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做過這樣的事。你跑到樓上去拿鑰匙,但是一到了臥室,卻忘了自己是在找鑰匙。你打開冰箱的門,手往中間的架子伸去,卻發現到自己不記得了自己為什么要開冰箱。又或者,你在等待時機來打斷朋友的話,卻在自己開始說話的時候發現,我們迫切想要說出的話,已經從腦海里消失無蹤了。我們問別人:“我剛才要說什么來著?”對方只會在心里吐槽:“我怎么知道?!”
這樣的錯誤雖然令人尷尬,但它們也很常見。這個現象叫做“門口效應”,而它揭示了我們的大腦思維組織的一些重要特征。理解門口效應,也許能夠幫助我們明白,這樣暫時性的的健忘不只是一個小麻煩(雖然它還是會讓人懊惱)。
我們大腦的這種特征,用接下來這個故事來說明,也許再恰當不過了。一個女人遇見了三位在午餐時間休息的建筑工人。她向第一位問道:“你今天在做什么?”第一位感嘆道:“我在反復地將一個該死的磚塊摞在另一個磚塊上。”她又向第二位問道:“你今天在做什么?”第二位簡單地回答道:“我在建一道墻。”但是,第三位建筑工人被問及的時候,卻非常自豪地回答道:“我在建一座大教堂!”
你聽到這則故事的時候,也許會以為它是在鼓勵人們要顧及大局,但是,對你心里的心理學家來說,這則故事的道理是:若要成功作出任何行動,首先必須在多個層面上思考。第三位建筑工人也許是最積極看待工作的人,但是所有人必須像第一位建筑工人一樣,要先懂得如何成功地將一個磚塊放在另一個磚塊上,才能建一座大教堂。
我們過著日子的同時,我們的注意力會在這些層面之間互相轉移:從我們的目標和抱負,到我們的計劃和策略,直到最低的一層,就是我們的具體行動。當一切順利的時候(往往是在熟悉的情況中),我們會繼續專注在我們想要的事物上,而我們采取的做法似乎會隨之而來。如果你是一名有經驗的司機,你就會自動操作車擋、指示燈和方向盤,而你的注意力可能會集中在一些較特別的任務上,比如在車流中穿梭,或者跟你的乘客說話。當情況較特別的時候,我們就必須把注意力集中在細節上,而暫時不去理會大局。因此,當車子來到一個麻煩的路口,或者引擎開始發出奇怪的聲音的時候,駕駛員就會暫時停止說話。
我們的注意力在行動的各個層面之間上下轉移的方式,讓我們能夠執行復雜的行為:我們能拼湊出一個合理的計劃,跨越多個時刻,在多個地方,執行多個行動。
當我們的注意力在多個層面之間轉移的時候,“門口效應”就會發生。這反映了我們的記憶對于環境的依賴;即便是涉及了自己即將要做的事,也是如此。
我們的大腦會將我們的目標組織成一套具有層次性的行動,但是,即使是走進一道門口這個簡單動作,也能使我們忘記了我們的計劃。
我們來想象自己正在上樓拿鑰匙,而我們一進入臥室,就忘了自己是來干什么的。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們的計劃(鑰匙!)很不幸地在實施策略(去臥房!)的過程中被遺忘了。也許這個計劃,本身就是一個更大的計劃(準備出門!)的一部分,而這個更大的計劃,也是一些規模越來越大的計劃(去上班!、保住我的工作!、做個生產力高的、負責任的公民,等等)的一部分。每種規模都在某個時刻需要耗費一些注意力。
正當我們在這個復雜結構中穿梭著的時候,鑰匙的需求浮現了,而我們的注意力會集中在鑰匙上面一段時間。這足以形成一個計劃,就像一個雜技表演者把盤子頂在長桿上旋轉一樣。但是,我們的注意力緊接著卻又轉移到了下一個盤子上(這次,可能是走到臥房,或是納悶誰又把衣服丟在樓梯上了,或是上班的時候該做什么事,或是我們在打造生活時所需要做的無數事物中的任何一個)。
不僅如此,旋轉中的盤子有時候還可能會掉下來。我們在各種事物之間產生的關聯,像一張張的網那么繁雜,而我們的記憶,包括我們對于自己目標的記憶,就鑲嵌在這樣的網里頭。這可能是我們形成這些記憶的實體環境(這就是為什么當我們回到童年時的家的時候,我們的腦海里可能會泛起許多曾經遺忘過的回憶),也可能是精神環境(我們想起那件事的時候,腦子里剛好在思考著的其它事情)。
“門口效應”之所以發生,是因為我們同時改變了自己的實體環境和精神環境:我們移到不同的房間,同時又思考著不同的事情。這個在慌忙之中想出的目標,可能只是我們試圖在旋轉的盤子當中的一個,而當環境改變的時候,這個目標就會被遺忘。
通過這個效應,我們能看到自己是如何協調復雜的動作的:我們會以動作配合計劃,使我們(在大多時候)能夠將正確的磚塊放在正確的位置,從而建造我們生命中的大教堂。
譯:搬那度|壹心理翻譯團隊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