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防癌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主動進行體檢,尤其是防癌體檢。在如何選擇體檢項目上,多數人不知如何選擇。還有些人認為花錢越多越好,項目越全越好。那么,防癌體檢中,體檢人員常見的誤區有哪些呢?
1、PET-CT檢查是最好的
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PET-CT既包括結構檢查也包括功能檢查,較一般的超聲、CT檢查具有明顯的優勢。但是,PET-CT也不是萬能的。在癌癥篩查方面,PET-CT檢查在早期胃癌、腸癌、宮頸癌方面不如胃鏡、腸鏡和宮頸細胞學TCT敏感,不能代替上述三種檢查方法。而且,PET-CT檢查對人體有一定的輻射,不適合經常重復檢查,因此不能常規作為防癌體檢的方法使用。
2、做完防癌體檢沒有異常發現我就不會得癌了
這種想法也是不正確的。首先一般的體檢項目或者套餐包括體檢的項目有限,并不包括全身所有器官的檢查。已經檢查的項目未見異常不能說明未檢查的項目也無異常。胃癌和腸癌是我國發病率前五位的常見的惡性腫瘤,由于胃鏡和腸鏡的檢查需要有病毒學檢查結果后才能檢查、檢查前需要預約以及檢查有一定的痛苦等原因,一般體檢項目中不包括這兩項檢查。因此,即使體檢結果未見異常,體檢人員也有患胃癌和腸癌的可能。其次,目前的防癌體檢一般是針對幾種常見的癌癥進行的,有些檢查方法的敏感性有限,不能檢查出全部的早期癌,如胸片可能會漏診部分肺癌,在脂肪肝的影響下,超聲可能漏診早期的肝癌等。再次,有些腫瘤生長較快,在體檢時還很小,不能被現有的臨床檢查手段發現,過了幾個月后,迅速長大,才能被發現。因此,即使進行了體檢,身體有不舒服的癥狀或者哪里長了東西也要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疾病的診斷。
3、查血就能診斷癌癥
一些外周腫瘤標志物如AFP對于肝癌、PSA對于前列腺癌有一定的診斷意義,其他常見的癌癥與血的腫瘤標志物之間缺乏明確的對應關系。部分腫瘤患者在診斷時出現血腫瘤標志物升高,但是還有一部分患者即使到了腫瘤的晚期腫瘤標志物也不升高,因此,不能只查血的腫瘤標志物診斷癌癥。血液腫瘤標志物檢查需要聯合醫生的臨床檢查、影像學檢查如超聲、CT等進行癌癥的早期診斷。
4、體檢發現血的腫瘤標志物升高就是患了癌癥
目前,越來越多的體檢中心把血的腫瘤標志物檢查包括在體檢項目中,于是發現了許多腫瘤標志物升高的人員。經常引起體檢人員和家屬的恐慌。事實上,外周血腫瘤標志物的輕度升高大多數人經過全面的臨床檢查不是腫瘤患者。但是,如果在體檢過程中發現了血的腫瘤標志物的升高,還是要進行全面的臨床檢查并長期進行復查、隨診,以發現可能存在的潛在的疾病。
5、體檢一次可以保證幾年內不會得癌
體檢檢查結果能反映人體一定時間內的狀況。血液學的檢查結果經常發生變化,有時一天內的檢查結果都不相同。影像學的檢查結果也有一定的“有效期”。一般人群的體檢一年進行一次,即使每年進行體檢,也有可能有在兩次體檢中間診斷癌癥。所以,在每年進行體檢而且在體檢未見異常的情況下,如果有不舒服或者身體有異常的表現也應該及時就診。對于一些高風險的人群如有家族中多人患惡性腫瘤或者乙肝病毒攜帶(患肝癌的風險明顯增高)的人群等體檢的時間間隔要縮短,可以半年體檢一次。
6、體檢能預防癌癥
有些體檢的人員問我做了防癌體檢,是不是以后就不得癌癥了。不是這樣的。防癌體檢與一般體檢的區別是不僅檢查您現在是否患癌,還調查和檢查您有沒有患癌的風險因素,如您有無吸煙史、腫瘤家族史、病毒感染等。體檢報告中還對一些體重超重、血脂高、脂肪肝等不健康或者不利于腫瘤預防的因素和指標進行提醒,因此,體檢后如果體檢人員能夠通過改善生活方式來改善一些患癌危險因素,則通過防癌體檢等能夠取得一定的預防作用。對于一般人群,防癌體檢需要每年進行,不能一次體檢未發現異常就再也不檢查了。癌癥的預防和早期診斷需要長期注意,防癌和癌癥的早診沒有捷徑。
(作者:劉炬,副主任醫師)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