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劇毒藥品,也能成為治病良藥?

    關于砒霜,也就是三氧化二砷這種東西的描寫,我們早在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中就已經看到了。可憐的武大郎被戴了綠帽子不說,最后還突然“暴斃”,但真實死因卻是被在飯菜中下了砒霜。而在今天,砒霜這種劇毒的化學物質卻反而成為了治療一種曾經的“惡魔”——急性前髓性白血病(APL)的良藥,挽救了無數患者的生命。無獨有偶,在醫學上,這類兼具劇毒和療效的藥物,實際上并不少見。

    硝普鈉:塵封于藥房的“掃地僧”

    “硝普鈉是一種紅色的鹽,放在醫院藥房落滿塵土的架子上。只有當一名敬業的醫生確定有人出現高血壓危象之時,它才會偶爾走出藥房。”

    上面這段看起來似乎很夢幻的文字,來自頂尖醫學雜志《英國醫學雜志(BMJ)》對硝普鈉的描述。幾乎所有醫生都會毫不猶豫地認為,硝普鈉是一種強效有力的降壓藥,在各種需要緊急降低血壓的關鍵時刻(例如手術期間突然出現的高血壓,或是疾病引發的高血壓危象),它總是醫生們的不二選擇。然而和其他藥物相比,它的出場頻率實在是太低了,很多時候只能如同BMJ描述的那樣,放在藥房的角落。這一點完全是因為硝普鈉是一把徹徹底底的雙刃劍,醫生們因此不得不只在必要時刻才使用它。

    硝普鈉,在化學上也被稱為亞硝基鐵氰化鈉。從這個名字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它和大名鼎鼎的劇毒物質——氰化物有著密切的聯系。事實上,硝普鈉獨特的化學結構讓它同時擁有著雙重身份:一方面,它進入人體后可以充當血管“信使”一氧化氮(NO)的供體,為組織提供可以舒張血管的NO,從而快速有效地降低血壓;另一方面,它自身在發揮完作用后,也會有一小部分在體內轉化成氰化物,再進一步轉化為硫氰化物而排出。

    對正常人而言,硝普鈉在體內生成的氰化物量很小,并且在一定時間內就會消失的無影無蹤,這完全依靠于人體自身的代謝能力。然而,倘若患者的體質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這一必要的轉化(例如存在肝腎功能的異常),或是醫生輸注它的速度太快,以至于身體無法及時把全部有毒產物轉化,就會造成氰化物中毒,嚴重時可危及生命。因此醫生在使用硝普鈉時,往往相當謹慎,有時還需要不時抽血來監測患者體內硝普鈉的代謝情況。

    此外,硝普鈉的穩定性很差,稍不留神就會自己變成氰化物,所以它只能“現用現配”,注射時還要套上遮光的黑紙或是鋁箔。

    砒霜:從殺人毒物到抗癌良藥

    1988年,中國學者在頂級血液學雜志《血液(Blood)》上的一篇論文,震驚了整個醫學界,因為論文中所采用的一種特殊療法,居然能降伏素有“惡魔”之稱,擁有著高死亡率但又很難治療的一種白血病,也就是APL[1]。而在近10年之后的1997年,中國學者再次在《Blood》發文,宣布已經找到了對治療失敗后的APL患者的全新療法,而這一療法的主角,居然是婦孺皆知的毒物砒霜[2]

    從古至今,砒霜這種物質除了極少數時候用于治病救人之外,基本都是各種暗殺事件的主角。畢竟它的毒性十分巨大,下毒后又不易察覺,最常見的中毒癥狀(腹痛、水樣腹瀉等)還容易和疾病相混淆,使得它“當之無愧”地成為了最受歡迎的毒物。而從19世紀20年代開始,科學家們還發現,砷這種元素和某些癌癥的產生實在是撇不清關系,它也從這時起被看作是重要的環境毒物[3]

    然而,砷也并非一無是處。在東西方的傳統醫學中,砒霜、雄黃等砷化合物一直被用于治療某些疾病,而在青霉素發明之前,脫胎自染料的砷化合物一直都是治療梅毒的不二選擇。直到現在,砷化合物美拉胂醇還是治療一種頑固又致命的寄生蟲病——晚期非洲錐蟲病的唯一手段(盡管它的副作用很驚人)。這令不少科學家不禁聯想,砷化合物有沒有可能會在某個尚未被攻克的領域,起到重要的作用呢?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中國東北的一些醫院就開始嘗試性地用砒霜(三氧化二砷,ATO)來治療APL患者,取得了令人震驚的療效。可惜的是,當時國內尚沒有開展大型臨床研究的條件,使得這一療法只能做小范圍試用。直到科研和醫學條件逐步進步的80年代末,中國學者發明的以全反式維A酸(ATRA,該藥原被用于治療“青春痘”)為基礎,能讓白血病細胞“改邪歸正”的APL治療方案震驚了世界,ATO才被世人所重新回顧。

    首先是在1996年,ATRA療法的發明者王振義院士的學生陳竺,在《Blood》上發表封面研究,證實了ATO治療白血病的機理。原來,絕大多數APL患者的發病,和慢性髓性白血病(CML)類似,都是因為患者基因上的“惡魔開關”被啟動了(感興趣的可以閱讀舊文《白血病克星格列衛是怎樣誕生的?》)。在APL中,這一“惡魔開關”是由15號染色體上的前髓性白血病(PML)基因,和17號染色體上的維A酸受體(RAR)基因所構成的,生成的產物——PML-RARα蛋白則導致了APL的發生。而ATO一方面可以損傷帶有這一特殊“惡魔開關”的白血病細胞,另一方面也可以阻斷特殊蛋白的致癌作用,從而達到治療APL的目的。

    1997年,陳竺領導的、來自上海瑞金醫院和哈醫大一院的團隊進行了一個小型(只有15名患者)的研究,但因為研究中所顯現出的ATO療效實在是太出眾,研究成功發表于《Blood》。從此開始,陸續有大型研究來證實陳竺的判斷,ATO這種曾經的“毒藥”,也正式成為了APL患者的救命藥。目前為止,通過中國學者發現的兩大APL治療方案,該病的總體治愈率已經突破了80%,成為急性髓性白血病中治愈率最高的一種。

    【參考文獻】

    [1] ME Huang, et al. Use of all-transretinoic acid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Blood Aug 1988, 72 (2) 567-572

    [2] ZX Shen, et al.Use of Arsenic Trioxide(As2O3 )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II. ClinicalEfficacy and Pharmacokinetics in Relapsed Patients. Blood May 1997, 89 (9) 3354-3360

    [3] Bishop C, Kipling MD: Arsenic andcancer. J Soc Occup Med 28:3, 1978

    [4] Kenneth Kaushansky , et al.《WilliamsHematology》,8E

    [5] Roland T.Skeel, et al. 《Handbook ofCancer Chemotherapy》,8E

    • 發表于 2015-03-20 00:00
    • 閱讀 ( 1281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