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純“中國血統”的汽車什么樣?

    純粹國產車除了質量、性能不良外,被人詬病最多的另外一點,就是外觀設計不但毫無中國特色,而且往往陷入抄襲指控。國產車對國外品牌的外觀“借鑒”,甚至奇瑞QQ與其大宇Matiz相似到可以互換車門都算不上什么,最狠的是雙環汽車,不僅樣子照搬寶馬,連車標都一模一樣。

    有些認為改革開放毀了國產車的人,難免會因此認為,雖然老國產車性能確實落后,但當時著名的一汽解放、南京躍進、濟南的黃河大卡,笨拙、古樸的外型,一看就是純正的中國血統。它們在幾代中國人的教科書中,是中國工業自主的象征。

    因為老國產車很容易與進口車分辨出來:當時中國馬路上跑的汽車一半以上是老解放卡車,僅次于老解放的是南京躍進,這兩款車都長著突出的鼻子,前擋風窗都是兩塊平板小玻璃,都只有兩盞大前燈,都是圓弧形的翼子板——它們構成了“典型中國汽車臉”。

    除了長相,顏色也是區分國產車與進口車的特征,最常見的解放、躍進、黃河、北京吉普幾乎都是綠色系的,國產車只上海轎車顏色豐富,但只有大城市才偶爾能見到,至于黑色的大紅旗,在絕大多數中國人那里只是傳說。

    老國產車的“典型中國汽車臉”是怎么形成的?

    【1930年代的美國臉】

    最能讓人想起“典型中國汽車臉”的當然是老解放卡車(CA10),它是中國第一種批量生產的汽車,從1956年長春一汽第一臺解放車駛出工廠到1986年停產,共計生產近130萬輛,占當時全國汽車總產量的一半。

    不過,老解放長成這樣,是因為從圖紙到生產線都來自蘇聯的緣故——它的直接藍本為蘇聯斯大林汽車廠的吉斯-150(ZIS-150)型載重汽車。從第一輛車駛出生產線到最后停產,外形幾十年無任何變化。長春一汽當時代號652廠,為1949年毛澤東訪蘇聯簽訂的援建項目之一。

    老解放在中國工業史上有著里程碑般的地位,它也是中國第一個大規模出口的國產車。解放車的最大進口國阿爾巴尼亞,曾在1964、1976年版5列克紙幣背面畫上了解放卡車。

    1957年誕生的南京躍進(NJ130)是中國第一種批量生產的輕型載貨汽車,它同樣來自蘇聯。當時南京汽車制配廠接到開發輕型載貨汽車指令,兩個月內,即以蘇聯高爾基汽車廠的嘎斯-51(GAZ-51)為藍本設計出了NJ130。

    由于成功仿制生產嘎斯-51,南京汽車制配廠于1958年6月10日由第一機械部批準,更名南京汽車制造廠,成為一汽之外唯一中央直屬汽車生產企業。

    解放和南京躍進不但是“典型中國汽車臉”,而且是“典型社會主義汽車臉”——解放車有羅馬尼亞的SR101、朝鮮千里馬,南京躍進則有波蘭的盧布林(Lubin)51、朝鮮的勝利58等長相一模一樣的社會主義性兄弟,它們都是由蘇聯提供全套吉斯-150圖紙和生產線援建的。

    今天的中國已經沒有長著“典型社會主義汽車臉”的汽車了,不過,在朝鮮還可以看到它們。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缺乏燃油,朝鮮人還開發出了燒木炭的汽車,就是傳說中的“木炭嘎斯”。

    不過,“典型社會主義汽車臉”并不是蘇聯人設計出來的。因為蘇聯的汽車工業體系也是在國外援助下從建成的。

    對蘇聯汽車工業幫助最大的是美國。蘇聯有兩大汽車總廠,均為美國提供技術援助方式建成。1929年,福特汽車公司在下諾夫哥羅德(1936年改稱高爾基)與蘇聯共同建立一座汽車廠,這就是后來著名的高爾基汽車廠,其生產的汽車簡稱嘎斯(GAZ)。美國A.J.布蘭特公司援助建設的則是莫斯科吉爾廠(赫魯曉夫時期更名利哈喬夫汽車廠),該廠生產的汽車簡稱吉斯(ZIS)。

    二戰期間,羅斯福推動“租借法案”,為反法西斯國家提供援助,蘇聯是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和幾十萬輛吉普、卡車一同運往蘇聯的還有大量汽車草圖,它深刻影響了蘇聯的汽車制造業。

    解放車的父系祖先蘇聯吉斯-150,是美國萬國(International)公司KR11中型卡車的仿制品。KR11中型卡車1930年代定型出廠,在蘇聯模仿成功的1947年停產,9年后,它的第三代傳人解放車在中國試制成功。

    和解放車的故事類似,躍進130也有一位美國遠祖——Studebaker公司的 US6。Studebaker公司1902年生產汽車,三十年代瀕臨破產,二戰救了該公司,它生產了20萬輛卡車,多數援助蘇聯,喀秋莎火箭炮即以該車為平臺。1966年,Studebaker公司破產。

    在外型上,解放、躍進比今天中國的國產車更忠實于國外的被拷貝對象,之所以人們會形成今天中國汽車喜歡抄襲進口車,而當時的國產車完全是一張“中國臉”的錯覺,是因為今天中國汽車模仿的對象還在馬路上跑,而當年中國汽車的祖先早已在國外被淘汰,“中國臉”其實是外國車幾十年前的長相。

    看上去,中國轎車明顯更為獨立,因為紅旗和上海轎車與任何一款外國轎車都有所不同,尤其是身上帶有很多經典中國元素的“大紅旗”。

    【紅旗的最炫民族風】

    與蘇聯援助建立的卡車汽車生產體系不同,中國國產轎車走的路線相對獨立——也就是說,能夠獨立仿制不同車型,而不是依賴蘇聯的指定款式。

    國產轎車起步于大躍進時期。為響應毛澤東對中國轎車的期待,1958年就有上海鳳凰轎車、北京井岡山轎車、長春東風(紅旗)CA71轎車制作出來,送入北京審查,但都制作粗糙,質量奇差。

    這些車無一被毛澤東看中,而且不像有些報道稱毛澤東試坐了這些轎車,實際上大部分車毛澤東只是湊近看了一下。轎車在當時的中國是專為首長乘用的,顯然井岡山轎車廠并未對此有正確理解,他們居然把德國大眾甲殼蟲當成模仿對象,生產100輛左右后被迫停產。

    上海轎車和一汽紅旗則各自摸索出了正確道路。上海轎車廠1960年代初仿制德國奔馳220S生產的SH760A轎車,是中國第一款批量生產的國產轎車,而且它恰到好處地至少在前臉上沒有照搬德國奔馳。后者則專注為領導提供高級轎車。

    而一汽生產大紅旗轎車,則始于1958年8月為應對建國十周年慶典用車緊急任務。當時一汽以從吉林工業大學借來的一輛1955型的克萊斯勒的帝國Imperial高級轎車,改進后手工制成一輛高級轎車。雖然媒體多稱紅旗主要是借鑒自凱迪拉克Fleetwood和林肯Continental基礎上,但紅旗設計師程正、賈延良回憶證實,第一款紅旗CA72,實際更多是脫胎自克萊斯勒的帝國車型。

    在模仿美國車上,紅旗可算中國第一次與蘇聯人追平——蘇聯生產的GAZ-13 Chaika與中國的大紅旗模仿自同一款車。不過,兩款車除了輪廓相似,汽車前臉和尾部相差甚大,蘇聯的GAZ-13在外形上更接近美國原版。而中國的大紅旗則做了大幅簡化,尤其是前臉的進氣格柵變成抽象簡潔的線條,從外觀上看,紅旗在豪華程度和工藝制作水準上相差甚遠。

    今天被一些人稱道的紅旗車中國宮燈式的尾燈,其實是受制于加工技術和材料的嚴重落后,不得已弄出的奇葩造型,但宮燈元素居然延續迄今,多少可算嗜痂成癖了。當然,蘇聯的GAZ-13也在尾燈上卡殼,相比原型車,俄版尾燈丑且復雜,但還是甩開“宮燈”一光年。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同樣的原因,著名的解放車和躍進車,其實與美國原版同樣有細微的差別——蘇聯人在引進美國汽車時,為了簡化工藝難度,在造型上做了細微調整,而中國在鈑金工藝上的技術又遜色于蘇聯,在蘇聯基礎上又做了簡化處理。所以外觀上,KR11明顯比吉斯-150和解放車的工藝更漂亮精致。

    為了讓紅旗轎車內飾達到與之地位匹配的效果,中國曾花了10萬美元進口一臺勞斯萊斯專門學習內飾,但當時中國工藝實在太落后,甚至無法得知勞斯萊斯漂亮的木紋是怎么做的,后來用上東風錦、雙鳳錦、云暮錦、天鵝絨、羊毛地毯、福州漆器、象牙雕刻之類中國傳統技術亦屬無奈之舉。

    紅旗車系列常被稱為頂級元首座駕汽車,但它的蘇聯同級車GAZ-13,只是高級公務乘用車,斯大林等人乘坐的吉斯110/115車,才是元首乘用車。吉斯110/115同樣系美國車的模仿品,即美國帕卡德(Packard)180系列。1949年毛澤東訪蘇為斯大林祝壽時,斯大林特意送給毛澤東一臺防彈的吉斯115。只是該車的生產難度比紅旗大得多,未能讓主席遂愿。

    【遍地盛開山寨車】

    1950年代末中蘇關系破裂,蘇聯對華技術援助嘎然而止,導致中國汽車近三十年原地踏步。當然,蘇聯并非中國獲得汽車技術的唯一渠道。中國當時遍地開花建了眾多地方汽車裝配廠,仿制了不少前東歐國家的車型。

    計劃經濟時代,理論上工業要嚴格的按照行政指令安排。汽車制造當然也如此。然而這并不意味著不存在地方品牌。前文提及的黃河大卡車,就是濟南汽車制造廠的傲人成就,上海轎車也是地方工廠成就的代表。

    如果質量達到一定水平,這些地方汽車裝配廠敲敲打打造出來的車,很容易由“非主流”一躍成為國產車主力。最典型的是濟南汽車廠1950年代末定型生產的黃河系列大卡車,其流行程度堪比解放、躍進。

    不過,黃河大貨車和解放、躍進一樣,定型時就已是古董車——其始祖是1939年德占捷克斯洛伐克的斯柯達706型卡車。

    這些產品的質量當然參差不齊,而且對待起名非常隨意,以地方縮寫作車名是最常見做法。

    除一汽的解放等少數車型外,大部分大躍進時期的汽車都只存活了很短時間。其意義只在于簡報上,“填補了XXX省XXX型車輛生產空白”,也就是手工仿造,一般不超過10臺。

    這些地方汽車企業在此后幾十年間一直存在。接下來的三線建設時期,更是增強了傳統上較弱的中西部制造能力,全國的汽車工廠大大增加。

    嘎斯-51汽車就被仿造多次,福州生產的長征牌卡車和南京幾乎同時,但是最終南京躍進質量、生產能力更勝一籌,成為全國名牌。前者默默無聞。

    地方生產的車型風靡全國,一個獨特的例子是北京。北京制造的車型既有中央的要求,也有北京市委的指示。中蘇關系破裂后,嘎斯GAZ-69越野車停止進口,戰爭遺留的美式威利斯吉普又數量有限。軍委非常焦慮,指示北京汽車制造廠盡快生產國產吉普。

    經過一番修改,以GAZ-69為原型的北京BJ211、BJ212成型誕生,后者正式定產,很快在全國通行。尤其得到縣團級以上干部的普遍喜愛。

    另一款十分風靡的輕型載貨汽車,BJ130,則是為了應對北京市委的指令。1960年代,北京市馬車仍舊很多,副市長萬里讓北京汽車修配廠二分廠研制輕型貨車,替代馬車,實現馬車不進城、黃土不露天、路橋要立交的目標。

    1966年4月20日,以日本豐田黛娜小貨車為模板的BJ130設計出來,手工制造出了樣車,1973年正式量產。由于BJ130實在太風行了,1975年后北京市汽車修配廠就面向所有帶著機械部介紹信的廠家,免費提供全套BJ130設計圖紙。于是,幾乎每個省都有一個BJ130生產點,各地的BJ130車總產量超過了50萬輛。

    據不完全統計,80年代中期全國還有一千余家汽車生產廠,雖然很多都只能年產幾十輛。這種局面在80年代中后期被打破。1984年,桑塔納車型被引進,效果奇佳。經典國產車在合資車、進口車型鋪開后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如今,“共和國長子”們幾乎全軍覆沒。2000年以后,奇瑞、雙環等民營自主品牌接過了前輩的衣缽。

    • 發表于 2015-04-30 00:00
    • 閱讀 ( 806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