠粿”,也叫“清明粿”,這是福州特有的清明節供品。

    春餅

    在北京,春餅會貫穿北京人整個春天,直到清明。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一咬咬到二月二龍抬頭,還要叫回嫁出去的姑娘一起吃,再一咬就咬到了清明。春餅餅皮比烤鴨餅皮要大,并且有韌性,更有嚼勁兒,北京人稱為要有骨力勁兒。

    馓子

    “馓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現在流行于漢族地區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馓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細致,多以米面為主料。在少數民族地區,馓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維吾爾族、東鄉族和納西族以及寧夏回族的馓子最為有名。

    艾糍

    在客家人的餐桌上,艾草可算是一種常見的食材。每到春季,田頭水邊就會長出一叢叢艾草,采下來將糯米蒸熟之后拌入艾葉一起舂成米膏,在中間包些花生或芝麻餡,團成一個個綠綠的小粑粑放進鍋里蒸熟,這就成了有名的客家美食“艾糍”。

    清明果

    “清明果”深受浙江各地喜歡。是糯米粉與 “清明草”或艾葉的組合。“清明草”在清明時節萌生出綿綿白毛細葉。人們采摘葉頂,洗凈搗爛和以糯米粉。白色的米粉遇到綠綠的艾葉汁或綿菜汁頓時變得通體碧綠,鮮嫩欲滴。

    皮做好了,餡料更是豐富多樣,有豆腐干和韭菜餡,也有芥菜餡,可以包成團子或圓餅,更或是包成餃子狀,蒸好之后,一個個碧綠剔透,美麗極了。

    青團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后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后開始制作團子,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制成。

    青團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團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團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 發表于 2015-04-05 00:00
    • 閱讀 ( 1278 )
    • 分類:其他類型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