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鳥中常有花木蘭:母雞也能變公雞?

    “下蛋公雞,公雞中的戰斗機!”趙本山的小品總是給人們留下許多歡笑,但你是否知道下蛋公雞是怎么出現的?還有別的動物能“反串出演”嗎?

    鳥中常有花木蘭

    趙本山在07年春晚小品《策劃》中的一句“下蛋公雞,公雞中的戰斗機”紅透了大江南北,08年高考生物海南卷又出了一道母雞變為公雞后與正常母雞交配求后代性別比例的題,上網一搜,大江南北各種母雞變公雞的新聞也并不少見,甚至古代就有了“牝雞司晨”一詞,這種神奇的現象究竟是怎么出現的呢?

    眾所周知,高等動物的性別是由性染色體決定的,在基因的控制下,動物體內發育出相應的生殖器官,同時也表現出一些與性別相關的外表及行為方面的特征(如人類的喉結、胡須,雞的大冠子、打鳴行為,都是雄性的特征)。但在“母雞變公雞”的案例中,則出現了染色體性別不變、生殖腺性別和表型性別反轉、具備部分反轉后性別功能的情況,這種情形被稱為“性反轉”。在變成公雞的母雞體內,染色體依然是ZW,但由于分泌雄激素,長出了睪丸,從而開始逐漸停止生蛋、長出雞冠和長尾羽、打鳴甚至具備使其它母雞受精的生理功能。

    事實上,雞屬于鳥類,而鳥類在自然條件下,母鳥變公鳥不算太少見,公鳥變母鳥則要稀奇得多,這是因為只有雌鳥才存在生殖系統發育不對稱的現象。鳥類胚胎的生殖腺來自于生殖嵴,生殖導管則來自于苗勒氏管和沃夫氏管,在雌性中,左側性腺和苗勒氏管發育成具有功能的卵巢和輸卵管,而右側保持原基狀態,這是為了保持體重利于飛行而進化出來的;在雄性中,性腺和沃夫氏管則發育成對稱的、雙側生殖系統,而苗勒氏管退化。在正常孵化過程中,ZW胚胎的雌性生殖腺優先發育并分泌激素,這些激素能促使雌性特征發育,同時抑制雄性生殖腺的發育;ZZ胚胎則反之。因此如果在孵化的早期階段,用雌激素處理雞胚,可引起雄性的胚胎出現不同程度的雌性發育。

    如果成年雌鳥的左側卵巢在外界刺激下病變損壞,則不再能產生足夠的激素,這時右側未分化的生殖系統原基不再受到激素的抑制,便發育為睪丸,雌鳥從而變成能生育的雄鳥, “牝雞司晨”的情況正是這么出現的。更有甚者,如果一群母雞中長時間沒有公雞,那么也有可能會出現其中一只漸漸出現雄性特征,最終成長為“好男兒”的情況,這大概是出于傳宗接代的壓力吧。

    性反轉不是鳥的專利

    由于性反轉只發生在器官和外表的水平,而不涉及染色體性別,而哺乳動物的生殖細胞只能朝向性染色體所決定的性別發育,因此至今未在哺乳類中發現過具有功能的性反轉。但在魚類、兩棲類等中,則有可能出現有功能的性反轉,這是因為它們和母雞類似,體內生殖腺存在著尚未分化的部分,所以在條件適宜時可以轉變性別。引起性反轉的因素很多,如動物的生理狀態、外界環境以及激素處理等。

    最常見的性反轉動物莫過于黃鱔了,黃鱔寶寶孵出來時全都是女孩,長到兩歲多開始當媽媽,產卵后卵巢逐漸退化,慢慢變成大叔,一般來說,兩歲以內、體長35cm以下的黃鱔全是美女,而六歲以上、體長40cm以上的全是帥哥,而三四歲、體長36-38cm的黃鱔則公母都有。

    除了黃鱔,具有性反轉現象的魚類還有很多。紅鯛魚也就是加吉魚,通常由一條雄魚和一群雌魚組成一夫多妻制的家庭。如果作為“一家之主”的雄魚不幸喪生,那么,妻妾們中的一條身體健壯的雌魚便會身材變粗、鰭變長、卵巢消失、精囊出現,變為雄性,從而又恢復了一個完整的家庭,繼續繁衍后代。《海底總動員》中的主角尼莫——小丑魚,則與紅鯛魚相反,小丑魚的群體是由一對夫妻和許多還不具備生殖能力的后備雄魚組成的,雌魚體型明顯大于雄魚,一旦雌魚去世,雄魚就會變成雌魚,而后備中一條較為強壯的雄魚則替補上場。石斑魚、白頭翁魚等許多種魚類都有性反轉的能力。

    黃鱔的性反轉是一次性的,無法再從雄性變回雌性,而有一些貝類的雌雄變化更有趣,它們能根據水溫、營養狀況等因素反復變來變去,真是年年歲歲貝相似,歲歲年年性不同。貝類的性別很復雜,有雌雄同體的,有雌雄異體的,還有雌雄異體還能變換性別的。

    沙蠶和黃鱔恰恰相反,出生時都是小伙子,老了卻都是大媽,但若成年的雌沙蠶游離了群體,只遇到了同性而沒遇到異性時,則其中一條會再次逆轉為雄性,兩者結為夫妻。

    有些爬行動物明明有異形染色體,但它們的發育性別情況卻依然受到溫度影響。

    鬃獅蜥是一種生活在干旱炎熱的澳大利亞內陸的爬行動物,通常情況下它們的性別由染色體決定,但是高溫可以阻礙雄性染色體發揮作用,從而使雄性胚胎轉變成雌性,這種變性蜥蜴具有雌性的器官和外表,但從基因上來說它仍然是雄性的。

    而人們常說的海馬爸爸會生孩子,則不屬于性反轉現象的范疇。海馬爸爸為了撫育子女,身體特化出了一個育兒袋,讓海馬媽媽將卵產在里面。卵在育兒袋中不僅安全,而且能得到足夠的營養——受精卵嵌在育兒袋的內壁,通過雄海馬的血管,直接把氧氣和養料供給胚胎,于是卵在海馬父親的育兒袋里安心發育、孵化、成長,一般小海馬在孵化后一個多月才離開爸爸。

    (本文首發于《愛科學》,獲作者授權轉載。)

    • 發表于 2014-02-20 00:00
    • 閱讀 ( 916 )
    • 分類:其他類型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