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里,人們對于“激素”這個詞,似乎有著一種特殊的忌諱。尤其是在治療皮膚疾病的過程中,皮質類固醇(糖皮質激素)更是如同“惡魔”一般,讓人唯恐避之不及,關于它的各種恐怖副作用的流言,也成為了諸多網帖的熱門內容。而將這一情緒推至高潮的,莫過于央視最近的“微商面膜激素嚴重超標”這一報道。那么,皮質類固醇能否應用于面部,它在面部疾病的治療中又有著怎么樣的地位,我們又應該如何正確地應用皮質類固醇呢?關于這些問題,不妨看看本篇文章的解答。

為什么要用皮質類固醇?
盡管普通人是如此討厭這類藥物,恨不得一輩子都不要用上一次,但皮質類固醇在皮膚科的地位,說是明星也毫不為過。一般而言,只要掌握好皮質類固醇的效力、應用部位、應用方法和應用時間,它完全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治療效果,而不會引起傳說中的諸多后果。更何況和目前為止為數不多的替代療法相比,皮質類固醇依然在很多方面,擁有強大的優勢。
面部需要應用皮質類固醇的情況,往往是一些輕中度的過敏相關性疾病(如特應性皮炎、濕疹)或是慢性的炎癥性疾病(如神經性皮炎)。皮質類固醇作為人體天然分泌,且必不可少的激素,在人體中發揮著重要的生理功能。而在藥理劑量下,它則可以表現出三大核心效應--抗炎(對抗體內的炎癥反應)、抗過敏(強有力地阻止體內的過敏反應)和免疫抑制(抑制體內的免疫系統過分活躍),這三大核心則和下列機理密切相關:
皮質類固醇會在炎癥反應的病灶周圍聚集,給病灶周圍的免疫細胞發放“撤退”指令,進而減輕機體的炎癥反應;
皮質類固醇可以穩定周圍的環境,減少炎癥“信使”的產生并攔截前往特定區域的免疫物質和細胞,這一點對抗炎和抗過敏均有幫助;
皮質類固醇還可以抑制作用范圍內的一切與細胞殺傷有關的反應(如吞噬反應和溶酶體釋放相關酶),調停細胞之間的“廝殺”。
基于這種能夠“面面俱到”的特性,皮質類固醇可以廣泛應用于大多數發生強烈炎癥反應或過敏反應的情況,其中當然也包括各種面部皮膚的嚴重疾病。對于某些面部皮膚的疾病(如濕疹)而言,適當的皮質類固醇治療,是各大權威皮膚科組織推薦的一線療法。
皮質類固醇,錯誤應用危害多
可惜的是,皮質類固醇這樣的好藥,在現實生活中卻常常以“兩個極端”出現:一方面是不少患者不愿意使用皮質類固醇,寧可放任本能夠良好控制的疾病進展,或是使用各種“偏方”(其中不少還暗含皮質類固醇);另一方面,也有很多患者,甚至是皮膚科醫生錯誤應用,甚至濫用皮質類固醇,從而引發嚴重的不良反應,也有些黑心商家在面膜、化妝品等日常用品中違規添加皮質類固醇,以求讓商品顯示暫時的“好效果”。
首先,皮質類固醇的正確用法中,從來沒有過“可以長期持續性應用”一說,而很多患者習慣于長期、持續性,甚至是大劑量大面積在面部應用皮質類固醇。這一點會導致不需要的藥物在面部發揮致病效應,導致色素沉著、皮膚萎縮等嚴重并發癥。倘若應用的皮質類固醇劑量和面積超過了一定程度(雖然這一情況很少見),甚至會發揮類固醇的全身效應,引起庫欣綜合征等全身性疾病。其次,有些患者和醫生并不了解不同種皮質類固醇之間的效果、應用原則等信息,錯誤地在面部應用了最強效的皮質類固醇,或是長期應用了只能在面部短期應用的中效皮質類固醇,這都會導致皮質類固醇的不利一面被放大。
最讓廣大皮膚科醫師頭痛的一點是,不少三無的化妝品、面膜以及宣稱“純中藥”的制劑之中,違規摻雜了皮質類固醇,更何況,它們摻雜的往往會是較大劑量的弱效類固醇,或是最強效的藥物。這樣的話,短期應用我們會看到“顯而易見”的效應,從而放松警惕。殊不知,面部的疾病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善,只是被皮質類固醇掩蓋了癥狀而已,長此以往,不僅會導致藥物本身的不良反應,還會使面部的正常微環境遭到破壞,導致類固醇依賴性皮炎。這一并發癥往往那個會對面部造成難以彌補的影響,且治療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難。
怎樣正確應用皮質類固醇
既然皮質類固醇在皮膚科醫療中有很高的地位,但不合理應用也會有極為嚴重的后果,有的人可能會問,怎樣應用皮質類固醇才算正確,在治療疾病的同時不會引發嚴重后果呢?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了解一下皮質類固醇的效果分類,以及它們在面部的應用原則:
弱效皮質類固醇:生活中常見的此類藥物有氫化可的松(尤卓爾)等,它們是皮質類固醇藥物中,最為基礎,也是最安全的一檔。由于它們作用溫和,較少產生皮質類固醇的不良反應,可以作為非處方藥物(OTC),在自我治療時短期應用(連續用藥﹤7天)。如果醫生指示使用此類藥物,則可在醫生的指示下,在面部做短期應用,或是間歇性長期應用。
中效皮質類固醇:生活中常見的此類藥物有莫米松(艾洛松)、地奈德(力言卓)、曲安奈德(派瑞松)等。中效皮質類固醇的效力處于中間水平,雖療效要較弱效藥物強,但這也同樣意味著產生皮質類固醇相關不良反應的潛力要高。因此,在自我治療時不要在面部使用此類藥物,在其他非柔嫩部位也應保證僅作短期應用。當然,如果醫囑認為使用此類藥物是合理的,也可在面部短期應用,但應嚴格遵守醫囑關于劑量、應用面積和應用時間的安排。值得一提的是,莫米松盡管屬于中效類固醇,但由于其在面部的穩定性差、持續時間短,也常短期用于面部,當然給藥次數和頻率要較其他類固醇低。
最強效皮質類固醇:此類藥物中常見的有氯倍他索(皮康王)、氟替卡松(克廷膚)、鹵米松(新適確得/澳能)和氟輕松。之所以被稱為“最強效”,主要是因為它們由于化學結構,導致藥效較前兩種都要強,引起皮質類固醇相關不良反應的概率也最高。基于這一點,應時刻切記--除非有特別醫囑指示,無論什么情況下,都不應該在面部應用此類皮質類固醇,短期或間歇性長期應用均不允許!
除此之外,面部應用皮質類固醇也有著應用時間、劑量和范圍上的一定要求,這些要求適用于所有皮質類固醇,可簡要概括為如下幾點:
只需把皮質類固醇藥膏輕輕在病灶表面上覆蓋一層,然后輕揉片刻即可。皮質類固醇不應覆在病灶周邊的正常皮膚上,更不能應用于已經感染的皮膚上;
類固醇的劑型和應用頻率對效力存在著一定影響,例如乳膏劑型的皮質類固醇,效果要較軟膏劑型弱。因此,應在應用次數上謹遵醫囑,也不要擅自換用表面上名字“類似”的類固醇;
初期時為了控制癥狀,需要使用的次數可能較多。一旦癥狀已緩解,就應停用皮質類固醇,或在醫生指導下,以能使癥狀不復發的最低頻率、最低劑量做間歇性應用;
如果對皮質類固醇的應用存在疑惑,應咨詢專業皮膚科醫師的意見,或到醫院就診。值得一提的是,現代皮膚科手段(如持續皮膚監測)對皮質類固醇的應用有很大的輔助價值。
倘若不適合使用皮質類固醇,或面部膚質本已十分脆弱,可考慮與醫生商議,換用皮質類固醇的替代藥物(如他克莫司等新型抗炎藥物)。
(本文特別感謝資深皮膚科醫師宋奉宜醫生和楊希川教授的幫助)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