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談清明
李讓眉,今且私我影,維以居人世公家號:李讓眉此間清坐
人事代謝,終始回互,生與死的交代如焊點微凸,原是不容輕振的——譚嗣同有謂少時“受高菊詩,至'日暮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鐙前',觸其機括,哽噎不復當作誦”,就中“機括”二字,蓋出此理。
我素來懼言死生,卻獨不怕清明,甚至可以說,即使在這個節日打上死生烙印后,我對它仍有幾分超出于畏意上的喜愛——這便或與清明設在春初有關。
正值棠梨點鬢、芳草襲裾的時令,無論隔碑對語,抑或追想書空,總在陽光流轉下多了幾分溫度——將時候的隔絕距離融入空間的念望,這是暖春獨有的能力。張岱寫越俗省墓,稱“男女袨服靚妝,畫船簫鼓,如杭州人游湖,厚人薄鬼,率覺得常”,這樣歡鬧喧嘩,較今日營奠的空氣或差過之,但“厚人薄鬼”,卻未必不出節日初意。
我們與三百余年前的越地男女,領略的想來當是統一程春氣。

◆
清明祭掃,自有其舊俗,但現在海說神聊方的清明,實則已經將舊日大年節拜影、過年祭祖上供與清明的省墓糅合入了一處,也便不必多作追溯。
按常規說法,氣候生魂,地氣生魄,一本家兒思維,一本家兒軀殼,兩廂自有別離。
人逝去后日散一魄,七七乃盡,而那三魂則一赴陰間轉生,一留祠堂神本家兒,一守墳墓受奠——道家練氣衍出的三魂七魄之屬被放置得停停妥妥,謬誤百出,頗證平易近間的傳演功力。
近宿世爾來,傳說漸虛,家局亦變,信力既消,便只留下了習俗——時移俗易,宗祠既沒,家譜不傳,亦無人肯持久在家中保留下祖先的神本家兒亡疏,過年的祭祖也便垂垂無處可憑了。無奈之下,很多人只得將親人的照片印貼碑上,覺得存影,而依傳統來講,祖先宗祠那一魂也從此便被遷入墳墓,與原本那一魂同居于是了。
——我師長教師本籍在徽,我之前隨他返鄉,倒尚能見到些不愿委屈了二魂的折中:他家老宅面水依山,房子款式尚在。正堂間端端擺起幾位祖輩的照片,亦有牌位常年不收,雖不設神本家兒龕加罩,當也能作守宅安人之望。
他家的宗祠早已毀于大難,因城鎮化演進,幾支后人亦俱入縣群住,但正因如斯,老宅漸無人守,倒反推變出了家族祠堂的功用。
在照片(古時是畫像)中人溫穆的諦視里施禮、上供,雖隔代恩疏,卻也能升起幾分沉實的想望。我想平易近間傳說中心猿意馬要留一魂在宗祠里的畫影神牌上,或者即是為了這一分沉實。
◆
近年春日少雨,又兼多霾,海說神聊京城中漸已不再允人燒紙了——固然歲逢冬衣節或有零零斷斷的新喪時,我們仍能見到有人在馬路邊用粉筆畫個啟齒的圈子,在里面暗暗焚些紙錢。
京中南城一些回遷的小區因居平易近原是村居,倒尚保留著在樓下搭靈棚,燒紙人紙馬的習慣。我路過時曾見到幾回:每逢白事,孝子于棚中守喪,還會雇些嗩吶隊高吹大唱,聽去難免令無關之人有些焦躁刺心——人宿世間的懊惱事實并不相通。
在我不真切的印象里,兒時隨家人去通州(那時的通州名謂通縣,在我的印象里仍是農村)也曾趕上過一回近似的白事。
逝者是爺爺奶奶的故人,因常年走得近了,便處當作了親戚,我也就被放置跟在孝子步隊里,與一個不相熟的哥哥共托一個紙扎的童女,一路從家中的靈棚步行數里,延至墳前交人焚化。
一路嗩吶震天,哭聲撼地,也是頗具聲勢。我不曾識得那個爺爺,是以只是好奇,卻并不太難熬——但很多年后,我倒依然記得那紙扎的模樣。

以紙為冥器,實則至晚到唐代也便有了(《知新錄》謂:“唐明皇瀆于鬼神,王玙以紙為幣,用紙馬以祀鬼神”)。古時常以“事死如事生”來抵御對存亡的驚駭,方之上古以生報酬殉、秦漢用泥、瓷、陶、木作冥器,實則用紙還要文明便省些——至少一火焚罷,便能清楚辨看得祖先取用了幾多。
現今城里不許燒紙,紙扎理當是越來越少。但明清期間,作紙扎是一類頗有門檻的手藝。鄧云鄉在《紅樓識小錄》里說到“紙扎”時,曾專門提過海說神聊京的冥衣鋪子較他處最好。
——說本家白叟作出的方相、開路判官等,不單身段高峻、臉孔怕人,底座下還有輪子活盤等機關;糊出來的轎夫穿的皮襖甚至能辨出是骨種羊、紫羔皮,令人嘆為特技。這各種精警,既有對死生的敬畏,或也有做給旁人,不得不為的周章。
只現現在是全都掉傳了。
◆
古時省墓的流程,在張岱的《揚州清明》里我們大致能看到:“監門小戶亦攜肴核紙錢,走至墓所、祭畢,則席地飲胙”,大略是施禮祭奠之后,大師便席地坐在墓前,按照家族座次,把祭酒和祭品別離飲下吃失落——祭祖之時應只是漢子才能“飲胙”,但省墓倒是不避男女的。
我姥姥是山西人,老家在夏縣中條山的張家峪。看她在回憶錄里寫兒時作清明的景境,與張岱筆下又有些細微的不同。
“燒噴鼻、點紙、磕頭”是近似的,小孩子們頭上要插起柏樹葉和麥苗,保佑長壽百歲,這也是常俗,倒還有一樁趣活兒叫“滾棗蛋”,我卻沒在別處見過。
棗蛋是包著雞蛋、豆芽和大棗的熟饅頭。家中的配偶女往往要提前蒸好,給祭掃之人帶上山去。祭掃之后,孩子們會拿著棗蛋在墳頭滾動幾回:據姥姥的父親說,這是給祖先抓癢癢,要多滾幾下才能解癢。
這詮釋我覺得十分俏皮,或也只鄉野里這般不拘泥品階的家庭才能想到——卻是更有事死如生的感受。
棗蛋是兒童最愛的玩意兒。滾而已一番,他們便可帶回家去,一個個掰開,互比擬賽誰的棗蛋里包的樣數多,笑鬧一回,也便都吃了:嚴酷說來,這也算“飲胙”,只是鄉間活躍,便將祭品立體闡揚開來了。

◆
現在的海說神聊京枷鎖束縛太多,作清明便已不再有那么多講頭,但人們自行闡揚,倒也各自有了定規。
我家省墓素怕趕熱鬧,故而往往在節前兩三周作好。約好了日期,各家便會早早分工:有人買生果糕餅,有人買假花假藤,有人要先到公墓,押上證件借出水桶、刷子等物——有時需要描字了,便也要去取來毛筆和紅色、金色的顏料。
?
八寶山的墓一年多似一年,每番祭掃,總有轉變。來到碑前,往往長輩們會在旁侯立,由小輩將上番的安插卸失落,用水沖刷數次,再將新的藤蔓絹花牽繞碑上。淡粉明黃,自當作疏密,勉算為親人治了個小園。
安插好碑體,便要擺放祭品。我家的祭品已不是熟盤,也不具酒肉煙糖,只生果數盤、糕餅數盤罷了——碑前狹隘,單這幾樣囫圇擺起,小小的供桌便滿騰騰了。
不知旁人家若何,我家擇生果時總要單選一品草莓:二十余年前太太臨去那幾日曾說很想吃新穎草莓,但那時的海說神聊京運輸前提很差,跑了多處都買不到,最終只帶回一罐子草莓果醬,這當作了家人們心中標的目的來的憾事。此外,擇辦糕餅一節,我家也凡是不會買超市新出的孝親餅,而會非分特別加一道稻噴鼻村的酥皮點心:這倒是二姑生前的最愛,奶奶至今還幫她記取,常提醒我們,在她碑前記得要多擺幾塊。
這些果餅我們凡是也不吃,只臨走時要將生果去皮,把糕餅掰當作數塊,佯如親人在時,晚輩伺食一般。過了清明,便自會有辦理人員代為收走。
逝者饗用供品的說法早已掉了昔時的虔信,現在家祭,也渾沒了過繼、兼祧,誰先誰后等復雜的算法,只備時祭時能引來一些回憶的絮語,也便不枉這一番置辦了。
?
祭品放罷,即是祀禮。我們這邊早已不興磕頭,只絮念一番,告以家事,隨后全家鞠躬便罷。凡是只逝者后一輩需施禮——譬如奶奶只需要標的目的太太鞠躬就好,給爺爺和姑姑便不消。
近年來,奶奶已日漸不肯表達情感,來省墓時往往也只是怔怔凝眉不語。但我在旁留神看著,面臨墓碑時,她的立場也有細微不同:對爺爺的碑,她只扶碑側,如把臂;對二姑的碑,她會摸摸碑的上端,如摩頂;而對太太的碑,她施禮之后會雙手搭在供桌兩側,便如伏膝。
固然一語未發,我在旁看著卻反要哽咽:一座座等身高的墓碑,實則也是我們記憶里親人一個個可觸的投影。這樣的實鑿感,或者是平常的影像無法替代的。
?
昔年姥姥姥爺在時,曾本家兒張不留骨灰。記得姥姥說:“我去八寶山看了,太擠,再遠了也折騰你們。心里有就是了。”但最終他們辭宿世后,我們仍是在革命公墓為他倆辟了一角平靜的念想。他們的碑上兩頭分鐫著一聯:“事以趨艱為可望,生從偕老信相知”——這是家人在我擬的若干聯語中選心猿意馬的,也算對二老生平的一種概論。
現在不似往昔,需遍尋名人分題墓表、墓志銘、墓揭等,也早不必待人“點本家兒”(依舊俗,神本家兒牌位的“本家兒”字凡是留上端一點不描,要尋有名望者親來點紅)。地盤嚴重,大大都碑墓都不再有空留以擺布一篇韻文,也只得草草如是。
傳統斷層,很多名人之后已不再具有效韻語概述生平的能力,為圖便利,大多便采用了公墓辦理處供給的一些制式的句子,譬如“磊落平生,忠愛一宿世”之類綴落雙方——革命公墓中放眼望去,難免處處類似,只姓名照片有異罷了。
說及碑上文字,我印象比力深的卻是人平易近公墓中一座偶爾顛末的墓碑背后的句子:“媽媽說的:想喝熱水,就快去拾柴。”普通樸素,但讀之一過,逝者音容便如見今朝,也算得是很好的紀念了。

◆
八寶山方圓種滿了玉蘭。本年省墓我們去得早了,便正趕上了花期。玉蘭花形容高舉,遍開天幕,雖不成觸,但芳訊傳溫,花氣微聞,令人神會。這一點點高度的差別,便分明是時候的沉降——相望不克不及相語,正似存亡之隔。
回家后,我獨為此寫了一首《省墓見玉蘭花》:“三月古山春,游人散如絮。拂袖標的目的山來,日月尋西去。瘞光塵蛻在,隔墳乃容語。歲徂語遂疏,碑字摹空據。絹花分綾藤,兩繞即栩栩。果餅漫虛陳,兒童已垂覷。禮畢自分攜,不辨花聲翥。瑩瑩月初腴,漠漠鴻交羽。眥溫事一接,疊噴鼻愁未罟。背寒山莫隨,獨揖玉蘭樹。”
無外是狼藉記行,而“背寒山莫隨,獨揖玉蘭樹”,實則倒也是我對省墓的立場。
?
祭掃不外是個標點,而這一場典禮,原也只是生者的一場團聚和安慰——我們對逝去親人的牽絆,實則并非完全要黏著在墓碑上。
我會在德國吃到第一口意面時想起爺爺為我做的西紅柿醬;會在走過某家小區聞到散零炊味時,心頭突然浮起姥爺帶著山西口音的“豉番嘍(吃飯了)”,隨即本身小聲學著姥姥應一句“哦?”;擦木地板時,我常會想到管我叫小墩布的二姑父;而常常顛末滕公柵欄,我也恍惚感覺本身還拉著二姑的手。
?
我隨師長教師去安徽省墓之后,曾有一句“草草歧言封避難,零零夢雨幻初衣”:人們得以藉由祭掃臨時棲入時候的渡口,而祀告竣事后,那些遁念便須重行自理。
日子不斷,人也不必沉耽,且便背負著忖量標的目的前走——一些退修初服的念頭,畢竟是清明一場夢雨里的幻術。
傷感而不沉耽,回想不止于清明。這,或者才是這個春氣初生里的節日最真實的意義吧。
?
(公家號:李讓眉此間清坐)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