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三國重要人物之死

    人皆研生,我研死,知死而畏生,不亦可乎?

    董卓

    董卓于鳳儀亭撞見呂布調戲貂蟬時,非常生氣。但帳下謀士李儒勸諫曰:“昔日楚莊王夜宴群雄,蔣雄趁燭滅之時調戲王后。王后便折下他的帽纓,請求楚莊王點上蠟燭追查。而楚莊王卻令諸臣皆摘下盔纓,而后再點起燈火,不予追究。后,楚莊王被秦兵所困,全仗蔣雄死力相救,方脫大難。今日貂蟬不過是一女子,而呂布則是太師的心腹猛將。太師若能就此機會,將貂蟬賜于呂布,則呂布感念大恩,必一死報答太師。斷定利弊輕重,請太師三思啊。”董卓卻反問李儒,說:“你的愛妾愿不愿意送給呂布啊?”

    董卓倘能聽從李儒勸諫,則王允王司徒之連環計不成矣。董卓載貂蟬前往郿塢之時,李儒與道旁嘆曰:“我等皆死于婦人之手矣”。后,董卓在受禪臺上,被呂布所殺。

    性格評析:董卓殘忍無道,智淺而無容人之量,有一李儒而不能用,實乃無能匹夫一個,而望稱帝,豈非笑談?此所謂志大才疏之流,豈能不敗?蓋人世之間,非但有志大才疏之流,亦蓋才疏之人,亦必往往志大。

    呂布

    呂布被曹操圍困于下邳城白門樓上。陳宮諫曰:“曹操遠來,其勢不能持久。將軍可率兵駐扎城外,我與其余兵將守城。曹操若攻將軍,我引兵攻打其后;若來攻城,將軍奇襲其后。兩相呼應,互為犄角之勢。不出旬日,曹軍糧盡,自然退去,那時追而擊之,可一鼓而破曹啊。”可是呂布卻因妻女之故,未能實施陳宮之計。陳宮后又獻計說:“近聞曹軍糧少,遣人往許都取糧,早晚將至。將軍可引精兵斷其糧道,此計大秒。請將軍速決。”呂布卻曰:“曹操詭計多端,歷來善于斷人糧草,豈能不妨自己糧道?我不能輕舉妄動。”呂布轉身,陳宮嘆曰:“我等將死無葬身之地呀!”后,呂布被曹操引沂、泗之水灌下邳。侯成、魏續等因違背呂布的禁酒令,呂布本想殺之,后打五十背花軍棍,兩人氣憤不過,偷盜呂布赤兔馬,并于白門樓將呂布綁縛于樓柱之上,獻了城門。呂布死于白門樓。陳宮亦死。

    陳宮就死之前,曹操問陳宮:“公臺,今日之事如何呀?”陳宮答曰:“今日有死而已。”曹操曰:“公自然可以一死了之,然公老母妻子將如何?”陳宮笑而答曰:“我聞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親;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絕人之祀。老母妻子之生存,全在明公耳。”后,曹操把陳宮老母妻子接到許都養老。曹操之決定,一因陳宮臨死之言,一因當年陳宮曾棄縣令而義放曹操之故。

    當此之時,呂布哀憐于曹操,祈望免死,其手下大將張遼卻曰:“死則死爾,何懼之有?”后張遼為曹操收服,成為曹操帳下一員猛將。

    呂布,先迷于貂蟬而被王允利用,后因留戀于妻子,而不采用陳宮之計,此乃兒女情長之輩,在他人帳下做一大將可也,生逢亂世而自立,則不可得,此所謂勇而無謀之輩也。

    孫策

    許貢派人前往許昌送信,獻計曰:“孫策驍勇,與項籍相似。朝廷宜外事榮寵,召還京師,不可使其稱霸江東,以為后患。”使者不幸被孫策巡江士卒擒獲。孫策派人斬了許貢。許貢家客謀為之報仇。孫策與張昭游于市井,見眾人皆跪道士于吉,而怒于眾人皆知有道人而無江東孫策。此時,張昭已見人群之中有戴斗笠的刺客,司機行刺孫策。張昭要孫策跪下,要不就速速離開此地。回府之后,張昭吩咐孫權:“仲謀,快請程普將軍速速派人查明那三個行蹤可疑之人。”孫權卻回說:“回來,那三人查不查無甚緊要,讓程將軍將那妖人速速擒來”。后因太夫人阻攔,未能如愿,獨自前往丹徒山中狩獵消遣,結果受許貢家客行刺,幾死。身中一箭,箭鏃有毒。醫官言:“需靜養百日,方可痊愈。”后帶傷會見許昌使者,孫策問使者,曰:“曹操可怕我?”使者曰:“怕!只有郭嘉不服,曰:‘孫策輕而不備,性急少謀,乃匹夫之勇,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后于樓上誅殺于吉被母親所阻,雖誅于吉,但氣急攻心,箭瘡復發,旬日而死。死之時留遺言于孫權,曰:“仲謀,天下方亂,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大有可為。若舉江東之眾,決機于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若舉賢任能,使各盡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倘內事不決可問張昭,倘外事不決可問周瑜。”

    孫策與周瑜可謂同氣相求。臨終之前所言“內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皆所托非人也。張昭在赤壁之戰前夕力主投降曹操,周瑜不知聯劉抗曹之大計。此人俠氣沖天,剛愎自用,自以為能征慣戰,個人能力超群,而不避危險,此性格可用于建功立業,然,亦必不能長久,蓋郭嘉所言,必死于小人之手。可謂成也英武,敗也英武也。

    袁紹

    漢獻帝遭董卓之亂,袁紹帳下謀士田豐看到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好機會,諫袁紹曰:“徒都之計,既不克從,宜早圖許,奉迎天子,動托詔令,響號海內,此算上計者。不爾,終為人所擒,雖悔無益也。”袁紹不從,坐失良機。后,曹操進攻劉備,許昌空虛。田豐又諫曰:“與公爭天下者,曹操也。操東擊劉備,兵連未可卒解,今舉軍而攻其后,可一往而定,兵以機動,斯其時也。”紹辭以子疾,不許。田豐舉杖擊地曰:“夫遭難遇之機,而以嬰兒之病失其會,惜哉!”曹操至,擊破備;備奔紹。官渡之戰,初,紹之南也,田豐說紹曰:“曹公善用兵,變化無方,觽(xī)雖少,未可輕也,不如以久持之。將軍據山河之固,擁四州之觽,外結英雄,內修農戰,然后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救右則擊其左,救左則擊其右,使敵疲于奔命,民不得安業;我未勞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釋廟勝之策,而決成敗于一戰,若不如志,悔無及也。”紹不從。豐懇諫,紹怒甚,以為沮觽,械系之。紹軍既敗,或謂豐曰:“君必見重。”豐曰:“若軍有利,吾必全,今軍敗,吾其死矣。”紹還,謂左右曰:“吾不用田豐言,果為所笑”,遂殺之。

    袁紹大軍屯于官渡,欲與曹操急戰,沮授諫曰:“主公,萬萬不可急戰速進!我軍雖眾而勇猛不及彼軍;彼軍雖精而糧草不及我軍。我軍有糧利在緩守,若能曠待時日,則彼軍自敗;我軍若速進急戰,正中曹操下懷啊!望主公三思!”袁紹曰:“田豐惑我軍心,剛被打入死囚牢中。而今,大軍方動,爾等又惑我軍心,真是可氣之極!”又不聽沮授之計。后,袁紹官渡兵敗,雖曹操想要收降沮授,奈沮授毅然赴死。

    袁紹要大軍全數進屯官渡,審配又諫曰:“主公,我認為可撥兵十萬守官渡,逼近曹寨,筑起土山,令我兵士視寨中放箭,日夜襲擾。曹操若棄此而去,我得此隘口,則許昌指日可破。”袁紹曰:“此計甚好”,而行之。(此計若能如田豐所言,分兵攻擊許昌,則可勝矣。)

    沮授在羈押之中,得知袁紹派淳于瓊前往烏巢防守糧草,而言曰:“大禍將至。主公,那淳于瓊嗜酒如命,縱飲過度,無思無謀,整日爛醉如泥,如此昏庸無能之輩,怎能當此大任!”袁紹不聽,將之打入死囚。后,淳于瓊果然失守烏巢糧草。

    袁紹部卒截獲曹操派往許昌催糧的密信,恰被許攸得之。許攸本想到袁紹那里獻策以邀功請賞,曰:“主公,曹操屯軍官渡與我軍相持已久,許昌必定空虛,若分一軍星夜奔襲許昌,則許昌可奪,曹操可擒也。”然袁紹卻說:“曹操詭計多端,此信恐是誘兵之計啊。”許攸言曰:“我可以性命擔保。”此時,恰逢審配陷害許攸之信到,袁紹讀之,罵許攸為“爛行匹夫”,以許攸與曹操有舊交之故,不納許攸之計,此可謂因人害事之典范。隨后,許攸棄袁紹而投曹操,為曹操畫奇襲烏巢之計,盡燒袁紹糧草,奠定了曹操官渡之戰的勝局。

    得知烏巢起火之后,大將高覽、張頜愿領兵前往解救烏巢。郭圖諫曰:“主公不可,曹軍劫糧,曹操必然親往。曹操既出,營必空虛,可縱兵先擊曹軍營寨。曹操聞之必速還。乘其疲憊之時,擊之,可大敗曹軍,此謂孫臏圍魏救趙之計啊。”張頜曰:“不可!倘若我軍攻取曹操營寨,而不能拔,曹操回軍,對我軍形成夾擊之勢,情勢將更加危機。”二策之間,袁紹不能決,乃分兵五千于張郃、高覽,前往官渡襲擊曹營;分兵一萬于蔣奇前往救援烏巢。結果兩策皆失利。張郃、高覽受郭圖陷害,而投降曹操,后成為曹操帳下名將。蔣奇被夏侯淵挑于馬下。

    袁紹兵敗,吐血而死。

    袁紹一門四世三公,其基業來源于祖上。其性格沒有可成之優點,其所有特點皆自取敗亡之特點。優柔無斷,有智囊而不能用,又性情剛愎,好顏面,終而自取敗亡于官渡。

    周瑜

    美人計失敗之后,周瑜帶兵追殺劉備,遭遇諸葛亮伏兵,兵敗而歸,一時怒不可遏,箭瘡復發。后,周瑜想用假途滅虢之計,假以襲取西川,以交換荊州,要劉備出城迎接,而被諸葛亮識破。趙云于城上演奏“得勝歸”,而氣周瑜箭瘡復發,使其吐血,跌于馬下。在回軍路上,諸葛亮又于高處演奏周瑜的“長河吟”,誘把周瑜圍困于山下,后放歸周瑜。周瑜氣急攻心,又一次吐血而暈厥。后由小喬代筆留遺言:“幸有魯肅忠烈,謀略長遠,臨事不茍,此乃天賜吳候賢才,可以代周瑜之重任也”。給后人留下了那句縱貫史籍的千古名嘆——“既生瑜,何生亮”,悲憤而終!

    周瑜性格剛烈,又急躁,少有遠略,視線往往拘于一事之上,而不能遠觀,故與諸葛亮爭鋒屢屢落敗。“赤壁之戰”,雖一戰成名,然自此以后,卻再無戰功,豈非胸無遠略之故?如此,一事、一時之功可成,久則不足與謀也。蓋古語云:“不謀全局者不足于謀一隅,不謀萬世者不足于某一時”,是其所謂也。周瑜成于氣盛——初生牛犢不畏虎,赤壁之戰一戰成名,然最終還是死于氣盛——被諸葛亮氣死。

    關羽

    諸葛亮:“關羽,剛而自衿。”

    張飛

    伐吳之時,劉備戒之曰:“朕素知汝酒后鞭撻士卒,此取禍之道也,而復令在左右,今后務必寬容,不可如前吶。”后張飛命張達、范強二將,三日之內制造全軍所用白衣白甲。后二人因為白帛短缺,未能完成,請求寬恕延期,而遭張飛鞭撻,二人夜斬張飛頭顱,投降了吳國。

    關于、張飛皆性情中人,忠義兩全,然太過于性情,終死于性情之上。

    曹操

    曹操自見過孫權差人送去的關羽頭顱,安葬之后,突染頭痛之病,終日心神不寧。后,延請華佗為其醫治。華佗言:“大王頭痛是患風而起,病根在頭顱中,若不取出腦中風涎,只服湯藥無效。我有一法可根治此證——先飲麻沸湯,然后用利斧砍開頭顱,取出風涎。”曹操大笑曰:“用利斧砍開孤的頭顱,妙!妙!大膽!你要殺孤,是也不是?”疑心病大發,把華佗關入大獄。后,曹操死于頭風,臨終遺言:“孤死后,于彰德府講武城外,建疑冢七十二座,勿令后人知我葬于何處!勿令后人知我葬于何處!”華佗死于獄中,臨死之時言曰:“疑心也是病啊”。

    “寧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曹操以疑心久行于亂世,雖屢有敗績,然終不致亡。縱觀魏蜀吳三國政治陣營,唯有曹操陣營最為復雜,或有不得不用“疑”之客觀原因存在,可謂成之于疑,然亦自喪性命于疑也,豈不悲哉?!

    劉備

    在關羽、張飛相繼死去之后,劉備興七十余萬大兵伐吳。孫權遣程秉求和,曰:“愿送還荊州并夫人,愿吳蜀聯盟,共御曹魏”。諸葛亮諫曰:“陛下初登王位,若北上伐魏,以伸大義于天下,則可親統軍旅;若只是興兵伐吳,則命一上將統兵前往即可。何必親勞圣駕?”秦宓諫曰:“陛下舍萬圣之軀,而徇小義,古人所不取也,愿陛下深思。此番貿然出兵,必然有失。臣死無恨,只可惜新創基業毀于一旦矣。”劉備皆不聽。諸葛嘆曰:“法正法孝直若在,必能勸阻皇上東行。”孫權使臣諸葛瑾,前往游說劉備,曰:“陛下乃漢室皇叔,今不思剿除篡漢曹賊,卻為異性之親而屈萬乘之尊,是舍大義而就小義也。今陛下不取中原,但掙荊州是棄重就輕也。天下皆知陛下即位,必興漢室,恢復河山。今陛下置魏不問,反欲伐吳,瑾以為不可取。”無奈劉備怒曰:“大膽,殺弟之仇不共戴天,要朕罷兵,除死方休。”后孫權謀臣闞澤向孫權舉薦陸遜。從春至夏,天氣炎熱,汲水困難,劉備聯營七百余里,將軍隊屯于山林茂盛之地,以避炎熱。帳下謀士季常諫曰:“陸遜深有謀略,陛下遠來攻戰,他堅守不出,必有謀劃,想是欲待我軍之變,愿陛下明察。”劉備憤曰:“他有何謀略?膽怯而已!”季常又曰:“近聞諸葛丞相正在東川各處查看隘口,以防魏兵進犯,陛下何不將移營之地畫成圖本,問于丞相?”劉備不耐煩:“好了,好了,朕也頗知兵法,何必問丞相?”

    劉備為結義兄弟興兵,又不聽勸諫,終被陸遜以火攻打敗,逃于白帝城,郁郁而終,臨死時托孤于諸葛亮與李彥。遺言曰:“朕自得丞相,幸成帝業,只因智識淺陋,不聽丞相之言,自取其敗,如今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太子軟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朕觀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丞相當深察之。朕不讀書,粗知大略,圣人云:‘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朕死之前有心腹之言相告,卿之才十倍于曹丕,定能安邦定國,成就大事。若太子劉禪可以輔佐,則輔之;若太子不才,丞相可自立為成都之王。”

    劉備成于情誼,亦取敗于情誼。

    諸葛亮

    先是用關羽守荊州,而關于剛而自矜,終至大意失荊州,在戰略上失去了東西雙向出兵夾擊曹魏的可能。毛澤東曾說過:“當初諸葛亮留守荊州,劉備調諸葛亮入川,諸葛亮不該留下關羽守荊州。讓關羽守荊州是一著錯棋呢!關羽驕傲呢!關羽從思想上看不起東吳,不能認真貫徹執行諸葛亮聯吳抗曹的戰略方針,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諸葛亮的戰略意圖,結果失掉了根據地、丟了荊州,自己也被東吳殺掉了。”再是不用魏延“子午谷”奇謀;后用馬謖守守街亭,而使街亭失守。

    當事之時,魏延向諸葛亮請求調撥五千兵馬偷襲潼關,而諸葛不予;相反鄧艾滅蜀之時,所采用者,正是偷襲奇謀,由此可知諸葛此人謹慎有余,而用奇不足也。諸葛亮輔政,事無巨細,事必躬親,致使蜀國沒有培養人才,在其死后青黃不接,以至于出現“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可憐局面。用兵謹慎是其優點,也是其最大之弱點。司馬懿在給其弟司馬孚的信中,評價諸葛亮,說:“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亦評價諸葛亮曰:“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于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又曰:“亮,于治戎為長,奇謀為短,……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毛澤東在讀蘇洵《權書·項籍》中,評說諸葛亮“棄荊州而就西蜀,吾知其無能為也”一條時,寫下了精彩的批語:“其始誤于《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歷來史家大都對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的戰略思路贊譽有加,但毛澤東的評價卻獨樹一幟,很有卓見。

    諸葛亮病逝五丈原。

    諸葛亮,成于謹慎,然亦無功于謹慎。

    縱橫觀之:人之成敗,皆非他人之故,實乃自取也。


    作者:徐明   涵明書院

    • 發表于 2016-06-01 00:00
    • 閱讀 ( 699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