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心臟,維持和挽救生命的神兵利器
近來,媒體連續報道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重癥醫學科利用“人工心臟”成功救治兩例重癥病毒性心肌炎心臟長時間停跳的患者。事實上,中大醫院使用的并非真正意義上的“人工心臟”,而是被稱為葉克膜(體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首字母縮寫ECMO的中文諧音)的一種暫時性替代心輔助循環和肺血液氧合的體外人工生命支持裝置。


醫學上真正的人工心臟是指可植入體內的、替代心臟功能的輔助循環設備,包括左心室輔助系統和全人工心臟兩種。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僅全人工心臟植入在全世界范圍內就完成超過1250例,其中維持最長的輔助時間達1374天(接近4年),目前國內尚沒有商業產品供應也未被應用于臨床。

另一方面,廣義上講葉克膜和可植入人工心臟又都屬于“人工心臟”范疇,成為了心肺功能衰竭挽救生命,心臟移植之前過渡性生命支持,乃至終末期心臟病患者長期生命支持的的神兵利器。
或有人疑問,且慢,按著傳統上“心主神明”的說法,使用人工心臟的人自己的心臟失去功能,會不會失魂落魄呢?
中國傳統心主神明說
中國古代文化中心臟被認為主管神志、意識和思考。如《孟子·告子篇》說:“心之官則思”;《荀子·天論》說:“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
標志中國傳統醫學理論體系的《黃帝內經》承繼了以上說法。《素問 靈蘭秘典論》說,“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問 調經論》說:“心藏神。”
同時也認為心主管血脈。《素問·五臟生成篇》:“諸血者,皆屬于心。”《素問·痿論》:“心主身之血脈。”傳統醫學一直沒有血管的概念,血液連同元氣一起運行于經脈(后也稱經絡)中,血的運行是由氣催動的。
如此,心臟就成了同時主管神明和血脈的臟器,把腦的功能賦予了心臟,而腦卻被徹底忽略掉了。到了明代,進一步把心分為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如明代李梃《醫學入門》中說:“有血肉之心,形如未開蓮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主宰萬事萬物,虛靈不昧者是也。”
另一方面,精神也被稱為魂魄,有三魂七(六)魄的說法,每當人受到驚嚇或者將死之時,將會失魂落魄或魂飛魄散。如《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所言:“心之精爽,是謂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這樣,如果心臟一旦失去功能,人豈不失魂落魄或魂飛魄散了嗎?當代人都明白當然不會是這樣,所謂心主神明只不過是古人受到歷史局限的一種錯誤認識。
到了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就有了“腦為元神之府”的記載,清代王清任的《醫林改錯》中更是明確指出“靈機記性在腦”。
又或者有人會指責筆者用古人受歷史局限形成的錯誤認識來攻擊中國傳統醫學。其實不然,在古代歐洲同樣認為“心主神明”。
古希臘四體液醫學理論
就如同陰陽五行學說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理論基礎一樣,古希臘基于當時四元素學說形成了其體液學說的醫學體系,認為人體由氣、土、水、火四元素構成,生命的要素是熱。營養物在體內轉化成四種體液,分別為血液、黏液(痰液)、黃膽汁、黑膽汁,四種體液和諧平衡則身體健康,失衡則生病。
歐洲對于心臟的認識歷程

在古希臘,肝臟、心臟和大腦是人體三大主要器官。
肝臟被認為是一個溫暖、濕潤的器官,連同附屬于它的膽和脾產生和貯存四種體液中的三種,因此被認為是人體的中心。
雖然亞里士多德認為大腦不過僅僅是冷卻心臟熱和精神傳遞的一個次級器官,到了蓋倫就認識到腦是精神活動的中心,是靈魂所在地。
心臟被認為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是生命要素熱的產生地,因此是人體生命力的中心。其他器官環繞心臟僅僅起到冷卻心臟熱的作用。而肝臟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心臟產生的熱是源于肝臟產生并由靜脈輸送到心臟的血液。

同時,心臟還是智慧、運動和感覺的所在地,與靈魂密切相關的參與精神活動的成員。心臟的舒張是在向體內吸收欲望,收緊是在把握和享受欲望,而收縮是驅逐欲望的殘留。
也就是說,在確認腦為精神活動的中心之前,古代歐洲同樣認為“心主神明”;即便是明確腦是精神活動中心之后,心臟仍一直是參與精神活動和感覺的成員。直到今天,精神上收到打擊仍用Heartbreak來表達,可見這種認識影響之深遠。
其實,其中的道理很簡單,每當人無論遇到驚嚇、驚喜、憤怒、恐懼、悲傷等情緒劇烈波動時,都會出現心跳加快、心慌或胸悶、心塞的感覺。今天我們已經知道這是由于應激反應中交感神經興奮及腎上腺激素釋放的結果。但是,在古代,無論東方還是西方,“不約而同”地達成“心主神明”的“共識”是絲毫也不奇怪的。
通過對于動物尸體的解剖觀察還發現,體內的管道分為含氣的動脈(包括氣管)和含血的靜脈(與經脈是血氣運行通道如出一轍,但是到了蓋倫這一錯誤就被糾正了),血液流動是生命靈氣推動的結果,而靈氣是由心臟搏動帶動的肺的呼吸吸入血液內的。
當然他們也不可能發現血液循環,血液從右心室達到左心室是通過間隔上存在的孔道實現的。
文藝復興時期人體解剖興起,而理性的回歸也使得人們開始敢于向亞里士多德和蓋倫的權威理論發起挑戰。

通過觀察,人們很快發現左右心室的間隔上并不存在允許血液透過的孔道,血液是通過肺的中轉才由右心達到左心。
到17世紀,歷史老人終于等來了醫學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英國醫生威廉·哈維。
1628年,哈維在他的論文中寫道:“心臟的一個作用就是發射血液,并進一步推動血液經由動脈達到身體四肢的各個部位”,從而發現了與哥白尼的“日心說”具有同等地位和歷史意義的、開創近現代醫學的血液循環理論。
但是,他仍然認為心臟是人體主要“精神的成員”,憤怒、激情,恐懼、悲傷,恥辱、喜悅和快樂等情感活動和波動都產生于心臟。
他并進一步把心臟描述為如同宇宙中心的太陽一樣,是人體之“王”。

到了17世紀末,心臟的解剖越來越精準,哈維的血液循環理論開始被廣泛接受。近代哲學的鼻祖、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是第一個接受哈維血液循環理論的大腕,也是他更進一步明確指出,心臟就像一個“泵”,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人體的“內燃機”。
既然心臟僅僅是一個推動血液循環的機械泵,與精神情緒活動無關。那么,用人工機械泵來替代將要停止工作的自然心臟,是否可以延續生命呢?到1812年,Le Gallois 就提出了這一大膽設想并證明了人工體外循環的可行性,從而開始了人類探索人工心臟應用的歷史。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