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希望自己能當個窮人,于是我們向往財富。但存著錢不花,我們即使有錢,也依舊過得清苦,有人說,別學喬幫主,有命賺錢沒命花,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錢,就應該通過消費的方式轉化為生活質量的提升。于是,存錢和消費的拉鋸戰就開始了……

花錢的感覺:讓“女屌絲”把自己幻想成“白富美”?
假如有兩個妹子,一個是“白富美”,一個是“白窮美”,一般人都會更羨慕前者。心理學研究發現,擁有金錢的多少會影響一個人的自我評價(也就是對自己評價更高或更低),而自我評價的高低就影響了一個人的自尊。
還有專家認為,對于后現代社會中的消費者來說,消費不再只是消耗、破壞和使用物品的過程,也不是經濟活動循環的終點,而是產生消費體驗與自我想象的過程。我們用所有的感官體驗生活質量的提升,沉浸在對消費之后的生活,以及消費之后的自我狀態的想象中。
也就是說,我們喜歡的其實不是買到的東西本身,甚至也不是消費這件事本身,而是消費這件事使我們的感官產生的愉悅感,而是當我們擁有了新東西后,我們自身狀態的變化。
賺著女屌絲的錢,卻向往白富美的生活,所以便模仿著白富美的品味,在自己能消費得起的價格上,購買品味相似的產品或服務。前陣子淘寶上,韓劇女神千頌伊同款的衣服、唇彩、包包賣瘋了,也許就是這個原因。當我們只需付出極小的代價,就能幻想自己和女神有某些共通之處。這感覺,確實挺美!
每月賺著剛剛過稅線的工資,卻向往五星級的生活,所以便模仿著富豪們的品味,熱衷于用團購的價格享受高品質的服務。當你幻想你能用富豪的一半價格就能吃到同樣美味的牛排、泡上同樣溫度的溫泉時,簡直就像已經過上了富豪的生活。這感覺,確實挺美!
于是,就在這一次一次的“精打細算”中,錢包君的體重一去不復返了~
更不用說那些連“精打細算”都不肯,就愛花大錢,好像不花錢就沒法證明自己有錢的人了。
說實在的,有錢的人很多,但陷入“不得不花”的泥潭中出不來的人,并不是全部。明明能不花卻偏要花,而且是花給別人看,這其實是內在的自卑心理在作祟:雖然有了錢,但仍覺得自己得不到社會的尊重和認可,所以便產生一種失落感,于是就要用花錢來彌補自尊心的缺口。(心理學研究也確實提到,當自尊和錢這兩樣東西缺了任何一樣的時候,另外一樣就會及時地補上,用這樣的方式來取得心理平衡)
明明不想花錢,卻還是花掉了不少錢?教你看透商家的伎倆!

1. 靠營造感官體驗來打動你
① 顏色促銷法:你是否覺得坐在快餐店里會越坐越餓?研究表明橘紅色調的快餐店裝演使人感到饑餓、移動速度加快,這是因為顏色能夠影響人的情感,店家用了橘紅色調,使你餓,又使你快點吃完走人。我們所獲得的信息有80%以上是通過視覺進入人腦的,因此利用色彩來促發消費行為的例子不勝枚舉,如藍瓶的鈣、藍色包裝的腦白金等(盡管有專家曾爆料腦白金的主要成分其實是激素)。藍色調會讓人感覺更專業,藍色還能讓人脈搏減緩,情緒也沉靜下來。
在一片火紅的保健品柜臺中,藍色格外醒目,在一堆棕甁的口服液中,“藍瓶的鈣”格外醒目,在吸引注意力的同時,用藍色調傳遞著專業的形象,讓你產生更多的信賴。
② 聽覺促銷法:蘋果公司為其每款產品均度身打造廣告曲,每次產品推出后該廣告曲在互聯網的搜索量均會激增,這就是一種聽覺營銷。其實我們身邊的例子也有很多,好比在咖啡館會播放舒緩的音樂,讓顧客得到更好的放松,對店鋪產生更好的印象;過年的時候超市會播放喜慶的音樂,讓我們在節日氣氛的影響下多買年貨。
③ 嗅覺促銷法:在小時候你更喜歡帶香味的文具嗎?這就是嗅覺促銷。
④ 味覺、觸覺促銷法:當我們品嘗或是觸摸產品后,可能會增加購買欲望。俗話說,“吃人嘴軟,拿人手短”。
2. 用行為主義的方法給產品增加附加值,讓你產生更多聯想,更多渴望
你知道巴普洛夫的狗嗎?巴普洛夫他老人家每次給他的狗喂食兒之前,都會在狗面前搖鈴鐺,狗漸漸明白原來搖鈴鐺之后就要喂食兒啊!于是乎,有回他老人家給狗搖鈴,先不給狗喂食,看狗饞不饞,只見大狗口水直流。
聘請名人作為其代言人,并增加廣告的曝光率,你就像是巴普洛夫的狗一樣,會自然而然地把該產品與該名人聯系起來,把對該名人的好印象嫁接到產品上,就像狗把對食物的喜愛嫁接到鈴鐺上,于是產品就“沾光”了。當這個產品被做大做強之后,它就從鈴鐺變成了食物,當它開發出附屬的新產品時,就輪到新產品沾舊產品的光了。
同樣的,持續在令人興奮的體育節目中宣傳某種產品時,則該產品本身也能令人興奮。想起電影院的爆米花,你的腦中是否會聯想到刺激好玩的大片?
另外,心理實驗中發現,當人們的某些情緒喚起之后,人們的行為傾向也可能發生改變,因此你會發現,在禮品商店中播放祝福和歌頌友誼的歌曲能引發消費者對朋友的感情,增加購買傾向。
3. 給你更多、更多、更多……讓你眼花繚亂
iPhone雖好,但不是每個人都需要iPhone所有的功能。我們最初對手機的要求,只是需要它能打電話和發短信,但近年來它卻已經快成了掌上電腦了,價格也越來越多樣化。
這恐怕是因為,我們每天都在追求最酷炫的東西,商家也深知這一點,因此他們開發出更酷炫的東西,然后讓我們心甘情愿地掏錢。
4. 用低價來打動你,用贈品和獎品制成糖衣炮彈
中國人最受不了低價的誘惑了。研究表明,同一商品在中國內地促銷效果永遠是最火爆的,在新加坡則反應冷淡,他們往往覺得便宜的東西沒必要買,而香港消費者反應則居中。有些商家會利用這一點,先打個虛高的高價,再弄個超低的折扣,形成“貨很不錯,但現在可以便宜買”的假象。
同時,人們還青睞有贈品的商品,盡管贈品本身可能并不值什么錢。
商家還會用獎品來激勵老顧客,并且隨著購物數量的增加獎品也不斷增加。
5. 迎合你的常識來營銷
消費者在品牌上,會覺得銷量大的就是好產品;在購物地點上,覺得專賣店的銷售人員更具備專業知識;在價格上,會覺得大降價的商品是劃算的;包裝上,則通常認為大包裝產品的單價要比小包裝產品單價低。這些都會讓我們更坦然地購買自認為實惠的產品。
我們還往往被一些特殊的購買點所刺激,如天美時手表曾被擺放在金魚缸中售賣,許多消費者被這種營銷方式所刺激進而進行了購買——而不見得是因為他們真的缺少一塊手表。
6. 勾引你的饞蟲
在我國的消費結構中,“吃”的消費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許多超市賣場在設計商品陳列的時候,將食品柜臺面積變大,以作出本土化的調整。
吃貨們,淹沒在茫茫一片食物中,你想不想買一點塞牙?
7. 用得寸進尺技術一點一點說服你
得寸進尺技術,即推銷員只要能說服顧客把門打開并開始交談,消費者就有更大的可能購買些什么,這是因為當人們答應了一個小的要求,就可能答應一個更大的。
因此,從小的要求和改變開始慢慢宣傳,消費者最后會發現原來自己的態度已經被改變和塑造了。
簡單三步,拯救錢包君!

0. 沒想好缺什么時,絕對不去商品多的地方閑逛——以免被商家的宣傳誘惑,被售貨員盯上,然后被洗腦。
1. 萬一不小心起了購物欲,別圖便宜也別求貴,只買需要的,而且是當下需要的,否則就慎買。
千萬別被打折誘惑,也不要為了充面子而只買貴的。即使你再想買,也請你立刻板起臉來,嚴肅地打算一番。
買前五省吾身:
① 價值:“它給我帶來的影響是積極的嗎?我清楚這些功能都能帶給我多少實際的價值嗎?是否我只能用到其中幾個功能,卻需要付全部的錢?我需要的是更簡單的東西嗎?”
② 急迫性:“我現在就需要,必須現在買嗎?以后買不行嗎?錯過了是真的沒有了嗎?別的地方能買到嗎?”
③ 性價比:“即使沒有了,明天、明年會不會有更好的?在別的地方或者別的時間,我能以同樣的價格買到一樣好的或者更好的嗎?”
④ 使用體驗和維護成本:“方便使用嗎?買了之后我會經常使用嗎?我會使用多久?它確實夠耐用嗎?如果它舊了、壞了,或者我不想要了,我如何處理它?”
⑤ 風險:“買了它,或者不買它,我在財務、健康、時間、人際等方面產生虧損的風險有多大?如果虧損了,我能應對嗎?”
2. 管住嘴,為了錢,為了身材,更為了健康
買前三省吾身:
① “我最近要減肥嗎?”
② “我買它僅僅是因為它勾起了我的饞蟲嗎?或者僅僅是因為它看上去很高檔?”
③ “它能讓我更健康嗎?”
3. 決定不買后,徹底說服自己
你要相信自己,可以克制住購買的欲望,你就真的能克制住;
你不需要刻意讓自己的消費水平符合自己的身份,沒有人規定有錢人就必須花錢。國外的有錢人在衣食住行上其實并不奢侈,許多人看到比爾蓋茨女兒照片的第一印象,是“完全不像個白富美”。錢其實只是花在自己身上,不必花給別人看,更何況,別人并沒有你以為的那么注意你;
你也不要因為失去一件可有可無的東西而后悔,人生是活在當下,而不是活在對未來可能性的幻想中。至于抵用券失效就更不用傷心了,因為花出去的錢才是東西真正的價值,抵用券都是障眼法,商家絕不會做虧本生意;
不要怕別人說你糾結,一定要思考清楚再買,他們若是不動腦筋地買了,也許日后糾結的是他們。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