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心臟支架有哪些你不知道的秘密?

    在很多年前前,對于那些患上嚴重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患者而言,“搭橋”這種高風險、費用昂貴的手術,還是他們唯一的選擇。而隨著心臟介入這門新興學科的發展,新的選擇也是層出不窮。與此同時,心臟介入的主要工具之一——冠脈支架也進入了公眾的視野中,同時還引發了無數次輿論風波,除了學界泰斗的公開辯論,不少普通人也開始對支架產生了興趣。小小的一枚支架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秘密?我們不妨通過這篇文章來揭開謎團。

    冠狀動脈:心臟“補給線”

    眾所周知,心臟可謂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日夜不停地通過心肌收縮與舒張,幫助人體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血液循環,從而保證各部位都能及時獲得氧氣與營養物質、排出代謝廢物和有毒物質。由此看來,說心臟是人體的“發動機”也毫不為過。

    汽車的發動機的有序工作倚賴于燃料或電這些能量來源,心臟也是如此,忙碌的心肌細胞同樣需要載有氧氣和營養物質的新鮮血液,而這些“補給”則很大程度上由一條特殊的“補給線”冠狀動脈來提供。圍繞著心臟的冠狀動脈因形似一頂王冠而得名,它可以在心臟工作之時,為心肌組織源源不斷地提供血流,而它為數眾多的分支,則可以保證盡可能照顧到所有心肌組織。

    然而,正如體內其他的血管一樣,冠狀動脈的正常工作有時也會被外來因素所干擾。例如在高血壓、血脂異常等疾病的影響下,冠狀動脈的內膜會發生緩慢但持續的炎癥反應。而炎癥反應一方面會對血管組織“下手”,導致組織的異常增生;另一方面也會“召集”脂質等物質附著,形成斑塊。這樣的過程會如同堆雪球一般不斷累積,最終形成我們所熟知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會在冠狀動脈的內膜形成大量斑塊,從而使血管狹窄,甚至是完全受阻。而斑塊一旦受到刺激而脫落,更是會直接切斷心肌的供血,引發心肌梗死。除此之外,免疫系統“敵我不分”攻擊心臟(例如川崎病)、冠狀動脈功能異常而突然痙攣等情形,也可以部分或完全干擾冠狀動脈對心肌的供血。當疾病引起的是血管狹窄、供血部分被切斷時,患者往往會感到胸悶、胸痛等癥狀,也就是“心絞痛”;倘若供血被全部切斷,得不到血液的心肌組織會在短時間內大量壞死,即心肌梗死。

    怎樣拯救“補給線”?

    冠狀動脈病變由于病因各異,所造成的結果和治療手段也有著千差萬別。冠狀動脈痙攣引起的心臟病被稱為“變異型心絞痛(Prinzmetal’s心絞痛)”,由于痙攣只是暫時現象,患者只需藥物治療即可有效緩解。但對于其他那些已經在冠狀動脈產生了持續性嚴重病變(斑塊、血栓將冠狀動脈阻塞),保守治療就很難發揮作用,此時積極治療便很有必要。

    傳統情況下,治療冠狀動脈病變的主要方法是冠狀動脈旁路術(CABG,俗稱“搭橋”)。在CABG中,醫生首先從患者腿部取下一段自體血管(一般為大隱靜脈),然后在體外循環支持(有時也會不用體外循環,直接進行不停跳手術)下,在冠脈病變部位的兩端,利用自體血管搭建一條“橋梁”,使血流可以繞過病變血管到達心肌,從而有效治療病變。不過,正如前面所言,CABG的風險較高,費用也很昂貴,一般不適用于體質較弱、病變程度較輕的患者。

    而冠狀動脈介入(PCI)則可以作為CABG良好的互補。醫生在大腿的股動脈或是上肢的橈動脈做一個小切口,將特制的帶有球囊的導絲送到病變位置,可以在抽吸出堵塞血管的斑塊的同時,利用球囊擴張病變部位來恢復血流暢通。除此之外,醫生還可以在暢通后的病變血管放置支架,支架對血管的長期擴張作用,能夠有效防止血管再次阻塞,進一步改善治療效果。目前為止,對于冠狀動脈病變程度較輕、累及血管較少的患者,PCI可以達到少花錢、風險低、效果好的目的,因此得以廣泛應用。

    支架改良:永無止境

    此時很多人可能會產生疑問,支架看起來就是個金屬和塑料構成的小不點,為什么PCI的費用動輒仍需數萬元?其實,冠脈支架的結構看似簡單,但經過了無數次設計與改良,有些新型支架更需要采用費用昂貴的新型材料或是藥物涂層。除此之外,正如藥物研發一樣,一款新型冠脈支架在上市前也要歷經多次臨床試驗,使得它的研發成本進一步提高。毫不夸張的說,研發一款冠脈支架的投入,要遠大于研發一款新藥。

    當然,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冠脈支架也歷經了數次重大變革。不同類型的支架各有其優缺點,在臨床上活躍于不同的方面。正如頂級醫學雜志《柳葉刀(The Lancet)》所言,支架的改良是永無止境的。目前為止,主流的冠脈支架有如下幾種:

    裸金屬支架(BMS):顧名思義,BMS是完全由金屬構成的,它也是最早被應用于臨床的冠脈支架。金屬材料擁有與血管較好的相容性,可以在剛剛暢通的病變部位提供長期物理支持,從而防止病變血管再次發生狹窄。不過BMS單一的結構,使它只能提供物理支持,而無法干預病變血管的炎癥過程。因此,植入BMS的患者在晚期(3~5年后)較容易發生病變血管的再次病變,患者到后來通常需要再次血運重建(使用PCI或CABG暢通堵塞的血管)。

    傳統藥物洗脫支架(DES):DES的出現,正是為了解決BMS植入后無法避免血管再次病變的問題。DES的金屬表面有一層有機高分子涂層,涂層上載有能調控局部炎癥反應和細胞增殖的藥物(如紫杉醇、西羅莫司等)。支架在植入血管后的數天內開始向血管洗脫藥物,藥物則通過對冠狀動脈病變過程的調控,來更加有效地預防再次狹窄。傳統DES也存在著一定缺點,例如由于以前可用的涂層藥物效果不盡如人意,甚至可以和永久存在的有機高分子材料一起,誘導局部的過敏反應。這一反應的體現,就是傳統DES在植入極晚期(5~10年后)時,支架內往往被新形成的血栓堵塞。

    新一代藥物洗脫支架:基于傳統DES的問題,新一代DES在藥物涂層上下足了功夫。涂層藥物采用調控效果更好、過敏反應更少的新藥(例如依維莫司、佐他莫司和bioliums),搭載藥物的涂層本身也是可降解的,從而在兩方面避免了植入極晚期的血栓形成。盡管新一代DES的短期效果不如傳統DES,但它的優勢會隨時間而逐漸凸顯,特別適合于年輕、身體狀況好的患者植入。有趣的是,制作新一代DES的雅培公司,便為自己的產品打下了“優勢隨時間延長愈發顯著”的廣告詞。

    生物可降解支架:這類支架是在最近才得以應用的,與任何一種其他支架不同的是,生物可降解支架是完全由可降解材料(例如聚乳酸)構成的。這種支架在治療后短期內可為血管提供有力支持,而當血管已經良好重塑之后,便可“深藏功與名”,直接在體內降解為水和二氧化碳。目前為止,生物可降解支架盡管應用不多,但有著獨特的療效,很可能會成為未來的主流。

    【參考文獻】

    [1] Miller P, Czarny MJ, Abraham M. A RareCause of Chest Pain and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JAMA Intern Med. 2014;174(7):1173-1175.doi:10.1001/jamainternmed.2014.1809.

    [2] Maeng M, Tilsted H H, Jensen L O, et al.Differential clinical outcomes after 1 year versus 5 years in a randomisedcomparison of zotarolimus-eluting and sirolimus-eluting coronary stents (theSORT OUT III study): a multicentre, open-label, randomised superiority trial. Lancet, 2014, 383(9934): 2047-2056.

    [3] Deb S, Wijeysundera HC, Ko DT, TsubotaH, Hill S, Fremes SE.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Surgery vs PercutaneousInterventions in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JAMA. 2013;310(19):2086-2095.doi:10.1001/jama.2013.281718.

    • 發表于 2015-05-16 00:00
    • 閱讀 ( 1393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