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央視3·15晚會一篇關于魚肝油產品的報道引起了人們廣泛關注,該報道指出,魚肝油是藥品,但很多廠家卻將魚肝油冠以各種糖果的名義加工成嬰幼兒食品來銷售,并用魚油或者水產品加工的企業標準偷梁換柱。還有一些生產者稱,自己生產的產品含量已經超標,超過國家規定兒童正常攝入量的標準。央視最后得出結論:正常和健康的孩子,在他們成長過程當中是不需要補充魚肝油的,即便需要,補充的劑量或者補充時間都需要聽從專家和醫生的建議。
看過該報道后,很多人都很著急,尤其那些正在給寶寶吃魚肝油制劑的家長,決定趕快給孩子停補魚肝油。那么,嬰幼兒真的不需要吃魚肝油?魚油和魚肝油又有什么區別?
魚油和魚肝油分別是什么?
魚油是指魚的脂肪,這類脂肪往往含豐富的OMEGA-3系脂肪酸(DHA和EPA)。DHA有益于寶寶視網膜和大腦的發育,并可調節身體免疫功能,所以吃魚油主要是為了補充DHA。WHO建議孕婦每天DHA和EPA的總攝入量為300毫克,其中DHA至少200毫克,魚類、海鮮、蛋黃、藻類食物中含有DHA,其他食物中則幾乎不含DHA,因此,孕婦膳食中應該保證一定量的魚類、海鮮、蛋黃和海藻等。如果由于各種原因這些食物攝入不足,吃一些含DHA的魚油、海藻油補充劑也是必要的。但對于寶寶來說,母乳、配方粉、嬰兒米粉往往都含有豐富的DHA,正常進食完全能夠滿足需要。一般2歲前無需額外補充。2歲之后如果寶寶的食物中DHA不能保證,就可以考慮服用DHA補充劑,相比魚類來源的DHA,藻類來源更值得推薦,這是因為藻類處于食物鏈低端,往往受污染更少,也不易導致過敏。
而我們常說的魚肝油,一般是指維生素A和維生素D的復合制劑,因為這兩種維生素都是脂溶性的,所以一般就會加入魚肝油或精煉食用植物油來溶解,并促進這些維生素的吸收。也就是說魚肝油主要是為了補充維生素D和維生素A。
維生素D的主要作用是促進鈣的吸收,缺乏時會影響鈣的吸收和利用,導致骨骼不能正常的鈣化,易引起骨骼變軟和彎曲變形,行走時兩腿彎曲,被稱作佝僂病。維生素D既可來源于膳食,又可通過陽光照射皮膚合成。嬰兒的主要食物是母乳,但母乳中維生素D含量較低,在北方寒冷的冬春季節或南方的梅雨季節,嬰兒戶外活動少,接觸陽光不足,單純靠母乳喂養不能滿足嬰兒對維生素D的需要。調查也顯示,我國嬰幼兒佝僂病的患病率一直較高。
正是因為維生素D對寶寶如此重要,且很容易缺乏,很多權威指南和專家建議寶寶出生后不久都應服用維生素D補劑。
比如,《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正常母乳喂養嬰兒應每日喂以維生素D400IU~800IU(南方400IU~600IU,北方600IU~800IU),早產兒也要加至每日600IU到800IU。而對于人工喂養的嬰兒,應首選使用適合0月齡~6月齡嬰兒的嬰兒配方奶粉,因為國家嬰幼兒奶粉標準(GB10766—97)中規定這種奶粉中每百克應添加200IU~400IU的維生素D。配方粉喂養或混合喂養的寶寶,則應該通過計算,看看每天通過配方粉攝入的維生素D能否達到推薦量,不足推薦量的部分應該通過補充劑來補足。
美國兒科學會(AAP)也建議母乳嬰兒需要補充維生素D,稱雖然這種維生素主要是皮膚經陽光照射自動合成,但嬰幼兒應盡量避免陽光直射,在陽光下應涂抹防曬霜,以避免陽光照射帶來的皮膚癌風險。當然,家長還是應該帶著寶寶適當進行戶外活動,在樹蔭下接受陽光反射是完全可以的。皮膚經照射合成維生素D不夠穩定,且需要減少直射,保險起見,還是應該適當服用補充劑。目前,美國兒科學會建議所有嬰幼兒從出生后不久就應保證每日至少攝入400IU維生素D,除非通過配方奶就能夠達到這一推薦量,否則都需要額外補充。
衛生部2010年發布的《兒童營養性疾病管理技術規范》也建議,嬰兒(尤其是純母乳喂養兒)生后數天應開始補充維生素D 400 IU/d。而對于高危人群,如早產兒、雙胎兒,生后即應補充800IU/d,3個月后改為400I U/d。有條件可監測血生化指標,根據結果適當調整劑量。
而維生素D的最主要來源就是魚肝油,當然有條件的補充純的維生素D制劑(在藥店很難買到,有些正規的網上藥店有售)更好,因為維生素A很多完全可以通過母乳、配方粉和合理的輔食添加來滿足,當然,按規定劑量服用嬰幼兒專用的魚肝油補劑,不至于維生素A過量中毒。
總之,國內外權威指南都建議嬰幼兒可以也應該通過魚肝油或純維生素D制劑來補充維生素D,而不是像央視所言“正常和健康的孩子,在他們成長過程當中是不需要補充魚肝油的”,這樣的說法很容易誤導家長,使他們不敢再給寶寶服用魚肝油,會影響很多寶寶的健康,我國佝僂病發病也會迅速上升。
我贊同央視曝光無良廠家生產“魚肝油”產品,更支持不要給孩子亂用那些違法的“魚肝油”保健品或食品,但維生素D孩子是需要補的,正規藥企的魚肝油也完全可以吃。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