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熒屏上婆婆、極品丈母娘強勢來襲。與傳統的母親形象相比,這些母親形象大都性格強勢,且在家庭中處于一種說一不二的女王地位。在劇中,她們每次出場都會帶來一場家庭風波,推動劇情發展。而在現實生活中,“強勢的母親或對家庭有毀滅性”的說法則甚囂塵上。那么,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種說法到底有沒有根據?一個強勢的母親究竟會給家庭造成怎樣的影響呢?

一、強勢母親對家庭關系模式的影響
在正式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正常的家庭關系模式應該是什么樣的。
我們知道,一個正常的家庭應由三部分組成:父親、母親和孩子。這三個部分又大致可以分成兩個層次,即父母和孩子們,其中父母所在的第一層次起決定作用。借助美籍理論生物學家Ludwig Von Bertalanffy的系統理論,我們可以將正常的家庭關系模式表示如下:

注意:在雙親健全的家庭關系中,夫妻(F、M)之間應為平行互動的關系,親子(F、M、C)之間應為上下行互動的關系;同胞(C1、C2、C3)之間應為平行互動的關系。
在雙親健全的家庭中,如果第一層次中父親、母親的平行互動關系發生變化,M過于強勢那么家庭關系模式則可能發生以下兩種改變:母親主導模式和放逐父親模式(如圖)。

通過觀察我們發現:在這兩種模式中,M的態度非常重要。在母親主導模式中,丈夫、妻子本來的平行互動關系被打破,父親和孩子都受母親M的領導。如果這時M以“女王”的姿態出現在這樣的家庭關系中,那么勢必會對夫妻關系和親子關系產生不良影響。而在放逐父親模式中,父親在家庭中變得可有可無,孩子的成長則過多的受到母親的影響,從長遠來看這對
孩子的成長是十分不利的。
二、強勢母親對夫妻關系的影響之Hold不住的愛
在生活中,很多男人都說自己是“妻管嚴”。有人認為母親主導模式下的夫妻關系正是“妻管嚴”的主要表現。但是,“妻管嚴”的命運也是不盡相同的:有的在“妻管嚴”的道路上甘之如飴,有的則成為離婚大軍中的一員。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樣的結果呢?
美國耶魯大學社會心理學家斯騰伯格認為真正的愛情是一個由激情、親密和承諾完美組合的等邊三角形。而維系這個等邊三角形的第一要素就是親密。一般說來,親密是指兩個人心理上互相喜歡的感覺,包括對愛人的贊賞、照顧愛人的愿望、自我的表露和內心的溝通,而在這其中更為重要的是愛人之間的相互尊重。

上海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徐安琪研究員曾對500位離婚當事人的離婚原因進行調查的結果顯示:40%以上的夫妻因一方或雙方有婚外戀而離婚,38%以上的夫妻則因性格不合而勞燕雙飛。在母親主導模式中,如果妻子以“女王”的姿態出現,對丈夫一味的強勢,忽視愛人之間起碼的尊重、平等,那么丈夫一定是一位痛苦的“妻管嚴”。在這樣的形勢下,夫妻親密關系必然會大打折扣,更容易導致出軌的發生。而當夫妻間的理解、分享、支持也越來越少的時候,夫妻性格中的對立面可能就更容易顯現,致使夫妻感情徹底破裂。
三、強勢母親對親子關系的影響之Hold不住的成長
除卻對夫妻感情、婚姻的影響,強勢的母親對家庭的影響還表現在對孩子的成長上,而這也是網絡上關于“強勢的母親或對家庭有毀滅性”的說法的主要來源。

(一)母愛之痛
當母親以“女王”的姿態出現,孩子的成長又會受到哪些影響呢?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曾對這種問題有一個精彩的論斷:“假如母親較富于權威性,整天對著家里其他的人嘮叨,女孩子們可能模仿她,變得刻薄好挑剔;男孩子則始終站在防御的地位,怕受批評,盡量尋找機會表現他們的恭順。”
而美國心理學家鮑德溫也都對母親養育態度與兒童個體進行研究。經過一系列調查研究,鮑德溫將母親的態度分為支配、干涉、嬌寵等,經過研究他發現:當母親的態度是支配性、干涉性、專制性的,兒童易形成消極、反抗的個性(表格中的1、2和6)。

有句西方諺語是這么說的:“認識一個女孩,不妨先認識她的母親。”這句話雖有偏頗,卻也說明母親對孩子成長的影響之大。在生活中,很多母親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下,要求孩子必須按照自己的意志做事,不允許孩子有任何的自我。但是,“女王”的孩子往往不是“國王”,其中的原因需要每一位強勢老媽認真反思。
(二)子不教父之過
著名心理學家格爾說:“父親的出現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而在母親主導模式中和放逐父親模式中,父親的角色卻在孩子的成長中處于尷尬的地位。這對孩子的成長又有什么影響呢?

(1)不利于兒童體質的增強。在幼兒眼中,父親是強壯、力量的象征。童年時與父親的嬉戲是很多人一生難忘的經歷。兒童在與父親玩耍的過程中鍛煉了身體、增強了體質,而這種經歷是母親永遠替代不了的。
(2)不利于孩子的性別角色的形成發展。對男孩子而言,對父親的模仿是他學會怎樣做男人的主要途徑。在他成長的過程中,因為父親角色的缺失而長年和異性的母親粘在一起,易形成“戀母情結”,不利于他對男性角色的認同和發展。對女孩而言,父親是她認識異性的一面鏡子。父親與母親的相處方式將對她今后與丈夫的關系產生重要影響。
(3)不利于孩子個性的發展。心理學家麥克·米尼通過實驗證實,每天和父親交往超過2個小時的孩子,與那些一個星期與父親接觸不到6個小時的孩子相比,他們的人際關系更融洽。一般來說,父親通常都具有獨立、自信、堅強、果斷、積極進取等個性品質。在成長中缺乏父性教育的男孩,個性多優柔寡斷且不自信,缺乏積極進取精神;對女孩而言,缺少父親的陪伴,使她在成長中更容易繼承母親的強悍、霸道一面,不利于今后的成長。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