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幾年的新聞報道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關于肝衰竭的消息。例如最近有一位中年男子為了治療困擾他已久的脫發,未經醫生指示自行購買了何首烏粉服用,結果險些死于何首烏過量引起的急性肝衰竭。不僅僅是何首烏,生活中不少物質在過量服用或是誤用時,都會對肝臟造成嚴重的損害,甚至威脅生命。下面所要介紹的幾種物質,恰好就是隱匿的“肝臟殺手”。
可怕的急性肝衰竭
一般而言,醫生們會把在健康人中發生、短時間(最長不超過6個月)內進展到嚴重甚至危及生命程度的肝損害稱為急性肝衰竭(暴發性肝衰竭)。患者的肝臟在受到諸如肝臟毒性物質、病毒(如甲肝或戊肝病毒)等因素的影響后,在短時間內就會出現廣泛的損害,進而導致肝臟控制的一系列生理活動受影響,出現各種嚴重癥狀。
肝臟通常負責人體內毒物代謝與清除、凝血反應調控和血糖調節等工作,因此急性肝衰竭患者除了會有惡心、嘔吐、精神萎靡等普遍癥狀以外,往往會發生出血(凝血因子合成異常)、低血糖(葡萄糖合成和釋放受阻)、黃疸和肝性腦病(肝昏迷,它和黃疸均由肝臟解毒能力受損而引起)等癥狀。由于急性肝衰竭早期癥狀十分不起眼,患者就診時很多已經發生難以挽回的肝臟損害,只能等待肝移植。
撲熱息痛:無形的殺手

對乙酰氨基酚,也就是常說的“撲熱息痛”,可以說是生活中最常見的解熱鎮痛藥物。發熱時它可以快速有效地讓患者退熱,肌肉酸痛或頭痛難耐時,它可靠安全的鎮痛效果又廣受人們青睞,而在絕大多數復方感冒藥之中,它依然是不可或缺的成分。然而,倘若忽視了說明書上嚴格的劑量規定,對乙酰氨基酚也會從治病良藥,變成肝衰竭的元兇。
在歐美大多數國家,對乙酰氨基酚都是急性肝衰竭的首要病因,接近一半的急性肝衰竭由此引起。而在我國,對乙酰氨基酚導致的急性肝衰竭占了接近12%,鑒于這一數字可能被低估,實際情況將更加嚴重。通常情況下,對乙酰氨基酚只有在每日用量>4g時,才可能誘發嚴重肝毒性。然而,倘若患者本身對其較為敏感,或是在用藥的同時飲酒,很小劑量的對乙酰氨基酚也可能導致肝衰竭。更何況不少患者會因疏忽大意而同時服用多種含有對乙酰氨基酚的藥物(例如同時吃多種復方感冒藥,或是大量服用了含有對乙酰氨基酚的中藥制劑),不知不覺便超過了最大用量,釀成悲劇。
慶幸的是,對乙酰氨基酚中毒只要能做到早期發現、及時治療,預后反而是所有急性肝衰竭中最好的,60%左右的患者在接受解毒藥物治療后可不接受肝移植而痊愈。因此,對于所有急性肝衰竭患者,都需要仔細回顧近期用藥,發現可能的對乙酰氨基酚中毒。對乙酰氨基酚的特效解藥是乙酰半胱氨酸(NAC),它在體內可以生產谷胱甘肽,而谷胱甘肽恰好可中和對乙酰氨基酚的毒性代謝產物。一般而言,中毒后10小時內使用效果最佳,但即使中毒已超過48小時,NAC依然可成功解毒。
路邊的蘑菇不要采

除了作為藥物的對乙酰氨基酚,以鬼筆鵝膏為代表的毒蘑菇(毒蕈),也是急性肝衰竭的重要誘因。人們在郊游、野炊之時經常想采蘑菇煮食,但往往會不慎采到了毒蕈,加之一般人不會掌握辨別毒蕈的技巧,從而大意地食用毒蕈導致中毒。在最近幾例媒體報道的毒蕈致死案例中,死者無一不是被這種過度的自信而害死的。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毒蕈都具有肝毒性,有些毒蕈(如亞稀褶黑菇)能引起溶血而損害腎臟,有些則會導致神經系統癥狀。具有嚴重肝毒性的毒蕈大多集中于鵝膏屬,例如俗稱“毀滅天使”的白毒傘(Amanita verna)、致命白毒傘(Amanita exitialis,這種毒蕈的名字就叫“致命白毒傘”)、鱗柄白毒傘(Amanita virosa)等都可引起肝衰竭,且在我國均有分布。此類毒蕈在每千克體重0.1mg這一劑量下就具有肝毒性,而所有烹飪手段都難以去除其中的毒性物質。一般在誤食后數小時至一天內即可出現嘔吐、腹瀉、大汗淋漓等癥狀,中毒死亡率高達30%。
要想避免毒蕈中毒,唯一可靠的方法是不要食用任何自行在野外采摘的蘑菇。因為即使是專家也難以掌握鑒別全部毒蕈的技巧,沒有專業知識的普通人鑒別毒蕈就更難了,而民間所流傳的關于鑒別毒蕈的技巧(如將蘑菇與大蒜同煮、辨別外觀等)無一是正確的。一旦誤食毒蕈而中毒,應盡快攜帶所食毒蕈到醫院就診。肝毒性毒蕈最簡便、最易獲得的解藥為青霉素G(沒錯就是普普通通的青霉素),倘若醫院條件允許,水飛薊素(利加隆)加或不加NAC的解毒效果更好。
烏發?當心傷肝

生活中的不少人都可能經歷過早白發的煩惱,除了外觀上的不美觀,社會普遍對白發的認知也會讓人很是惱火。因此,相當一部分患者會尋求治療白發的藥物,而何首烏則是治療白發最常見的草藥。然而,未經醫囑使用何首烏,很容易引起嚴重的肝臟損害,甚至是肝衰竭。
作為傳統草藥,何首烏連名字都和烏發有關,而部分不負責任的養生節目也在大肆推廣使用何首烏進行自我藥療。然而,何首烏的正規使用實際上十分謹慎,用量也較小,而患者的自我藥療往往會忽視用量和安全性因素,誤認為何首烏“天然、無副作用”而長期大量服用。這樣一來,何首烏中所含的有害物質便會損害肝臟,造成嚴重后果。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曾于2014年7月發布的藥物不良反應信息通報中,明確警告了何首烏及其制劑的肝毒性,并要求各部門加強對此類藥物的監測和管理。作為普通人,我們所應該做的便是嚴格按照醫囑服用藥物,不要用何首烏等具有毒性的藥材制作“食療”等。何首烏引起的肝毒性尚無特異性解藥,患者往往只能接受保守治療。
【參考資料】
[1]Zhao P, Wang C, Liu W, et al. Causes and Outcomes of Acute Liver Failure in China. PLoS ONE. 2013;8(11):e80991. doi:10.1371/journal.pone.0080991.
[2]Yilmaz I, Kaya E, Sinirlioglu Z A, et al. Clinical importance of toxin concentration in Amanita verna mushroom. Toxicon. 2014, 87: 68-75.
[3]Broussard C N, Aggarwal A, Lacey S R, et al. Mushroom poisoning-from diarrhea to liver transplantation. Am J Gastroenterol. 2001, 96(11): 3195-3198.
[4]Kenneth Kaushansky , et al.《Williams Hematology》,8E
[5]James S.Dooley, et al.《Sherlock’s Diseases of the Liver and Biliary System》,12E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