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當年用過的隨身聽,你還記得嗎?

    最初的記憶——磁帶播放器

    自索尼推出第一款Walkman已有三十多年,很多人或許并知道。它確實流行了很久,伴隨著80年代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開放,漸漸滲入,以至于我們模糊了時間。磁帶機似乎一直陪伴著我們這一代人的童年少年。低廉的價格,讓每個人都能享受音樂帶來的樂趣。

    因為磁帶的誕生,才讓隨身聽的出現成為可能,國內的盜版行業也是在那是興起。磁帶機作為第一代隨身聽,承載了我們這一代人太多的回憶。即使用的是劣質的磁帶機、單聲道耳機,還有那無法忽視的底噪,我們依然聽得然津津有味。

    當然,磁帶具有不少缺點。首先,磁條內的磁粉極易收干擾而失去磁性;其次,磁帶記錄的是聲音模擬信號,其音質和后來的數字音頻信號不能相比。在上世紀90年代,磁式卡帶銷量終于被CD唱片所超越。

    唱片復生——CD播放器

    相比磁帶,CD播放器然體積較大,無法放入口袋或掛在腰間,但是并非不可接受。把CD播放器放在包里,然后拖出“線控器”,就解決了這個問題。CD線控器本身不僅是一個遙控器,更是那個時代日系廠商工業設計的見證,索尼的“唇膏棒”設計一直延續至今,我們至今還能在MP3播放器上看到它的影子。

    一張標準尺寸的CD光盤容量為700MB,大約可以存儲80分鐘的音頻,作為專輯再合適不過。而它也能夠更好地承載古典音樂。據說索尼當年為了堅持歌劇不中斷,還有把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放入一張碟片,最終確定了12厘米的碟片尺寸。據此可以推算出,CD大約每分鐘數據量大約是8.8MB,確實也足以應付無損音質。

    不過最令發燒友們開心的遠超CD機本身。CD光盤活脫就是個縮小版黑膠唱片。原本囿于磁帶尺寸,專輯裝幀不精美的問題一直為人所詬病。光盤又再次激起了粉絲們收集唱片的欲望。時至今日,CD唱片仍是實體音樂的主流。

    生不逢時——MD播放器

    為了尋求便攜與音質之間的平衡點,MD播放器應運而生。

    上世紀90年代,世界上第一臺MD播放器單聲,他的盤片直徑是6.3厘米,只有標準CD尺寸的一半。經過日本廠商的不懈努力,最終MD播放器的體積縮小到10cm×10cm以內。日本廠商感覺自己似乎找到了音樂播放器未來的方向,然而,MD從出生開始就因高昂的價格,將初級用戶拒之門外,注定“為發燒而生”。

    因為它的小眾,唱片公司依舊發行著黑膠、磁帶和光盤,MD播放器一直處于沒有直接可用音源的尷尬境地。想聽歌?只能自己用音頻線“灌進去”,其中的繁瑣,用過的人都會明白。

    但是索尼公司堅信,隨著MD成本的下降,終會迎來普及的那一天。為此,索尼一方面大力發展音頻壓縮格式ATRAC,另一方面研制1GB大容量的Hi-MD光盤。甚至還發展出USB直錄的MD播放器,向MD中放入歌曲的方式如同后來的MP3一樣。不過,這只是垂死掙扎。

    最終,MD沒有等到熬出頭的那一天,一款革命性的音樂產品已悄然殺入市場。2011年索尼宣布停產MD播放器,令發燒友唏噓不已。

    最后的輝煌——MP3播放器

    相比光盤,閃存體積小、寫入速度快。無情的摩爾定律迅速拉下了閃存價格,光盤大容量的優勢不再明顯。MD光盤無論從體積和價格上都完敗給MP3播放器。從起初的128MB發展到后來的數GB,再后來加入對FLAC、APE等無損格式的支持,MP3囊括了“初燒”到“高燒”,終于一統天下。

    讓我們把時光倒回十年前,那時的MP3市場就像此時的手機市場。國產廠商大批殺入這片紅海,國外廠商憑借優秀的設計占據高端。炬力芯片如同現在的聯發科,為深圳廠商提供一攬子方案,以致市場上充斥著各種一兩百元的MP3播放器。或許你還記得藍魔、愛國者等品牌,而今都已消失或轉型,不禁讓人感嘆“其興也勃,其亡也忽”。

    音源方面,互聯網的興起,讓各種盜版音頻資源充斥網絡。不需要花錢買專輯,只需要幾分鐘,數十首歌就能收入囊中。唱片行業開始面臨災難性打擊。

    在此過程中不得不提的是蘋果iPod播放器,雖然iPod曾席卷了美國消費市場,也維護了唱片行業的利益。蘋果一方面與唱片公司達成協議,另一方面在自家的iTunes上直接售賣音樂,這種快捷購買正版音樂的方式,很快在版權保護嚴格的美國市場被大眾接受。

    前不久,據美國唱片工業協會統計,2014年流媒體音樂的收入貢獻已超越實體唱片。雖然數字付費下載歌曲還是主流,但頹勢已現。流媒體浪潮洶涌來襲,免費模式將唱片公司再次被推入險境。

    唱片終結者——流媒體

    如果說MP3是借助互聯網的發展,那么流媒體的興盛則是得益于手機。智能手機、App。隨時隨地存取音樂,像過去的電臺一樣接受著DJ推薦的歌曲,這種體驗讓人在何時何地都能享受到在家一般的音樂體驗。

    流媒體音樂終于將純音樂播放器逼入死角。iPod產品線更新變慢,大容量的iPod Classic已停產。索尼的播放器也開始采用Android操作系統,同時玩起了高端發燒路線。

    音樂內容免費,僅以會員和廣告模式盈利的模式深深刺痛了傳統唱片業,這種模式足以支撐新興的流媒體服務供應商,但是卻無法支撐唱片公司龐大的音樂創作開支。音樂人諸如Taylor Swift、Jay Z牽頭開始反對流媒體巨頭Spotify。

    今天,當我們廉價乃至無成本地收聽著互聯網時代的音樂時,是不是還會感嘆:見證了音樂播放器的迭代更新后,似乎再也難以尋覓那種淘碟的樂趣。

    (作者:發燒KE)

    • 發表于 2015-05-13 00:00
    • 閱讀 ( 927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