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過去30多年工業化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隨之產生的環境問題不斷增加。垃圾問題就是其中的一個。過去幾十年里,我們的垃圾組份發生了很多變化,垃圾處理也在變化,同樣,民眾對于垃圾問題的認識也在改變。我們這里說的主要是居民和生活區域產生的生活垃圾。而垃圾問題的解決和有效管理最終要依靠政府的主導,民眾的配合。
我們的垃圾都去哪了
我們日常產生的垃圾的數量和種類與多種因素有關,但是與我們整個社會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有著直接的關系。因為我們的生產方式決定了消費方式,消費方式又決定了垃圾產生的情況。
1970年代以前,個人產生的垃圾量很小,以可以降解的廚余為主。那個年代,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我們產生的垃圾中,短時間內不能降解的包裝物,像我們今天使用的塑料等極少,在農村地區甚至是沒有的。但是1980年代后,我們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發生巨大變化,日常生活中食物和其它消費品的包裝物越來越多。各種塑料包裝、塑料袋、各種鐵、鋁聽裝飲料和食品等不斷增加,這些日常生活中消費的產品最后都會成為垃圾。
垃圾問題是我們當今社會面臨的環境問題里比較特殊的一個。一方面是,垃圾距離我們很近,因為每個人都會產生垃圾,每個家庭和單位都要丟棄垃圾;但是另外一方面,垃圾好似距離我們又很遠,因為垃圾丟出去后,我們并不知道自己丟棄的垃圾去了哪里,被誰清理的,垃圾的處理對環境的影響多大,與我們的生活又有什么關系。
目前中國生活垃圾的產生的情況如何,我們產生的垃圾又去了哪里,怎么處理的呢?目前中國人均垃圾產生量逐年增加,以北京為例,目前人均垃圾產生量是1公斤左右。這些垃圾里,大致可以分為廚余垃圾、可回收物、有毒有害垃圾和其它垃圾。其中廚余垃圾占了50%,甚至是以上,可回收物占了30%左右,其它垃圾占了10%左右,有毒有害垃圾因為目前沒有回收和統計,在不同社區和城市會有差距。

這些垃圾目前在產生地,個人、家庭或者單位出來后會是什么樣的命運呢?首先中國的垃圾收運和處理主要有兩個系統組成,一個是每個城市的環衛系統,在這里主要是我們熟知的環衛工人在完成垃圾的清運和處理,他們收集的主要是廚余垃圾和其它垃圾;另外一個系統就是可回收物的回收系統,也就是俗稱的廢品回收系統,他們把可以回收的部分,要么花錢買來,要么從垃圾桶里和垃圾產生的地方分揀出來,進行二次分類和回收處理。目前絕大多數城市的回收工作都是外來務工的人實現的。
垃圾桶里的垃圾和環衛工人
垃圾從家里出來后,先進入垃圾桶,然后是周邊最近的垃圾樓和轉運站進行量的集中,最后進入到終端的垃圾處理設施,生化處理的堆肥廠、填埋場或者焚燒廠。目前我們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因為不具備完善的垃圾分類收集、運輸和處理系統,都是混合收運和處理,廚余垃圾和其它垃圾會有幾種命運。要么進入混合垃圾堆肥廠,填埋場或者焚燒廠。這些終端的垃圾處理設施都往往遠離城市中心,要么在城鄉結合部,要么在城市的郊縣。
因為垃圾收集設施沒有全方位覆蓋,城市垃圾還有一部分被隨意露天堆放或者露天焚燒。而農村和草原地區的垃圾大部分是沒有專門部門收集的狀況,都是直接傾倒在低洼處或者河流里。
對于環衛工人,我們都有模糊的認識,說他們是城市的清道夫,做著城市最臟最累的工作。如果你現實中和他們接觸的話,會發現他們比我們想象的還要辛苦。負責將垃圾收集從社區收集到垃圾樓的環衛工,他們每天的工作是從早晨6點鐘或者更早就開始了,他們一天都要聞著垃圾的味道。但是他們卻不是需要補貼的特殊行業。在填埋場和焚燒廠作業區工作的人也是如此,他們時刻暴露天臭氣和有害氣體的包圍中。
不要將可回收物丟進垃圾桶
雖然目前大部分社區的垃圾桶配置了“可回收物”這個垃圾桶,但是這個桶并不發揮作用。因為所有垃圾桶都是環衛系統負責收集,如果你把可回收的物品投到這個桶里,會有兩個命運。一是混合其它垃圾進了末端的填埋場或者焚燒廠,不會被回收再利用;二是有拾荒人會把這些可回收的物品從混合垃圾里,得到回收和再利用。所以我們在投放可回收物時,最好的方式是直接交給社區里的廢品回收者。
在廢品回收這個系統里,回收的操作都是依靠市場行為在操作。在城市里回收的人主要有三大類,一種是在社區和街邊垃圾桶里撿拾廢品的人,第二類是騎著三輪車走街串巷回收,買廢品的人,第三類是固定在社區蹲點回收的人。在廢品回收這個行業里,以北京為例,有20多萬從河南地區到北京以廢品回收為生的人。他們從社區撿到或者買到的廢品經過分類,塑料、紙張、金屬和木材等,然后會被運輸到最近的廢品回收市場進行細致分類。這些廢品回收市場就像一個大型商場,一個回收企業在城鄉結合部租下一片地后,這片地方就被劃分成一個個小商店,有的店鋪收廢紙,有的收玻璃,有的收塑料,還有的收銅鐵等金屬。廢品在每個店鋪會被再次細致分類,比如塑料,可以分成30多種,同時進行量的集中,最后運輸到再生資源加工廠再生。
廢品回收的從業人員,絕大部分是從農村來到城市的,他們是一年365天,除了過年幾天,沒有任何節假日的一群人。他們同樣也是城市的清道夫,但是他們卻沒有享受到這個應有的尊敬和工作的保障。因為隨著城市的擴張,他們的回收市場一再往外搬遷,要經常面臨搬家的境況。和其他外來務工者一樣,他們的孩子的教育也面臨進不了城市教育系統的問題,不得不成為留守兒童。
減少目前的垃圾處理壓力,我們可以做什么?
1. 北京的垃圾末端處理壓力很大
以北京為例,據有統計的數量來看,北京市每天會產生近2萬噸垃圾。這些垃圾都被運到了垃圾產生看不到的大興、昌平和海淀等區邊緣處的混合垃圾堆肥廠、填埋場或者焚燒廠。生活在這些垃圾處理設施周邊的民眾都暴露在臭氣和有害氣體之中。因為要處理大量廚余垃圾產生的廢水,也就是滲濾液,我們也面臨著水污染問題。這些流動的氣體和水污染會直接和間接地影響我們的生活環境和健康。還以北京為例,北京已經在運行的垃圾焚燒廠高安屯和魯家山,即將運行的蘇家坨、南宮焚燒廠,正在建設的高安屯二期,以及計劃建設的阿蘇衛和梁家務焚燒廠,日焚燒量將達到1.6萬噸。這些焚燒廠排放的煙氣會是整個北京市的PM2.5重要貢獻源,垃圾焚燒排放的致癌物二惡英也會加劇北京市空氣二惡英濃度,威脅我們的健康。
2. 拒絕一次性用品,遏制垃圾的產生
面對垃圾混合處理產生的污染,我們可以做什么呢?作為公民個人,我們第一應該拒絕一次性用品,可以減少垃圾的產生,同類產品中,拒絕購買包裝物多的產品,拒絕購買含有有毒有害物質的商品。購物時記得自帶可以重復使用的購物包,拒絕一次性塑料袋,外出游玩或者旅行時,自帶水杯和筷子等等多次重復使用的用具,從而從源頭遏制垃圾的產生。第二,垃圾產生后,盡可能做到垃圾分類,尤其是要切記把可回收物放到垃圾桶旁邊,或者直接交給廢品回收者。倡導周邊的家人和朋友,實踐垃圾減量和分類,拒絕一次性用品的消費。這些都可以較少進入終端垃圾處理設施的垃圾,避免垃圾混合處理帶來的環境污染。
有些城市,像北京,已經實施了“垃圾文明一日游”,垃圾處理設施向公眾開放參觀。跟著垃圾去旅行,去垃圾處理設施參觀,對垃圾有更加具體的了解,看我們的垃圾目前混合處理給環境造成的影響和健康風險,提高個人對垃圾問題的認識,從而促進采取行動減少垃圾的產生,實施垃圾分類。
為了尊重我們的城市清道夫們,環衛工人和廢品回收人,為了減少垃圾混合處理帶來的環境污染和健康風險,我們先自我約束,減少垃圾的產生,做好垃圾分類,推動城市垃圾管理部門實現垃圾分類管理。
五一即將到來,相信很多朋友會外出游玩。不管是城市公園或者其它的景區,垃圾問題一直是困擾我們的一個問題,多次出現黃金周后,旅游景點垃圾為患的報道。為了實踐公民在垃圾問題上的行動,外出時,首先要記得攜帶重復使用的水杯和筷子等用具,拒絕一次性物品的產生。其次要把自己的產生的垃圾帶出景區或者投到景區垃圾桶里,而不是隨地亂扔。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