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的生物課上,你可能會學到一個知識點,那就是人類的身體上存在一些退化的器官——如闌尾、智齒、尾巴骨等——相對于原始祖先,我們要適應更先進的生活方式,這些器官漸漸地看似無用了。
然而,比起這些退化器官帶來好處來說,智齒無疑讓我們更加痛苦,人類的闌尾更是一個埋在在腹部的定時炸彈。但是,一項新的研究表明,闌尾可能有著更重要的生物功能,并且人類還沒有做好放棄這項功能的準備。
來自中西大學的研究員們,為了搞明白闌尾在進化壓力下幾度消失又幾度復現,他們追蹤溯源了各種哺乳動物在過去的1100萬年中的發展過程,研究了闌尾的出現、消失以及再現。
他們發現,這個器官在哺乳動物的進化中進化了最少29次——很可能多達41次,并且最多只消失了12次。
團隊說道:“這個統計數據充分地表明對于闌尾這個結構來說,出現比消失更具有選擇價值。”
“因此,我們很自信地反對關于闌尾只是一個進化不完全的結構,在哺乳動物中沒有適應價值或功能這個假說。”
闌尾在過去的千百萬年,在人類以及其他哺乳動物身上出現那么多次的復現,那么到底它的好處是什么呢?
世俗的觀點認為,人類的闌尾只是器官縮減后的殘存,它在幾百萬年前原始人類身上曾十分重要。
它依然存在的原因是因為完全消失有著太高的“進化成本”(只有在偶然有致命地發炎或破損的情況下才需要摘除)。失去這個身體重要部分的進化壓力很小很小。
換言之,失去這個闌尾需要人類成千上萬年不斷的努力,這對于進化來說根本不值得,因為對于大多數的人來說,闌尾只是安安靜靜的呆在哪里而已。
但是,如果它不僅僅是安靜地呆在那里呢?
多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在研究人類闌尾可能存在的功能,現在主要的假說就是闌尾是有益腸道細菌的避風港灣,這些細菌能使我們免受某種感染。
支持這項假說的最好的一個證據就是一篇2012的研究,研究發現那些沒有闌尾的個體比起有闌尾的個體,發生梭菌性結腸炎的概率是后者的四倍。
根據《科學美國人》雜志解釋,有完整闌尾的個體在發病案例中占了11%(根據位于紐約的溫思羅普大學醫院報道),然而沒有闌尾的個體占了案例的48%。
現在中西大學的團隊正嘗試使用一種不同的方法達到一種相同的結論。
他們首先收集了相關數據,這些數據是關于過去1100萬年中533種有闌尾或沒有闌尾,或有其他胃腸系統以及類似環境特點的哺乳動物物種。
將這些不同的進化過程在每一個基因樹上分析,他們追溯了闌尾在多年的進化下是如何演變的,并且發現一旦闌尾器官形成,就幾乎沒有消失過。
團隊在出版社聲明中寫道:“闌尾在不同的哺乳動物的演變過程中獨立進化,每個物種都超過了30次,而且一旦在進化過程中出現就幾乎再也沒有消失過。”
“這支持了闌尾可能承擔‘適應目的’的想法。”
接下來,研究人員會考慮不同的生態因素——物種的社會行為、飲食、棲息地以及當地氣候——來搞懂這個“適應目的”是什么。
他們發現,那些保留或重新獲得闌尾的物種,盲腸中的免疫淋巴組織的濃度平均都更高。
這證明了闌尾在物種的免疫系統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特別是淋巴組織(淋巴組織能刺激某種有益腸道細菌的增長)。
團隊在文中總結道:“然而闌尾與盲腸因素的關系之前就有人提出了,但是這是第一次從統計學上得到驗證。”
闌尾的存在與淋巴組織的聯合支持了闌尾進化的免疫假說。
雖然研究還未定論,但它卻對人類一直保有闌尾是為了免疫支持這一假說提供了一個很不一樣的觀點。
現在的挑戰就是證明它,畢竟說來容易實施難。因為大部分摘除闌尾的人們并沒有承受任何不利的長期的損傷。
當人們摘除了闌尾后,盲腸中以及其他地方的免疫細胞產生組織會逐漸增強來補償闌尾的喪失。
在所有這些假設中,有一個是很明確的,我們可能無法再擁有尾巴了,但將闌尾一筆抹去還為時過早。
這篇報道發表在《法國科學院報告》。
蝌蚪五線譜編譯自sciencealert,譯者 小趙,轉載須授權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