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你的飲食中,鋁成災了嗎?

    媒體載,近日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公布專項監測結果,結果顯示:四成食品鋁含量超過國家標準2到9倍,人群中30%多的個體每周鋁的(安全)攝入量超過FAO/WHO制訂的每周耐受量的參考值(PTWI),其中4-6歲的兒童最高,為參考值的2.6倍。

    其實這個問題并不是新問題了,從十幾年前開始,就有一些專家呼吁鋁過量可能對現代人造成危害,但對此事引起重視的人寥寥無幾。人們更容易對那些聳人聽聞的消息甚至是謠言引起關注,而這種扎扎實實的健康風險卻只有學者進行研究和調查。如今,在確鑿的數據面前,“鋁攝入超標”問題終于有希望引起全社會的普遍關注了。

    人們不禁要問:這過量的鋁,到底是哪里來的?

    鋁存在于自然環境當中,但天然食物中一般鋁含量很低。人體食物中所攝入的鋁,主要來自含鋁食品添加劑,也就是鉀明礬(硫酸鋁鉀)和銨明礬(硫酸鋁銨)。

    聽到一種化學詞匯,大部分人都會有驚恐之感。但仔細回想一下中學化學課程就會記得,明礬乃是老百姓常用的化學品。自古以來,人們就發現明礬的用處很大,而古人根本不知道它有什么害處,所以對它沒有警惕,只有感情。

    比如說,過去沒有自來水,很多地方的人都要用明礬來凈水,因為它水解生成氫氧化鋁之后,能夠和帶負電的水中懸浮物膠粒結合,令其失去電性斥力而凝聚沉降下來,讓渾濁的水變得澄清透明。

    也是很早很早以前,人們就發現,明礬放在食品里,還能改善食品的感官品質。按現代食品添加劑的詞匯,添加了明礬之后的很多復合添加劑都可以叫做“食品品質改良劑”。可以這么說,明礬是一種很多國家都許可使用的,“全能型”的食品品質改良劑配料。

    比如說,按傳統工藝,炸油條、炸油餅炸蝦片之類的油炸食品,都要加入明礬,配合一些小蘇打。這是因為,明礬可以和碳酸氫鈉發生化學反應,產生二氧化碳,從而讓面食品在受熱之后體積變得膨大。有研究發現,油條要想達到最佳的膨大效果,添加明礬的量會遠遠超過安全量。懂了這些之后,我慶幸小時候只有過節才能吃到炸蝦片,小時的我太愛吃這東西了。

    除了油條油餅之外,蛋糕、饅頭、包子、發糕、玉米餅和許多松軟多孔的糕點小吃類食品,理論上也都可以讓明礬來幫忙。當然,蛋糕可以直接用雞蛋打發,但加泡打粉之后少用點雞蛋,成本就能大大下降。饅頭包子可以用自然酵母發酵,但是怎么也比不上加了泡打粉之后的松軟膨大程度。玉米餅不加泡打粉,口感會硬得完全不受歡迎,而加了泡打粉有了多孔質地之后,連小朋友都喜歡吃。

    然而,這個泡打粉的經典配方,就是碳酸氫鈉和明礬這兩種物質做主力。當然,有很多替代配方,泡打粉可以做到完全不含鋁。只是,不含鋁的配方,要想達到同樣效果,成本會高出很多。既然消費者都不重視吃進去多少鋁的問題,生產者自然也就挑便宜的含鋁泡打粉來用了。

    前幾年,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的一次測定發現,膨化食品中鋁超標的居然達到三分之一。這是因為膨松劑能讓膨化食品質地更為松脆,而“脆”是膨化食品引以為自豪的質地特色,也是吸引消費者的主要殺手锏。含鋁膨松劑價格低效果好,廠家自然愛它沒商量。經過那次曝光,很多企業進行了原料改革,或許現在情況已經好轉。但是,那些鄉鎮小食品生產廠家所生產的各種冒牌產品,小朋友最喜歡的那些脆爽小零食,鋁含量真的相當令人憂慮。

    不過,明礬的作用還遠不止于此。它還能讓面食品更勁道,比如面條、面片、餃子皮之類,都有明礬的用武之地,和加硼砂是類似的原理。此外,它也能讓凝凍類食品口感更彈性,比如粉絲、粉條、涼粉、涼皮、米皮、豆腐之類。總之,只要消費者熱愛這種彈性口感,生產者就用它沒商量。因為知道這個秘訣,每當吃到那些太勁道的淀粉制品和面制品,看到那些怎么拉都不破的餃子皮,我總覺得有點心理障礙……

    鹽漬海蟄皮和海蟄頭等水產品也是最常添加明礬的食品,因為用了它,口感就是特別好特別Q彈。甚至一些魚貝類產品也有可能加入。

    除了這些食品之外,經常吃制酸胃藥也是鋁的來源之一。因為這些中和胃酸的藥物往往含有氫氧化鋁。如果長期服用,攝入的鋁不可忽視。另一個重要來源就是鋁制餐具、飯盒、水壺、鍋具等。在二三十年前,鋁制品在廚房里占壓倒優勢,不銹鋼制品只是最近十幾年才全面替代鋁鍋鋁壺鋁飯盒鋁盆。

    肯定會有朋友問:有關食品中的鋁,難道沒有個標準來限制一下嗎?

    標準當然有。按照我國食品添加劑標準GB2760-2011,明礬作為膨松劑和穩定劑,可以用于豆類制品、小麥粉及其制品、蝦片、焙烤食品、水產品及其制品,還有就是膨化食品。想一想,你和孩子每天吃的都是什么?豆制品,水產品,面食品,焙烤食品和膨化食品,哪個不是小朋友吃的東西?它們都可以加明礬來制作,因為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工藝,怪不得現代食品工業。

    標準上寫著,明礬的使用量是“按生產需要適量添加”。也就是說,想加多少要看生產產品時想要什么效果。當然,添加量也并非沒有限制,鋁的殘留量必須≤100mg/kg干品。不過,對于小企業甚至手工作坊們來說,這個標準基本上沒什么意義,因為他們根本不會測定什么殘留量,甚至沒準看不明白這個數是什么意思。標準沒法保證,在有些時候,為了達到最佳口感狀態,鋁的殘留量肯定不會超過這個數量。

    可是,如果鋁攝入量大大超標,會有什么麻煩?

    鋁元素不是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人體對它的吸收能力也不強。然而,如果長期超量攝入,它具有蓄積性,可以沉積在大腦、肺臟、肝臟、骨骼、睪丸等組織當中,累積到一定數量后產生慢性毒作用。鋁的過量攝入會引起神經系統的病變,甚至可能增加老年性癡呆的風險。生長發育期的兒童長期大劑量食用鋁含量超標的食品,可能造成神經發育受損導致智力發育障礙。過多的鋁作用于骨組織,導致沉積在骨質中的鈣流失,同時抑制骨的生成,可能促進骨質疏松。此外,鋁對造血系統和免疫系統有一定毒性,同時妨礙鈣、鋅、鐵、鎂等多種元素的吸收。

    按照標準,到底每天吃多少鋁算是超標呢?

    各國對于含鋁食品添加物的規定不一,2011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 (WHO/FAO)將鋁的每周可容許攝取量,暫修正為每人2mg/公斤體重。歐盟標準更低,為1mg/公斤體重/周。按照WHO/FAO的標準,對于一個60公斤體重的成年人,每周攝入量為120mg,即每天攝入量不超過17mg。不過,這個量真的很容易超過。

    據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的監測,我國部分地區食品鋁含量令人擔憂:市售烘烤面食(面包)中鋁平均含量為126 mg/kg,市售蒸制面食為149 mg/kg,油條為495.6 mg/kg。而頗受兒童及青少年喜愛的膨化食品,含鋁量可達到300 mg/kg。如果長期大量食用這些食物,積累幾十年,體內鋁的蓄積量恐怕相當令人擔心。

    要減少鋁的攝入量,其實也有一些辦法。

    1 不吃或少吃油條、油餅、麻花、馓子、蝦片等等所有質地蓬松或脆爽的油炸食品,膨化食品也要嚴格限量。這些食物營養價值本來就很低,除了鋁之外,其他安全風險也很多,遠離它們是最明智的選擇。

    2 選用自然發酵法或無鋁膨松劑制作的饅頭和糕點。買饅頭、包子、發糕、棗糕、玉米餅之類,不要太追求松軟,因為純酵母發酵和加明礬幫忙的產品相比,松軟多孔的程度會差不少。

    3 吃面條、面片等的時候,不要追求過分彈牙的韌性口感。久煮不爛未必是優點,或許應當擔心。

    4 粉條、涼粉、粉皮、涼皮、米皮之類不要追求口感太彈性。由于這類淀粉制品營養價值很低,偶爾吃點可以,不要經常當飯吃。

    • 發表于 2014-02-19 00:00
    • 閱讀 ( 1142 )
    • 分類:其他類型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