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三歲見老”,其實并非毫無依據的,從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來看,兒童在三歲左右的時候便開始形成自己的行為習慣,習慣一旦養成,要改是很難很難的。都說養大一個孩子不容易,培養好一個孩子更不容易,究竟,小朋友的心理變化是怎樣的一段奇妙之旅呢?
嬰兒期(0~1歲)
●心理特點:信任VS不信任
小寶寶來到陌生的人世,需要依靠其它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如果此階段的小寶寶能得到家人的喂養、撫摸,TA會感受到愉快、滿足,對外界的信任感便能建立起來;如果此時,小寶寶得不到悉心照顧,TA感覺到的是痛苦、不安全及沒有人愛TA,就會產生不信任感。

●TA喜歡怎么玩:
小寶寶自己的身體往往就是他們玩的對象,這不!玩手腳、翻身、爬行和學步等身體動作可以給TA們帶來極大的樂趣,發出的各種聲音也使他們興奮不已,TA們喜歡用眼、口、手來探索陌生事物,對一些顏色鮮艷、能發出聲響的玩具比較感興趣。
幼兒期(1~3歲)
●心理特點:自主VS羞怯或懷疑
幼兒已開始探索外部世界,能明確獨立與依賴的差別,喜歡用“不”來表現自己獨立自主的需要。此階段,如果父母用溫和、適當的方式約束并鼓勵幼兒,TA便會潛移默化地學會適應社會的規則,按社會能接受的方式處理事情;如果父母為幼兒做一件事情,不讓TA參與其中,并經常嘲笑、否定或排斥TA,久而久之,幼兒會有羞愧、疑慮的心理,覺得自己沒能力干任何事情,越來越消極。

●TA喜歡怎么玩:
幼兒喜歡和其它小朋友一起玩耍,但并沒有組織性,就是喜歡熱鬧。玩伴之間會咿咿呀呀有語言的溝通和交換玩具。但更多時間TA們是自己玩耍,喜歡看書、搭積木、奔跑等。
學齡前期(3~6歲)
●心理特點:主動VS內疚或罪惡感
此階段的小朋友開始主動探索,有目的性地想改變環境,懂得去評價他人。父母應鼓勵和引導小朋友的好奇心及探索,這樣TA們會更加主動地訂計劃、訂目標,并且努力完成;如果大人總是批評小朋友天真的想法,這不允許干、那兒不允許去,會使TA們內疚、消極、過度限制自己的活動。

●TA喜歡怎么玩:
許多小朋友一起玩耍,彼此能夠分享點子并互相影響,游戲團沒有嚴謹的組織、孩子王,每個小朋友想怎么玩都隨心所欲。這時的小朋友想像力極為豐富,模仿能力強,喜歡畫畫、搭積木、剪貼和做模型的技術也明顯提高。
學齡期(6~12歲)
●心理特點:勤奮VS自卑
孩子成長的決定性階段就在此。TA們懂得學習文化知識和技能,遵守規則,希望比其它人棒,強烈地希望把事情漂亮地完成。如果父母多加鼓勵,孩子會變得勤奮;反之,孩子則自卑。
●TA喜歡怎么玩:
此時孩子喜歡競賽性游戲,希望游戲有規則,彼此遵守,并進行角色分工,以完成某個目共同標,如做出某個東西、參加比賽或完成表演等。游戲的競爭性和合作性越來越強,并出現孩子王的領導角色。此期孩子希望能和同伴一起玩個夠。

青春期(12~18歲)
●心理特點:角色認同VS角色混淆
青少年開始關注、探究及思考自己,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TA們漸漸開始有責任心,會努力證明自己是個有用的人。如果成功了,則目標越發明確,從朋友處獲得自我認同感;如果失敗了,會角色混淆,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能成為一個怎么樣的人。
●TA喜歡怎么玩:
女孩喜歡參加社交活動,喜歡看愛情小說、電影及電視節目,并經常和自己的小閨蜜分享心事;男孩則喜歡有競爭的運動,最好能帶來勝利感,對機械和電器裝置十分感興趣。青少年不再那么依賴父母,更愿意和朋友在一起。
孩子的成長,是家長可以把握的,陪孩子長大,并不是你低頭看著手機坐在TA旁邊,放下手機,陪孩子真正交流、玩耍吧。
【參考文獻】
《兒科護理學》,主編:崔焱,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埃里克森。
本文系就醫160原創文章,作者:婧媖,轉載須注明作者和來源,并標明原文網址,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